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三節 文化多元主義下的文化多樣性社會 一、移民博物館的建立

第三節 文化多元主義下的文化多樣性社會 一、移民博物館的建立

2024-10-09 05:34:54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文化多元主義在圖書館、博物館、少年科技館、歌劇院等文化機構中的貫徹,有助於德國文化多樣性社會的良性發展: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保護移民文化宗教傳統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它也有助於增進主流社會對移民文化的了解,從客觀上促進德國社會的文化整合。

  長期以來,聯邦德國在移民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得很不足,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聯邦國土上的大小博物館都是表現德意志文化的,而絕少有專門的移民文化博物館。如今,在文化多元主義政策之下,德國開始重視對移民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為了從制度上保證移民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在國家及社會團體,尤其是移民團體的支持下,人們開始認識到移民博物館或「移民歷史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廣泛搜集一切有關移民的檔案、文獻、藝術品等。移民博物館的建立越來越受到重視。1990年,「土耳其移民檔案中心—博物館」(Dokumentationszentrum und Museumüber die Migration aus der Türkei)在科隆建立,重點搜集與土耳其勞工相關的歷史資料。2002年起,該機構開始收集來自其他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前南斯拉夫、摩洛哥、突尼西亞、韓國、越南、莫三比克和安哥拉的移民資料和文化遺產,並更名為「在德移民檔案中心—博物館」(Dokumentationszentrum und Museumüber die Migrationin Deutschland/DOMi D)。該機構的目標是為移民後裔保存文化遺產並使其為德國公眾所接受。為了彌補過去納粹所犯下的罪行,德國對猶太文化也採取了特殊的保護政策。在前蘇聯猶太人大量湧入之前,聯邦德國曾自稱是猶太人的最後一塊嚮往居住地。2001年,由猶太建築師設計的紀念柏林猶太人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並成為原柏林博物館的組成部分之一。2002年10月,德國召開了「移民歷史遺產保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需要移民博物館」論壇。2007年,聯邦政府委託隸屬於普魯士遺產基金會的博物館研究所對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包括移民博物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2008年8月8日,歐洲最大的移民主題博物館在不萊梅哈芬(Bremerhaven)成立。該博物館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移民史展覽;二是以聯邦德國為核心,有關當今各地區移民狀況的展示;三是「移民論壇」,收藏有大量數據,為每個想了解自己家族移民經歷的人提供幫助。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博物館都對移民文化進行了保存和展示,如波恩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館、奧博豪森的萊茵工業文化博物館等。其中,世界文化博物館還曾經組織過德國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間的「多元對話」。普魯士遺產基金會的國家博物館則注重移民起源的研究。

  建立移民博物館既體現了德國社會對移民文化權利的尊重與肯定,也增進了德國主流群體對移民文化的了解,為移民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創造了條件。「文化上的認同,亦即主流社會在文化多元性(kulturelle Pluralitt)方面的開放,為有效的、平等的融入提供了前提。這種認同超越了狹隘的、單方面的包容概念,而是站在了不同群體互相支持的、平等的角度上。」移民博物館成為德國在文化機構中貫徹文化多元主義的縮影。《國家融入計劃》要求文化機構在「各個層次」上開展所謂的「跨文化對話」,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和財政上採取措施提高文化機構的跨文化能力,鼓勵移民文化團體參與,實現社會文化整合。當然,文化機構中貫徹文化多元主義絕非易事,單單是將移民子女吸引到博物館、歌劇院之中就不是朝夕能夠實現的。

  二、多元意識的大眾文化傳播媒體

  除文化機構外,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出版社、網際網路等德國大眾文化傳播媒體也受到了文化多元主義的影響。這些媒體既體現了當代德國「非典型移民社會」的文化多樣性,推動了移民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也促進了德國文化的整合。聯邦文化與媒體專署在2008年的媒體發展報告中明確指出,鑑於媒體對大眾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其中貫徹多元文化融合意義重大。媒體將對德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觀點」、歐洲意識「產生影響」,也將影響「跨文化傳播和對待外國價值觀、生活方式及思維模式的態度」。

  其一,德國主流媒體關注移民問題,製作了大量的反映移民生活的節目。為了照顧移民情緒,德國媒體在報導其母國負面新聞時有時會加以斟酌。在節目製作方面,德國公法廣播電視聯盟在所有節目中都把文化多樣性看作反映移民社會現實的主要內容之一。該聯盟下轄的廣播公司已經決定不惜冒風險和非議,來表現移民家庭成員日常生活和文化多樣性社會。如西德廣播電視台(Westdeutscher Rundfunk/WRD)也陸續製作了反映移民生活的電影《願望時代》《憤怒》等。有關伊斯蘭文化的內容已經不僅僅出現在時事雜誌上,也出現在教育和文化節目裡。聯邦政府在2006年要求德國媒體巨頭制定移民融合類節目的發展計劃,支持德國與土耳其媒體的合作。西南德廣播電視台(Südwestrundfunk/SWD)自2007年4月20日起就開始在網際網路上發布有關伊斯蘭文化的演講,其他一些媒體也製作了大量有關移民文化和有移民背景的人參與製作的節目。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關移民的報導就開始見諸報端。與德國公法廣播電視聯盟並列的德國電視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簡稱ZDF)在製作節目和產品時,也採取許多促進移民融合的措施,包括:增加接受移民及融合觀點的製片人,增加對移民的關注度;製作節目時增加有移民背景的主人公等;1988年西德廣播電視台與弗羅伊登貝格基金會(Freudenberg Foundation)和聯邦移民、難民與融入專署開辦了CIVIS媒體融入獎,專門表彰歐洲反映文化多樣性的媒體作品。該獎項在未來將進一步專門化。德國雜誌出版商聯盟(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Magazine Publishers)也鼓勵出版商們關注移民問題,並準備為融合類出版項目設立專項獎金。

