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人要憐憫他人的不易
2024-10-09 06:05:17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
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飢,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統間,鄧茂七[8]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9],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譯文
鄞縣人楊自懲,最初做縣吏,宅心仁厚又守法公平。時任縣令嚴厲,有次把一個囚犯打得頭破血流,但仍怒氣沖沖,楊自懲就對著縣令跪下替囚犯求情,請縣令息怒。縣令說:「你求情,我會賣你這個人情,但此囚犯不守法律,違背天理,怎能叫人不怒!」
楊自懲叩頭說:「在上位的人違背正道,人心散失已久,所以被逼犯罪的人極多,你如果審理出他們犯罪的實情,應該憐憫他們,而不是居功自喜。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縣令聽了楊自懲的話,很受震動,面容和緩下來,怒氣全消。
楊自懲家貧如洗,但對於別人的禮物,他一概拒絕。遇到囚犯缺糧時,他常多方想辦法救濟他們。一天,進來幾個飢餓的新囚犯,但楊自懲家中缺米,如果給了囚犯,那自己家人就沒有飯吃了;如果只顧著自己,那麼那些囚犯就很可憐。楊自懲便和他的妻子商量。
妻子問他:「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
楊自懲回答:「從杭州來的。沿途挨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像是又青又黃的菜色,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於是,夫婦二人就把自己家的米煮成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後來楊自懲夫婦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楊守陳,次子叫楊守址,分別任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了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了四川提刑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成為名臣。而當今的楊德政就是楊自懲的後代。
在明英宗正統年間,有個叫鄧茂七的人在福建一帶造反。當時,福建地區很多人都跟隨他一起造反。朝廷派鄞縣都憲張楷去搜剿他們。後來張楷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朝廷又派布政司的一位姓謝的官員去搜查捉拿東路的賊黨,捉到就殺。
這位謝姓官員懷了仁慈心,擔心殺錯人,便到處尋找賊黨的花名冊,檢查後秘密給那些沒有依附賊黨、花名冊里沒有姓名的人白布小旗。他和對方約定,官兵來搜查那天,把白布小旗插在自家門口,禁止官兵濫殺。因這種措施而活下來的人有一萬多。後來謝姓官員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最後官至宰相。他的孫子謝丕後來也中了探花。
度陰山曰
楊自懲的行善絕不僅是給囚犯充飢,替遭受暴揍的囚犯求情,這只是他被人看得見的小善。楊自懲的大善藏在這段話中:朝廷已失其威信,政治一片黑暗,人心散失已久,所以被逼犯罪的人極多,你如果審理出他們犯罪的實情,應該憐憫他們,而不是居功自喜。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這段話的深意是:當環境兇險,比如政治黑暗或天下大亂時,就會民不聊生,許多作惡的人其實都是被逼無奈,這個時候,作為執法者就絕不能照本宣科、冷酷無情地維護法律的尊嚴而徹底誅滅人的尊嚴。楊自懲說,那些被逼上梁山作惡的罪犯,我們不但不應該嚴厲懲罰他們,還要同情他們,因為如果是太平盛世,很少有人被逼作惡。他們之所以作惡,是被環境逼迫的。什麼是行善?知道他人的不易,以悲憫心去對待,這就是大善。
至於謝遷的老爹保全了一萬多無辜的生命,同樣是對楊自懲那句話的踐行。人必須要懂得他人的不易,體諒他人的艱難,才有可能感同身受,做到真心實意行善。否則,便只是蜻蜓點水地行善,縱有效果,也不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