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復出

2024-10-09 05:48:50 作者: 夏維中

  到了崇禎元年(1628)二月,薊遼總督王之臣以罪罷免。在朝廷大臣們的紛紛要求下,崇禎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此年七月份,袁崇煥至北京,崇禎帝在平台(宮城右後門)召見袁崇煥及群臣。在一番君臣寒暄之後,他即問袁崇煥:

  「東兵跳梁,十載於茲,封疆淪沒,遼民塗炭。卿萬里召赴,忠勇可嘉。所有方略,具實奏聞。」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袁崇煥一聽皇帝咨以方略,而且態度親切誠懇,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便頭腦一熱,說出了後來有點後悔的話:

  「臣受陛下特眷,原假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崇禎帝一聽,龍心大悅,連連許諾袁崇煥說,只要收復遼東失地,不要說你可封伯封侯,就連你的子孫也可同沐聖恩。邊上的群臣一聽皇帝這樣說,連忙異口同聲地夸袁崇煥道:

  「袁崇煥肝膽意氣,識見方略,種種可嘉,真奇男子也。」

  這一夸,直把袁崇煥誇得心花怒放,似乎遼東之復,已是指日可待!

  崇禎帝此時已累,便先回便殿休息一會兒。皇帝一走,有位名叫許譽卿的給事中便向袁崇煥請教,問他憑什麼只要五年就可復全遼?

  袁崇煥被許譽卿這麼一問,也只得老實回答:

  「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也。」

  袁崇煥的意思,就是考慮到皇帝為這事日夜操心,我姑且說五年可以復遼,寬寬他的心。許譽卿一聽,知道袁崇煥其實也是心中無底,只不過是隨便說說而已,因此他立即責怪袁崇煥道:

  「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許譽卿說得也有道理。皇帝英明有為,不是糊塗之輩,你袁崇煥隨口說五年可以復遼,到時候皇帝真得按五年之期來考核,你怎麼辦!許譽卿的話猶如一盆冷水,令袁崇煥冷靜下來了。他想起以前治遼的經歷,以及朝中的複雜、遼東的艱苦,不由得後悔剛才的失言。因此,當崇禎帝休息後重新踱出來時,袁崇煥的口氣就有了很大的改變,他說:

  「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遷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

  這時袁崇煥把價碼抬高了,不像開始時那樣輕率。他提的那些要求也是實情,如果沒有朝廷上下一致,同心協力,遼東的仗就沒有辦法打下去。崇禎帝覺得有道理,便對身邊的部臣說,要滿足袁的要求。袁崇煥接著說:

  「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

  這些話很有分量,聽得崇禎帝不知不覺站了起來,當即表示:

  「卿勿疑慮,朕自主持!」

  劉鴻訓等閣部大臣見機,也向崇禎帝請賜尚方寶劍,假之便宜,崇禎帝立即同意。此時的崇禎帝,滿懷希望,只要袁崇煥提出來的,他都答應。在他看來,只要遼東一平,中興也就指日可待。而崇禎帝越是這樣,袁崇煥越是擔心。因此他在臨赴任時,又給皇帝上了一個奏疏,把他心中的想法和擔憂,一一寫明。他說:

  「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臣所能焉。」

  說完自己的用兵之策後,袁崇煥話鋒一轉,點出自己對朝廷在邊疆用人方面的擔憂。他接著說道:

  「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臣非過慮,但中有所危,不得不告。」

  袁崇煥這段話,似乎為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他所擔憂的,後來幾乎都變成了現實,而親手殺他的,竟也是愛他知他的崇禎帝。

  袁崇煥赴遼東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寧遠兵變,十分棘手。

  寧遠兵變在袁崇煥赴任前就已發生。起先是鎮守寧遠的川湖兵因連續四個月未領到軍餉,起兵鬧事,其餘十三營也立即響應。叛兵們捉拿了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並把他們拘押在譙樓上,形勢十分危急。

  剛剛赴任的兵備副使郭廣,與士兵們沒有多少衝突,所以說話尚有些影響力。他竭力保護畢自肅,並千方百計籌集到撫賞等銀兩萬餘兩,交給川湖兵。川湖兵仍不滿足,郭廣只得又向商民借貸,湊足五萬兩,才稍稍壓住叛兵兇狠之勢。巡撫畢自肅也得以逃到中左所(即塔山堡)。他大概是自感罪行深重,或許是對朝廷感到寒心,所以在上書自劾後,便上吊自殺,尋求解脫。

