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想要在皇宮中生存就要低調
2024-10-09 05:48:25
作者: 夏維中
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又一位男孩降生於東宮之內。按照「由字輩、木字旁」的玉牒規定,東宮的這位第五子取名由檢。
由檢的父親常洛當時仍是太子身份。這位萬曆帝的長子,自從生下來便遭白眼,很不得寵,淒悽慘慘過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才被正式冊封為太子,當時他已是二十歲了。到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順天府籍的選侍王氏為東宮生下了長子由校。爾後,這位太子的選侍、才人們又先後生下几子,到由檢降生時已是第五子了。當時的太子常洛,在宮中的生活十分壓抑,除了生兒育女,保證血脈興旺外,似乎也無別的辦法來向他的父親萬曆帝證明他的才能。由檢的降臨,對他似乎也無特別的意義,並不像長子由校出生時那麼顯得重要。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既然已被冊封為太子,那麼朱常洛就有權利擁有眾多選侍、才人之類的女性。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夠阻止。朱由檢的生母就是屬於上述女性中的一位。
這位女性姓劉,當時的身份是選侍。她也是被選人宮的淑女,娘家的身份很一般。按照當時宮中的規矩,劉選侍既為太子生了一位男孩,本應母以子貴,過上舒心些的生活。不幸的是,太子身邊有康妃(西李)之類的人爭寵邀幸。她們的如簧之舌沒有停止過說三道四。太子便漸漸疏遠了劉選侍,到後來甚至動輒尋隙斥責。可憐的劉選侍,並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待遇。
據說劉選侍為人忠厚賢惠,恪守婦道。她對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毫不辯解,只是將萬般委屈和激憤深藏於心。久而久之,自然是積鬱成疾。就在由檢五歲多時,這位劉選侍終於鬱郁而死,被太子常洛草草葬在西山。
由檢年幼喪母,自然思念不已,但又不敢聲張。他當時住在勖勤宮,曾悄悄向近侍詢問:
「西山有申懿王的墳葬嗎?」
當得到肯定回答後,他便再加問一句:
「申懿王墳旁有劉娘娘的墳墓嗎?」
劉娘娘就是他的生母。他曾秘密付錢給近侍,令其前去西山焚紙祭奠。此舉不僅可以看出他對生母的思念,也足見年幼的由檢頗具心機。
由檢即位後,立即獻上尊諡,稱其母為「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后」,並把她從西山遷葬慶陵,與其父泰昌帝合葬;並且還封生母之父劉應元為瀛國公,其母徐媼為瀛國太夫人,以表達他的尊親之情。到後來,他還命武英殿中書梁祝根據他人追憶,給其母畫了像。像成之後,崇禎帝下旨備好法駕鹵簿,由專人護送,從正陽門浩浩蕩蕩而入皇宮,他本人則親自跪於午門,迎太后畫像,並把畫像懸掛在乾清宮中,朝夕供奉仰視。由此不難看出母親在他心中的地位。
生母劉選侍的早逝,對由檢早期的心理影響是很大的。生母死後不久,由檢改由李選侍(西李康妃)撫養。當時,這位被稱作西李的選侍最得太子常洛的寵愛。在此以前,她已撫養由檢的長兄由校。由校的地位和前途,西李自然明白,因此也頗能傾注心血。由檢在這一點上,難以與長兄相比。西李對他的態度,自然也不大一樣。好在西李不久生下一皇女(皇八妹),無暇兼顧由檢,由檢便改由另一位李選侍(東李莊妃)撫養。
在東李身上,由檢找回了許多早已失去的母愛。這位東李,寬厚仁慈,恪守婦道,且膝下也無子女。她給予由檢母親般的慈愛,有時甚至是寵愛、溺愛,這使由檢逐步養成了個性中聰明活潑、任性自信的一面,也使由檢在冰冷壓抑的宮中,享受到了許多少年時代的樂趣。
