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珍與劉伯溫的算盤
2024-10-09 05:51:26
作者: 度陰山
方國珍很快就知道朱元璋不是個「啥玩意兒」,而是一根巨柱。和張士誠一樣,台州人方國珍也是個鹽販子,也喜歡在造反和投降之間搖擺。而和張士誠不一樣的是,方國珍牛高馬大、力大無窮,能把一匹飛馳的駿馬摜倒在地。靠著個人力量和人格魅力,方國珍很快就組建起了一支隊伍,占領了台州和溫州。他心情好時,就為政府效力;心情不好了,就宰幾個元政府官員玩玩。元政府對他這種忽降忽叛的人毫無辦法,只能看他眼色行事。
1357年初,方國珍正站在元政府這邊。當時張士誠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元政府要方國珍去遏制張士誠。這是兩個鹽販子同行的首次交手。張士誠七戰七敗,又被朱元璋壓制住,所以只好向元朝投降。在南中國,就數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最有名氣,可方國珍偏偏贏了張士誠七次,於是方國珍就認為張士誠等人只是徒有虛名,頓時就有了孤獨求敗的感覺。所以當「毫無名氣」的朱元璋來招降他時,他才會說,朱元璋是個啥玩意兒。
可他畢竟是方國珍,如果沒有兩把刷子,也不可能擁兵十萬,甚至還占據了東南沿海漁鹽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方國珍在嘲笑了朱元璋一番後,就開始對朱元璋展開調查。調查方向有兩個:第一,朱元璋是誰,實力如何?第二,他為什麼要來招降我?
經過一番詳細而縝密的調查後,方國珍吃了一大驚。世界上有這麼一條真理:沒有經過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妄自尊大的人,不是頭腦有問題,而是對對手一無所知。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方國珍發現,朱元璋確實是個貨真價實的狠角色。僅用了五年,他就從一個步兵發展成了可以和張士誠、徐壽輝並肩而立的人物。但在對朱元璋所控制的區域進行分析之後,方國珍發現,雖然他的地盤夠大,卻都是窮地方,和張士誠、徐壽輝不可同日而語,只是因為其擴張速度觸目驚心,才讓人誤以為他已經和大佬徐壽輝、張士誠是同一個級別了。
但是,讓方國珍下大力氣思考的,倒不是朱元璋實力如何,而是朱元璋為什麼要來招降他。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鬼機靈方國珍卻想明白了。南中國的造反派為何能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起來?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韓林兒、劉福通的韓宋帝國在北方牽制著元軍的主力,使其無法南下,這就讓元王朝始終無法在南中國形成強有力的統治。於是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原因:南中國的造反派們擴張地盤時所遇到的對手,要麼是元朝的雜牌部隊,要麼就是一城一地的地方勢力(政府義軍),而這些地方勢力又各自為政,不知團結,所以根本無法抵擋農民抱團的攻擊。
無論是徐壽輝、陳友諒還是張士誠,包括朱元璋,在剛開始擴張地盤時都不會發生衝突,因為元王朝在南中國的地盤足夠大。可隨著各方勢力的持續擴張,元王朝的地盤被瓜分完畢,本來互不干涉的幾個勢力現在挨到了一起。這些勢力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肆無忌憚地擴張了。當時的南中國還剩最後的六塊市場:三個大勢力,分別是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三個小勢力,分別是方國珍,四川的明玉珍,以及最後一塊效忠於元王朝的地盤(分別屬於福建的陳友定、廣州地區的何真和雲南的蒙古王公巴匝剌瓦爾密)。
三大勢力的任何一方,都想吃掉三個小勢力,可他們如果想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傾盡全力。然而一旦如此,他們就不得不面對另外兩大勢力偷襲自己的風險,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格局:三大勢力不敢輕舉妄動,三小勢力雖然力量弱小,卻也自得其樂。在這樣的平衡制約中,朱元璋第一個想到,不用武力,而是用招降的軟辦法來推進自己的擴張計劃。
離他最近的,自然就是方國珍。想明白這些以後,方國珍也就想到了應對之策:他不能和朱元璋鬧翻,因為周邊是張士誠和陳友定這兩個居心叵測的人,倒不如利用朱元璋來牽制他們。
1359年春天,方國珍用金錢和美色,招待了朱元璋派來的使者。方國珍讓使者帶著一大批珠寶和食鹽回到應天,並且帶話給朱元璋:「為了表示我對你的敬仰,我先和你合作滅掉張士誠,等把他滅掉之後,再來談我歸順的問題。」
