關羽之驕,蜀漢之殤
2024-10-09 08:31:56
作者: 李浩白
三國時期盛產英雄和名士,而且他們所達到的成就之高是後世人才難以企及的。在這其中,除了蜀相諸葛亮被民間各派推崇為神機妙算的「智聖」之外,還有一位名將也被三教九流之徒推上了神壇。他,就是關羽。
到明清時期,關羽已被神話為「武聖人」和「財神爺」的化身。他甚至得到了歷代官方的禮儀認可—他的關帝廟,是除皇室之外唯一可以擁有「二龍戲珠」圖飾的祭祀場所。而「龍」這個權力圖騰,在古代寓意著什麼,是不言自明的。
可是,關羽身後的滔滔榮譽,並不能掩飾他生前的重大敗跡。《三國志》里評價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說具體一些,就是指關羽因驕致敗、痛失荊州,使蜀漢的國策「隆中對」方略成為一紙空言。這個咎責,是關羽終身的重大瑕疵。
當然,也有部分讀者會覺得這個評價對關羽不太公平。畢竟當時關羽是在以弱抗強,於寡不敵眾的情形下還取得了「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攻克樊城」的大捷,後來又是被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聯手絞殺的。因此,關羽可謂雖敗猶榮。
但是,從當時的各方情勢與實力對比來看,關羽身在荊州,坐擁江陵數郡,「外拓雖不足,自守則有餘」。況且,蜀漢最高統治集團交給關羽的根本任務是「固守荊州」而絕非「妄興北伐」。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之際發動襄樊之役,完全是對自己這一根本任務的「本末倒置」。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而造成這一「本末倒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關羽的驕傲自負。關羽驕矜到自以為可以「孤掌而鳴」,自以為可以倚仗一己之力來實現「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隆中對東進方略!
當然,關羽之驕傲自大,在他自己看來,也許是有資本的。宋代兵策名著《何博士備論》中講:
夫以功就天下者,常有強臣;以力致天下者,常有驕兵。臣非故強也,恃勛賞之積而卒至於強;兵非故驕也,恃戰役之勤而卒至於驕。
關羽多年追隨劉備出生入死、建功立業,又有「桃園三結義」的幫派夥伴關係,他在劉備集團內部恃驕而為是有著堅實底氣的。在這方面,連劉備集團文官之首諸葛亮甚至都不敢輕易捋他的「虎鬚」。
關羽的驕氣,在自守荊州的前幾年還沒有過多地表露。那時候,江東集團的西翼主將魯肅出於「聯劉抗曹」的大局需要,對他在荊州的種種挑釁行為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但關羽可能反倒認為是江東集團怕了他的武力,絲毫沒有從內心深處意識到隆中對方略里「東和孫權以抗曹操」的重要性。
直到劉備征取漢中、大封「五虎上將」之際,關羽的驕氣才徹底爆發了,他對馬超、黃忠的傲視之情,可謂是溢於言表。
(關)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摘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先主為漢中王,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摘自《三國志·蜀書·費詩傳》)
雖然最終在諸葛亮、費詩的勸說下,關羽一時抑制住了自己的驕氣,沒有釀成公開化的衝突。但關羽終究是明服而暗不服的。他為了彰顯自己比馬超、黃忠更為驍勇和優秀,終於不顧實際情況,先斬後奏,利用「假節鉞」的便宜之權,悍然發動了「襄樊之役」。
在史書記載中,沒有劉備、諸葛亮對襄樊之役的任何表態。而且,剛剛經歷過漢中爭奪戰的劉備、諸葛亮亦是喘息未定,實在無力再從荊州方面對曹魏進行單翼作戰。所以,基本上劉備集團最高層對關羽的這一場軍事突擊行動是既難以提供後勤支持,又難以增補投放兵力。而關羽也分明是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在事先充分溝通、協調的。他的「襄樊之戰」,幾乎是孤注一擲的冒險行動。