但這僅是由檢性格中的一面。逐漸懂事的由檢很早就開始明白宮中一些他本不該懂得的事。他終生不會忘卻他六歲那年發生的事。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他父親的宮中(慈慶宮)突然闖進來一位後來被認為是有點神經錯亂的男子,手持棗木棍,兇狠地擊傷幾位侍衛。幸好被及時捕獲,沒有傷及他的父親。當時朝廷中沸沸揚揚的抗爭及其背景,對於六歲的由檢來說,還不能理解,但他已不難從當月二十八日祖父的那次不尋常舉措中領悟到些什麼。
那天,皇祖萬曆帝在慈寧宮拜見了慈聖太后後,便在慈寧宮召見了朝臣。在此以前,這位萬曆帝已是二十五年不見朝臣。當時,皇祖、皇父都說了些十分嚴厲的話,訓斥朝臣。皇祖萬曆帝還要跪在地上的朝臣們抬起頭了,讓他們「熟視」即仔細看看當時站在台階上的三位皇孫。由檢就是站在台階上的那三位皇孫中的一位。或許當時的由檢還不能明白大人們的那些言行,但也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不祥的氣氛。
到了萬曆四十八年(1620),由檢已十一虛歲。這一年,宮中連出大事。先是在七月份,皇祖萬曆帝駕崩。皇父匆匆接位。然而僅僅一個月,也便撒手歸天。皇兄由校再接皇位,改元天啟。大事接踵而至,讓由檢有點無所適從。
當時宮中亂糟糟的那些場面,由檢是耳聞目睹的。先是皇祖萬曆帝病重,召顧命大臣匆匆進宮,交待後事。皇祖駕崩後,皇父接位登基,發內帑充邊餉,罷天下礦稅鹽使等等,頗有點新政的味道。加上皇父收了鄭貴妃的幾名美女,也著實讓他忙了一陣。但沒有多久,卻傳出皇父龍體欠安的消息,太醫進出不斷。又有一位叫崔文升的內侍進了一劑瀉藥,皇父服後病情嚴重惡化,鄭貴妃因此被逐出宮禁。大臣們又被召進宮中。到了九月初一日,皇父便駕崩了,據說駕崩前曾服過一位叫李可灼的文官所進的「紅丸」。
接下來的事就更讓由檢吃驚了。先是皇兄由校被大臣們從乾清官搶出,住到了慈慶官。那位一直撫養皇兄的李選侍(西李),竟被逼得住到了類似冷宮的噦鸞宮去了。接著便是皇兄由校正式登基即位,改元天啟。做了皇帝的皇兄立即做了兩件事,一是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那位與客氏火熱的太監魏進忠也被賜享世蔭。二是公開揭露那位長期撫養他的李選侍(西李)的罪行。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已深深印入由檢的腦海之中。
好在做了皇帝的皇兄對由檢這位五弟一直還不錯。
天啟帝長由檢五歲。當時同父的親兄弟中,也僅存他們兩人。那位愛做木匠的天啟帝,對自己的弟弟倒是十二分的愛護,兩人關係十分親熱。據說當時還不太明白天子是什麼官職的由檢,竟當面問過剛接位的皇兄由校一個非同小可的問題:
「你這個官兒我能不能做?」
對弟弟這個罪可至死的問題,由校竟微笑著說:
「可以,可以。等我做幾年之後,就輪著你來做了。」
這當然是一句戲言,沒想到後來果然應驗。由此也可見由檢在皇兄心目中的地位。
天啟二年(1622)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檢被封為信王,仍住勖勤宮。儘管這是正常之事,但對朱由檢而言,仍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從此以後,他就是宮中的信王千歲爺了。
在皇兄的庇護下,信王由檢在宮中的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但宮中接連不斷發生的事,還是讓由檢觸動很深。
天啟元年(1621)五月,那位原本在宮中說一不二的司禮太監王安,突然被逐出宮禁,充了南海子淨軍,不久就被整死了。魏忠賢的勢力正在急劇上升,逐步控制宮中。
到了天啟二年(1622)三月,魏忠賢又在宮中舉起了內操,選武閹,練火器。一年之後,宮中武閹增至萬人,個個裹甲出入,威風凜凜。轟隆隆的征炮之聲,喧震內外。劉朝等內官,也被派遣出宮,赴邊關「較事」。魏忠賢在宮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到天啟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賢竟最終以司禮秉筆太監的身份,提督了東廠,掌握了生殺大權。
其實,在此以前,魏忠賢已清理了後宮。天啟帝的選侍趙氏,或許是不順魏忠賢、客氏之意,竟被逼自盡。據說這位趙選侍接到賜她自盡的聖旨後,便把天啟帝賜給她的那些物品列放几案之上。面向禮物,放聲大哭,最後上吊自殺。