但是朱元璋沒有任何回復。於是方國珍又給朱元璋寫信說:「我願把溫州、台州還有慶元送給您。」可這封信也如同投入了墓道,毫無迴響。方國珍再給朱元璋寫信說:「我可以把我兒子送到你那裡當人質。」
這種反覆試探,終於惹惱了朱元璋。朱元璋對他大發雷霆道:「你如果誠心歸順的話,還要什麼人質?你弄個人質來,就是不想歸順我,那我們還有什麼好談的!」
本以為這番話會讓方國珍嚇得尿褲子,可朱元璋並沒有等到方國珍尿褲子,卻等來了方國珍的一番奚落:「鞋拔子臉,你的末日到了!」
朱元璋笑得上氣不接下氣,他質問方國珍:「就憑你?」
方國珍回答:「還輪不到我,但是陳友諒馬上就會來收拾你。」
方國珍說得沒錯,陳友諒正在籌劃一個吃掉朱元璋的大計劃,巧的是,朱元璋也在謀劃一個大計劃。兩個人的計劃不謀而合:都要幹掉對方。
1360年初,32歲的朱元璋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貴人——浙江青田人劉伯溫。劉伯溫在中國民間,向來以預言家、魔法師的身份聞名,但他真正的身份,其實是出色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家。劉伯溫曾在元地方政府中工作,但是腐敗骯髒、不思進取的元政府讓他失望透頂,後來他隱居在家鄉,可名聲卻因隱居而天下皆知。朱元璋得知浙江有這樣一個神人之後,馬上就派人去請,連續請了三次,才終於將劉伯溫請到應天。
幾年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請來的不是一個凡人,而是落在凡間的一個神仙。劉伯溫抵達應天不久,在朱元璋的苦苦哀求之下,貢獻出了八條策略,這八條策略,也是後來朱元璋能成為明太祖的根本。
劉伯溫首先貢獻了第一策:「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元王朝的失德,使得中華大地如同一鍋沸水。百姓盼望有德之人,就如大旱盼甘露。如果有人可以效仿商湯、周武那樣弔民伐罪,就可順應民意,取而代之。」朱元璋點頭。這一條看上去好像有點虛,其實只要認真去做了,就會收到成效。
接著,劉伯溫又貢獻了第二策:「先定東南,再北伐,直到把蒙古人徹底趕出中原。」
而劉伯溫的第三策則指出:「應天是六朝故都,西臨荊楚、東有江浙,依山傍水,能守能攻,實在是個定鼎之寶地,如果將來統一天下,應該在此建都。」
劉伯溫又說:「要想做到以上三點,就必須玩點實際的。首先,我們要在控制區內,修德省刑,輕徭薄賦。畢竟在我們面前就有一個絕佳的反面教材——元王朝。我們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得民心。」
朱元璋點了點頭,問劉伯溫:「你有沒有什麼乾貨可以分享?」
劉伯溫回答:「有啊,我接下來要說的就全是乾貨。首先,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緩稱王』。第一個稱王這種事,你不要干。所謂『槍打出頭鳥』,我們現在必須打著韓宋帝國的旗號開疆拓土,這樣外人就會認為是韓宋帝國在開疆拓土。你看那些猴急稱王的人,總是會被元王朝打,而你現在卻始終沒有遭到元王朝的攻擊,就是因為你只是韓宋帝國的一員將領,而不是韓宋帝國的『王』。」朱元璋認可了這個建議,畢竟當初他勸郭子興緩稱滁州王就是這個思路。
劉伯溫接著說:「『緩稱王』,不是不稱王,而是要等到你擁有完全碾壓對方的力量後再稱王。所以,我們要積蓄力量,把所有的城池都加高加厚,還要收集糧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要耕不忘戰,戰不忘耕,以耕備戰,以戰護耕。但光有糧食還不夠,糧食只是軟實力,真正的硬實力是人才。所以,要大力招攬天下俊傑。人才比黃金還寶貴,沒有人才,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上,是第五、第六、第七策。」
朱元璋面露笑容,說:「足夠啦,足夠啦。」
劉伯溫搖頭說:「還不夠。還有最後一策,那就是分清我們的敵人。我們現在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西邊的徐壽輝、陳友諒,另一個是東邊的張士誠。陳友諒占據了荊、襄全部土地,同時正窺伺江東,南中國已被其占去大半。而張士誠僅有邊海之地,南到會稽,北不到淮揚,雖有大志,卻是志大才疏。相比之下,陳友諒則彪悍異常,又有用兵之謀,所以,我們第一個敵人應該是陳友諒。獵人們常說,打一群猛獸時,要挑最狠的打。同理,除惡也要先除大惡,正如古人所說,擒賊先擒王,只要強的一敗,弱的就會束手來降。我們如果能夠得到陳友諒的地盤,那麼天下之勢也就定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探尋著問劉伯溫:「那麼,我們是徐壽輝和陳友諒的對手嗎?」
劉伯溫掐指一算說:「我們的對手裡沒有徐壽輝,只有陳友諒。而且,我們不必主動出擊,他現在就在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