  寧遠兵變,反映出當時官軍的脆弱。就體制而言,官軍士兵主要是招募而來。明初的那種衛所制度及其兵源徵募的辦法,此時已名存實亡。既然是招募,則兵員素質首先就得不到保證。在當時,只有沒辦法的人才會去當兵,而且絕大多數人是衝著兵餉去的。這些兵,管得好就是朝廷的官軍,一旦管得不好,那差不多就是盜賊。朝廷四個月不發餉,他們能不鬧事嗎?這事也怪不得巡撫畢自肅。他雖有治兵不力之罪,但兵士譁變,最直接的原因是欠餉。說到底,是朝廷拖欠了前線的兵餉。畢自肅雖為巡撫,但本身拿不出錢,只有朝廷給錢,畢自肅才有銀髮餉。

  袁崇煥得知寧遠兵變後,立即趕赴寧遠,與那位能幹的郭廣密謀對策。袁崇煥的做法,與別人不同。他竟然寬宥了這場兵變的首惡楊正朝、張恩順,令其充前鋒立功自贖,以穩住人心。但像兵變這樣的嚴重謀反事件,總得有人去承擔責任。袁崇煥便斬了十五名從犯,又把預先知道川湖兵要發動譁變卻沒有及時上報的中軍吳國琦處斬,並罷免了一批軍官,以平群憤。當時只有都司程大樂統轄的一營兵士沒有參加譁變,袁崇煥特予以獎勵。在這些措施之下,寧遠才算平靜下來。

  事態雖已平息,但軍餉總得發下去,總拖著也不是長久之計。袁崇煥平定寧遠後,立即上疏朝廷請餉。崇禎帝便召群臣商議。絕大部分大臣都請求崇禎帝發內帑充餉,以解燃眉之急,因為戶部已無銀可撥。崇禎帝一想到要動用自己的「內帑」之銀,心中就不太情願,但不好明確拒絕。正在崇禎帝為難之際,聰明的吏部侍郎周延儒體察到皇帝的心思,便出語驚人,發表了與眾不同的高論:

  「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嘩,餉之。錦州嘩,復餉之。各邊效尤,帑將安給?」

  崇禎帝一聽,有道理!忙問道:

  「卿謂如何?」

  周延儒接著說道:

  「事追不得不發,但當求經久之策。」

  什麼是經久之策呢?周延儒幾天後又說:

  「餉莫若粟。山海粟不缺也,缺銀耳。何故嘩?安知非驕弁拘煽,以脅崇煥邪?」

  這句話真是說到崇禎帝的心坎上了。當時崇禎帝正疑心邊將以兵變要挾朝廷,請發軍餉,給周延儒這麼一點撥,更是豁然開朗。

  周延儒這番話,很得崇禎帝歡心。只要能少出他內庫的銀子,他都聽得順耳。但周延儒的話,卻害苦了帶兵的將領們。當時的官軍,都是招募來的,幫朝廷打一天仗,朝廷就得給一天銀子,因此並不像周延儒所講的那樣,有糧無銀也能應付。當時朝廷欠餉普遍,不僅欠遼東的軍餉,也欠其他地方如陝西等地的兵餉。因此,袁崇煥在平定寧遠後,便立即向朝廷請餉。鑑於當時遼東的形勢和袁崇煥的面子,崇禎帝尚能基本滿足。

  袁崇煥隨即著手整飭遼東的防務,調整人事安排。畢自肅自殺後,袁崇煥上書請求不要再設巡撫。後登萊巡撫孫國楨被罷時,袁崇煥又上書請求罷除不設。同時,袁崇煥把寧遠、錦州合為一鎮,由祖大壽仍舊駐守錦州,加中軍副將何可剛都督僉事,代替總兵朱梅駐守寧遠(朱梅已被解任),而將駐守薊鎮的趙率教移至關門。這樣一調整,山海關外僅存兩員大將,而袁崇煥自己則鎮守寧遠,基本上做到了事權歸一,理順了人事關係。

  到了崇禎二年(1629)閏四月,崇禎帝以春秋兩防的功績,詔令加袁崇煥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蔭錦衣千戶。袁崇煥意氣風發,原先的小心謹慎已被拋之腦後。不久,他就做了一件令朝野大為震驚的大事,那就是誅殺毛文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