天啟帝的另一位妃子——裕妃,也被魏忠賢幽禁在別宮,絕其飲食。這位可憐的裕妃,在饑渴交加之下,只得用嘴去接屋檐上滴下來的雨水,最後被活活餓死。還有一位叫馮貴妃的,最得天啟寵愛,魏忠賢竟然趁天啟帝出宮郊祀,令人把她活活打死,宮中也無人敢出聲。不過,有一位李成妃,卻竟然憑自己的聰明逃過了魔掌。這位李成妃,為受冤失寵的范慧妃鳴不平,魏忠賢、客氏知道之後,也把李成妃軟禁在別宮。不過,李成妃預先在別宮的檐瓦之間放置了食物,得以充飢。魏忠賢把她關在別宮中半個月,見她竟然沒被餓死,便放她一馬,斥為宮人。天啟帝的皇后張氏,也因多次在皇帝面前說魏忠賢的壞話,遭了魏忠賢的暗算而流產,從此不育。
這些後宮中的是是非非,或許對信王由檢觸動不大。但有一件事對他肯定會有切膚之痛,那就是長期撫養他的養母李選侍(東李莊妃)的死。
李選侍是憂鬱而死的。
養母的為人,無論宮中宮外,都是讚不絕口的。對信王由檢,也是事事周到,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母愛。就是這樣可敬可愛的一位長者,卻憂鬱而死,由檢不能不受到深深的震動。他憑著自己的聰穎和敏感的直覺,逐漸明白了養母的死因。原來,養母為人正直,恪守規矩,不願與客氏、魏忠賢之流同流合污,於是招來忌恨,被百般刁難,受盡委屈。而養母又不願申辯,即使申辯也是無門,過得很不順心,最終積鬱成疾,撒手歸天。
養母的死,對信王由檢的打擊是相當大的。他逐漸感覺到了人世間萬事的複雜和不公,並開始對周圍的人和事持懷疑的態度。魏忠賢和客氏一手遮天,也引起了他的警覺。他開始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學會了自我保護。
信王更多地把時間用在讀書上。他自小酷愛讀書,並有靜坐頤養的習慣,能久坐不動,口中卻念念有詞。除讀書之外,據說還常常溜出官去,微服私訪,接觸到一些在宮中接觸不到的東西。這些,對信王的成長大概也有一些影響。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天啟六年(1626)年初。按照當時的算法,信王由檢已是十七歲了,到了婚嫁的年齡。而實際上,當時的信王仍只是一個十五周歲多一點的少年。不過,這已是夠上生兒育女的年齡了。對於皇室來說,多生多育,是每位成員的義務和責任,因為只有宗室繁衍,人丁興旺,朝廷才會有堅實的根基,才會坐穩江山。了解了這些,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本朝宗室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至明末已有六十萬人之多的道理。
既然已到了婚嫁的年齡,信王由檢自然就應該成婚。天啟帝開始命禮部為信王選婚,尋覓適合做王妃的女子。按本朝的規矩,皇室子弟的婚配,倒不遵門當戶對的古訓,而是從民間選取淑女。這樣做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天下雖大,但也絕對找不出能與皇室門當戶對的人家,還不如從普選的淑女中挑一位。二來也是因為皇室擁有獨一無二的絕對權勢,很難保證本已有根有底的大戶人家,在與皇室攀親後,不利用其影響謀求私利。因此,皇室子弟婚配,一般只選那些沒有什麼家庭根基的平民之女。而且也只有在確定婚嫁之後,皇室才會通過朝廷,並視實際情況給予其娘家人相應的封賞,享受該享受的待遇,使得其娘家人在顯赫富貴之餘,也能不忘感念,飲水思源,不至於生出什麼是非來。
到了五月十八日,禮部正式奏報皇上,已在順天府共選了七十七位淑女備選。一月之後,天啟帝令正式選婚。
按本朝的慣例,像這種宗親的大婚之選,一般由皇后主持,外加兩位貴妃陪同。淑女們被召進宮後,由皇后等人過目定奪。選取的標準,最重要的倒不是美麗動人,而是要身材勻稱,舉止端莊,再考慮生辰八字是否合宜之類的因素。選中的淑女,則由皇太后或身份類似的長者,用青紗布蒙蓋其頭,再在她手臂上套上金玉手鐲之類的吉祥物,算是信物。而那些未被選上的,則將庚帖塞回那些人的袖中,賜些銀兩,勸慰一番遣還家鄉。這樣的經歷,對落選的淑女而言,不僅無傷大雅,或許還會給日後的婚嫁掙些資本,因為她們畢竟是被召入宮過的淑女!
