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大舉入侵

2024-10-09 05:49:08 作者: 夏維中

  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泛海退往遼東時,駐紮在旅順一線的明總兵官黃龍率兵邀擊。黃龍的水軍很能打仗,在海上把這支叛軍打得七零八落。李九成的兒子李應元被斬殺,毛承祿、陳光福被俘。耿仲明的弟弟、黃龍的部將耿仲格,試圖密謀叛亂,接應其兄,幸虧被黃龍及時發覺而斬殺。

  吃了大虧的孔有德、耿仲明,仍憑著勇氣和經驗,帶出了包括一些軍人家屬在內的萬餘名部下,突上了遼東的陸地。他們懷著對明朝,尤其是乘危邀擊他們的總兵黃龍的刻骨仇恨,直奔後金而去。

  皇太極早就命人率軍在指定地點迎接他們。後金兵幫助他們擊退了明朝的追兵,賜以黃金和酒食,並許諾說,只要歸順後金,就可在遼陽附近居住。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正求之不得,自然是一口答應,隨即率軍向瀋陽迸發。

  對這批大明朝的叛兵亂卒,皇太極給予了相當高的禮遇。皇太極親自出瀋陽迎接他們,並免跪拜之禮,改用女真人的抱見禮。而孔有德等堅決不肯,堅持要行跪拜之禮。最後,雙方妥協,先行抱見禮,再由孔有德等行跪拜之禮。接著,孔有德獻上從登州搬來的大炮,皇太極十分高興,允許他們駐紮在遼陽之北的新建城市,並授以要職,予以重用。

  皇太極之所以對這批人如此另眼相待,除其一貫的用人風格外,還有現實的考慮。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長期生活在遼東,非常熟悉情況,不僅有相當豐富的戰鬥經驗(包括女真人當時尚不太熟悉的海戰),而且還接受過孫元化的系統訓練,能操作歐式火炮。另外,這些人都曾在毛文龍手下任過職,既當過官軍,也做過強盜,有一套籠絡、團結部下的有效手段。他們的軍隊,都是由他們完全控制的私人式部隊,與組織渙散的一般官兵很不一樣。儘管最後突圍到遼東的軍隊僅萬餘人,但骨幹仍在,只要稍加充實,便是能征善戰的悍兵。孔有德、耿仲明後來的經歷,也證明了這點。

  

  崇禎六年(1633)七月,已獲補充休整的孔有德、耿仲明,為報數月前被海上邀擊之仇,率兵攻打遼東重鎮旅順。

  旅順是當時朝廷在遼東半島上尚存的最後堡壘,由總兵黃龍鎮守。當時,黃龍為支援鴨綠江一線,派出水師增援,導致旅順空虛。孔有德、耿仲明乘機發兵圍攻旅順。黃龍連戰皆敗,獨守孤城,最後火藥矢石俱盡。黃龍拔劍自刎,旅順被攻陷。黃龍部將李惟賢、項祚臨、樊化龍、張大祿、尚可義等戰死。

  旅順一失,原與旅順互為犄角的廣鹿島就成了問題。該島守將尚可喜,本是毛文龍部下,與孔有德、耿仲明也是老關係,容易聯絡。於是,尚可喜在不受信任、形勢危急之時,加緊與後金聯繫,並於崇禎七年(1634)初,率其數千屬戶,攜帶輜重,乘船離島登陸,到瀋陽降敵。他的部隊被安排在遼陽以南的海州(今海城)。皇太極沒費什麼氣力又多了一員戰將。