就是在荊州集團內部,關羽也未曾整合好絕大多數部屬的思想和力量來發動這場戰役。傅士仁、麋芳、潘濬等地方實力派人物,對這場即將發動的襄樊之戰,都抱有不同程度的猶豫和質疑,但在關羽的「咄咄」虎威之下,他們選擇了沉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這場虎頭蛇尾的襄樊之戰,從根本上便是關羽一個人推動起來的。
在這場戰役中,關羽的驕氣畢露無奈,表現在他的極度輕敵之上:一是對盤踞中原十餘年的曹魏集團的極度輕敵,二是對虎視在側的江東孫權集團的極度輕視。
首先,在關羽與曹魏荊襄集團作戰初期,他得天時之利而「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爭樊城,一時威震華夏,險些嚇得曹操要遷都。這也進一步滋長了關羽的驕氣,讓他頭腦發熱,難以冷靜。
然而,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良將如雨,其綜合實力之強絕非關羽所能匹敵。在謀略層面,曹操接受了司馬懿的獻計,啟動了「聯孫制關」之方略,「許割江南以封(孫)權」,與孫權腹背夾擊關羽;在軍事層面,曹操調遣大將徐晃赴臨襄陽馳援,同時他自己也親率二十四營勁旅殿後而發。這一下,僅有區區數萬兵馬的關羽如何抵擋得住?他此刻迅速回防江陵、南郡等地,應是上上之策。可是,從他背後射來的「暗箭」,已經令他難以回頭了。
射來「暗箭」的,正是孫權集團。孫權集團利用了關羽的驕氣,對他進行了全方位的麻痹蒙蔽和欲擒故縱。
孫權集團的第一招是先讓呂蒙裝病返回建業,使關羽誤以為「眼中釘」已被拔除而防備生懈。
(呂)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摘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孫權集團的第二招則是故意換上貌似文弱的陸遜來代領呂蒙之職,對關羽示以謙卑,屯守陸口要塞,先行布局籌備。
(陸)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廩良規。」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擒之要。(摘自《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孫權集團的第三招,便是孫權親自出馬,假意表態親領雄師以助關羽北伐中原,而實則取道來襲關羽。
(關)羽圍樊,(孫)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狢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摘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孫權集團這一整套「組合拳」下來,關羽誤以為他們個個不足為懼,遂將本境南部的兵力撤走大半,導致後方空虛,被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一舉抄底偷襲。
至此,在曹、孫兩派的腹背夾擊之下,關羽進退兩難,不得不收斂驕氣,連呼東三郡的劉封、孟達等火速來援。但東三郡的實際情形卻十分嚴峻:孟達最為圓滑,已經看出關羽敗局難挽,肯定是不想為此而虛擲自己的私家兵;申儀、申耽兄弟亦是「牆頭草」,關鍵時刻頂不上用。唯有劉封是劉備集團的骨幹成員,他在道義層面上是最應該馳援關羽的。但劉封與關羽的關係又不甚融洽,而且他也是驕悍成性,所以他選擇了袖手旁觀。
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戰神」關羽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敗走麥城,被擒身亡。
縱觀襄樊事件本末,我們可以發現,每到關羽一方遭到暗算狙擊的緊要關頭,竟無一名得力謀士站出來為關羽出謀劃策,防患於未然。曹操身邊有司馬懿、蔣濟,孫權身邊有呂蒙、陸遜,關羽身邊又有什麼名士呢?整個襄樊之役,似乎都是關羽自斷自行、自負其咎。史書稱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正是戳中了關羽的性格要害,因為「善待卒伍」,關羽故能似李廣一般將兵一心、可戰可捷;因為「驕於士大夫」,所以關羽剛愎自用,有賢而不敬,有才而不用,無法集思廣益,在驕橫之路上越來越偏、越走越遠。
一個「驕」字,使關羽身歿麥城、荊州盡失,也使蜀漢東翼基地全無,從此只能偏居割據,難以問鼎中原。
關羽之驕,實乃蜀漢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