七十七位淑女,被一一召進宮中,由天啟帝的皇后張氏及陪同的兩位貴妃過目挑選。最後被選中的是大興縣生員周奎的女兒周氏。周奎原是蘇州人氏,後落籍大興。因此她的女兒或許還有些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不像一般北方女子那樣粗糙。不過張皇后後來又覺得這位周氏過於弱小,大概是擔心她不像能生善育之輩。當時的這位周氏,也不過是個十六虛歲的少女,自然不會像成人那般豐滿。最後還是那位劉昭妃一言九鼎,說道:
「現在看起來是稍微瘦弱一點,不過過一段時間就會長得豐滿健壯。」
劉昭妃是萬曆帝的妃子,在萬曆六年(1578)就與萬曆帝的王皇后同時冊立,資格很老,而且也深受大家敬重。萬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死後,這位劉昭妃便掌太后之室,住慈寧宮,說話很有分量。因此,既然她這樣說了,便最後確定周氏,冊封為信王妃。這位周氏後來很是爭氣,先後生了三個兒子,確見劉昭妃慧眼不凡。這九鼎一言,也為劉昭妃積下了人緣,後來升為皇后的周氏,待劉昭妃也很不錯。
接下來便開始張羅婚事。禮部奏報信王由檢婚禮儀舉。閏六月,欽天監選出吉日,婚事便依此而有條不紊、恪守禮制地進行起來:
天啟六年(1626)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時搬移;
十二月初八日午時當冠;
十二月十六日辰時納徵發冊;
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時安床;
天啟七年(1627)正月二十七日卯時開面;
二月初三日卯時迎親,信王出府成婚;
二月初五日文武百官身穿吉服赴信王府行禮;
二月初六日信王與王妃周氏行廟見禮。
至此,婚禮便初告結束。在整個婚禮過程中,信王由檢像個木偶,任人擺布,沒有什麼發言權,直到最後才出場。這樣的婚姻很難有什麼幸福可言。不過信王后來與這位周氏的關係還算過得去,這真是十分難得的。
既然已經結婚,信王便不能再住在大內的勖勤宮了,而應該興建一座像樣的信王府了。四月,皇兄天啟皇帝下令興建信王府第,遣工部尚書薛鳳翔操辦。
不過,當時的國庫中實在沒有多少余銀可供大興土木。遼東的邊餉,像一個無底洞,總是填不滿,弄得國庫匱乏空虛。而就在前不久,信王的三位叔叔,即瑞王常浩、惠王常潤、桂王常瀛,分別被遣至漢中、荊州、衡州的封地,破費了不少錢糧。或許是國庫已空,因此三王之藩的儀物禮數,已是很將就馬虎,能省即省。不過也有人說這是魏忠賢故意以為國節費的名義刻削貶低的,這多少有點冤枉。當時的國庫實在拿不出什麼錢來鋪張浪費,而魏忠賢當然也不會拿自己的錢來為皇帝撐什麼場面。
既然無錢,自然就應變通。於是內官監太監李永貞提出把惠王常潤原先居住的惠王府修理裝飾一番,改成信王府,一來惠王府空著也是空著,二來國庫也實在沒有餘銀來新修信王府。這一方案最終得到天啟帝的首肯。經過修葺之後的惠王府,便改成了信王府,由信王搬入居住。
這種安排,對信王由檢多少有點屈就。不過,此時的信王已能體諒朝廷及皇兄天啟帝的難處了。為節國用而委屈自己,對信王來說也不是第一次了。就在這年的正月,信王還辭謝了皇兄賜給他的地租銀兩,理由是「邊境多虞,軍費甚匱」。不過,信王也從這些經歷中逐漸懂得,即使位尊天子,也離不開那些白花花的銀子。
當信王后來成為崇禎帝後,他便開始嗜財如命,拼命為自己撈錢積財,而且一毛不拔,一如他的爺爺萬曆帝。他的這種做法,不知與他做信王時的這些經歷有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