  至此,皇太極手下的漢族軍隊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大凌河之戰前,由佟養性率領的舊漢兵已以火炮聞名,而大凌河降卒又被補充進這支軍隊,加強了其實力。崇禎五年(1632)佟養性死後,這支軍隊由馬光遠統領。這支隊伍後來成為漢八旗的骨幹。孔有德、耿仲明的軍隊,以及尚可喜的軍隊,即分別被皇太極稱之為「天祐兵」和「天助兵」的兩支漢軍,後來也被併入漢八旗,並為清朝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孔、耿攻陷旅順及尚可喜的叛變,給明朝在遼東的戰局造成了嚴重後果。從此以後,明朝在遼東半島及周邊海島已無險可守,殘存的軍隊也很快土崩瓦解。奇怪的是,對這些在軍事上有重大意義的險要之地,明朝竟不再認真對待,坐視其失。這是一個極大的敗招。

  崇禎七年(1634)五月,皇太極再次對明朝發起進攻。這次進攻的目標,先是收服蒙古的察哈爾部,然後入邊,進攻明朝的邊防重鎮即宣府(今山西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而不與山海關防線正面接觸。

  戰略確定以後,皇太極兵分兩路,一路從上榆林出發,一路從沙哈出發,攻入蒙古境內。後金部隊這次徹底解決了蒙古察哈爾部的問題。在此以前,皇太極先後幾次西征,試圖壓服察哈爾部落,最大的一次是在崇禎五年(1632)。崇禎五年的這次西征,把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打得西逃(死於崇禎七年,1634)。本次西征,皇太極最終降服了察哈爾部,使其歸順了後金。皇太極對蒙古察哈爾等部的征服,不僅獲得了重要的軍事盟友,而且還獲得了戰馬的供應基地,更重要的,是使明朝徹底失去了長城外的屏障。

  後金軍隊於六月先後抵達長城附近。根據原定計劃,皇太極將其七萬精兵分成四路,於七月初攻入長城之內。宣、大一線全線告急。

  宣、大一線的防護,本很虛弱,宣、大總督張宗衡、巡撫胡沾恩、總兵張全昌、曹文詔等人的兵馬,在皇太極的凌厲攻勢下,根本抵擋不住。朝廷下令京師戒嚴,同時急遣寧遠總兵吳襄、山海關總兵尤世威率數萬兵馬分道救援,再命保定巡撫丁魁楚移居紫荊關,山西巡撫戴君恩移居雁門關,總兵陳洪範移鎮居庸關,阻擊後金兵馬,保衛京師。

  皇太極的幾路軍隊攻勢凌厲,勢不可擋。七月初七日,攻人大同、張家口。初八日,入保安、懷來。十三日,圍宣府,屯天壽山。十四日,馳入永寧(屬延慶州)。十六日,圍大同左衛(今山西左雲),破保安州,殺知州閻生斗。後又攻朔州(今朔縣)、圍渾源州(今渾源)。至八月,各路軍隊匯集應州(今應縣)。皇太極在攻破代州(今代縣)後,分兵出擊,西至三坌、崞縣,東至繁峙(今繁峙),中至八角(八角是一要塞,在今山西西北)。皇太極則率兵進攻大同。寧遠總兵吳襄、山海關總兵尤世威紛紛馳援。由於大同府久攻不下,皇太極便轉攻靈邱、保安等縣。

  閏八月,代王母楊太妃命宣、大總督張宗衡、總兵曹文詔等與後金求和。皇太極布告以申討之意,然後攻殺保定竹帛口,殺千總張修身,再攻占宣府萬全左衛(今河北萬全),從拒牆堡出塞回瀋陽。

  此次入掠宣府、大同,皇太極雖遇一些抵抗,但總的來講仍是出入自由,無人能敵。皇太極收兵之後,曾自誇說:

  「朕入境幾兩月,蹂躪禾稼,攻克城池,曾無一人出而對壘,敢發一矢者。」

  話雖說得有點誇口,但也沒有離譜。皇太極這次再試牛刀,得勝而歸,充分說明山海關以西長城防線的薄弱,以及後金、明朝之間軍隊素質的差距。

  遺憾的是,崇禎帝似乎沒有認識到這些,或者是不願承認這些。當後金軍隊攻人宣、大等地時,朝廷仍發布了一紙檄文,說什麼「滿洲原系我屬國,今既叛犯我邊境,當此炎天深入,必有大禍」。接著便要歸順後金的滿、漢、蒙人,立即投歸天朝,並威脅說:

  「若不來歸,非死吾之刀槍,則死於吾之炮下,又不然,亦被彼誣而殺之矣。」

  這種恫嚇詐騙之言,如無軍事上的實力作保證,則顯得毫無意義。而事實上,朝廷的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真是令天下失望。如進攻山西崞縣(在今山西代縣西南,屬太原府)的後金軍隊僅有兩千人。當這支軍隊帶著俘獲的千餘人回撤路過代州(今代縣)時,被俘人員指望代州城的駐軍能出兵邀擊敵軍,解救他們。然而代州城中卻不敢發一兵一卒,甚至連箭都不敢發一支,生怕惹怒敵軍。被俘人員見此情景,不禁失聲痛哭。像這種情形遠非一次。當時明朝的軍隊普遍存在恐敵心理,不敢與後金軍隊打硬仗。

  也正是因為明朝軍隊如此不濟,所以皇太極敢誇下海口。他說:

  你明朝出兵一萬,我只要用一千人應戰;你明朝出兵一千,我只要用兵一百就綽綽有餘。如果你明朝敢在前迎戰,尚且可以說說大話。否則,一味說大話,講假話,卻又不敢硬碰硬地去打仗,可謂是可恥之極!

  話說得很難聽,卻道出了實情。崇禎帝知道前線詳情後,也只有「頓足太息」,無可奈何!他只有把氣出在前線的將領身上。他下令兵部查核邊臣之罪,結果宣大總督張宗衡,總兵官張全昌、曹文詔,以及巡撫胡沾恩等都被同時罷官遣戍。由於山西巡撫吳甡的懇請,張全昌、曹文詔兩位總兵被保全下來,參加了圍剿山西的農民軍。這種做法,對崇禎帝而言,真是少見的開恩之舉。

  到了崇禎八年(1635,天聰九年),當崇禎帝被晉陝的農民軍搞得焦頭爛額時,皇太極正在瀋陽籌備開國事宜,一個與天朝平起平坐的新王朝就要崛起了。

  崇禎八年(1635),多爾袞出征凱旋,獻上了元朝的傳國玉璽。諸貝勒和蒙古各部貝勒合議,為皇太極奉上皇帝尊號。皇太極沒有接受勸進,只是撤除女真名號,統稱滿洲。

  皇太極對開朝立國一直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他想當皇帝,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同時又擔心自己的實力能否徹底征服中原,更擔心女真民族入主中原後,喪失民族性,而被漢族同化,就像他們的祖先在創建金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那樣。因此,儘管他手下的那些文臣,尤其是漢族文臣如寧完我、范文程、馬國柱等,一再勸說皇太極進兵中原,奪取北京,稱帝建國,但皇太極卻不為所動,多次拒絕。至崇禎八年(1635),羽翼漸豐的皇太極仍只是同意改稱滿洲,而不建國稱帝,坐視中原形勢的變化。

  至崇禎九年(1636,天聰十年),皇太極終於同意稱帝建朝。此年四月,滿洲、蒙古諸貝勒,漢軍都元帥、總兵官及文武大臣,雲集瀋陽,舉行盛大的登基開國典禮。

  皇太極接受「寬溫仁皇帝」尊號。由多爾袞、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孔有德,分別上滿文、蒙文、漢文表章。建國號大清,立年號崇德,以瀋陽為國都。追諡努爾哈赤為承天廣運武皇帝,依漢制上廟號太祖。

  皇太極稱帝建國,表明他已有充分的實力和自信逐鹿中原了。不久,皇太極便開始了他更大的步驟。

  而此時的崇禎帝和他的文武大臣們,正被黃土高坡上下來的農民軍搞得暈頭轉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