  其二,不僅接受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創辦各類文化傳媒,還允許主要移民來源國在德宣傳本國文化。具有移民背景的德國人並不僅僅是積極參與德國媒體節目和影視劇作品,還自己創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播平台。如猶太人創辦的報紙《猶太匯報》(Jüdische Allgemeine)、《猶太日報》(Jüdische Zeitung)和出版社。自1970年以來土耳其的主要報紙就在德國印刷和發行,其中包括具有民族自由傾向的《自由報》、關注社會民主的《國民報》、堅持伊斯蘭立場的《民族報》和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翻譯家報》等。土耳其的中央電視台和私立電台,如Euroshow、Eurostar、Euro D、Euro ATV、TGRT、Kanal 7、HBB等都通過光纜和衛星向海外的土耳其移民傳送節目,從而強化移民的祖國認同感和民族意識。由土耳其多甘出版集團(Dogan Verlagsgroup)旗下的《自由報》(Hürriyet)所推動的反德國暴力排外運動,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德國人的響應和支持。在聯邦移民、難民及融合專署的支持下,德國與土耳其媒體合作製作了大量的移民融合類節目。

  

  其三,培訓移民媒體工作者。德國公法廣播電視聯盟通過特殊政策,為移民出身的編輯、記者、製片提供特別支持,如西德廣播電視台的土耳其裔編輯畢蘭德·賓顧爾(Birand Bingül,1974—)被邀請參加德國公法廣播電視聯盟每日新聞時事節目的記者團隊。相當數量的移民出身的工作人員被安排進入電視節目。2005年,西德廣播電視台職位招聘GG中出現了如下詞語:「西德廣播電視台在公司內支持文化多樣性並因此而歡迎具有移民背景的人申請職位。」2008年時,西南德廣播電視台大約有1/3的雇員有移民背景。西德廣播電視台為年輕的移民記者開設了「無界限」(WDRGrenzlos)培訓工程。德國電視二台也在人員招聘和訓練方面貫徹文化多元原則,自2007年起安排一些有移民背景的年輕記者參加編輯訓練,還在準備涉及基督教的文化節目中安排非基督教出身的人員擔任編輯。德國之聲也為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輕記者的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德國之聲的學術機構在跨國和跨文化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為了加強對記者的跨文化訓練,德國之聲將對學術機構作出相應的調整。各主要公共媒體還參加了1000多家德國企業簽署的「多樣化憲章」(Charta der Vielfalt),承諾在記者培訓方面貫徹多樣性措施。外來移民也大量地進入私營廣播公司的眾多崗位,包括記者、編輯、導播等,這些人代表了當今德國的多元文化特徵。私營廣播及電子媒體聯合會(Verband Privater Rundfunkund Telemediene.V./VPRT)表示,不論是否具有移民背景,所有年輕人都將獲得平等的受訓機會。除了廣播電視媒體外,德國雜誌出版商聯盟也開設課程對新聞專業學生和記者進行跨文化培訓。德國記者聯合會(Deutschen Journalisten Verband)也在計劃建立自己的「跨文化網絡」。

  其四,通過媒體開展專門的跨文化教育。各公立、私立電視台和電台也都設有不少外語類廣播節目。此外,還有一些媒體擁有反映多元性社會的多元語言(Multilingual)類節目。「這些節目不僅伴隨著整個移民過程,還可以通過提供符合移民母國習慣的信息幫助其學習所欠缺的德語……它還可以在包括日耳曼人在內的不同族群之間架設一道連接的橋樑。因此,多元語言媒體不僅幫助移民,還能成為德國多樣性管理的動因之一。」進入新千年後,巴伐利亞和北德廣播電視台(Norddeutscher Rundfunk,簡稱NDR)共同製作的《初級土耳其語》陸續在電視頻道中播出。德國電視二台為學前教育移民兒童開設相關語言類節目。由維爾納傳媒集團(Werner Media Group)、柏林的猶太人社團和土耳其人社團聯合向柏林的猶太人、俄羅斯人和土耳其人推出立法、語言和計算培訓與服務。其他一些傳媒集團也陸續推出多語言類節目,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了解和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德國之聲」甚至計劃在一些主要對德移民國家開設地方化的德語課程,幫助未來的移民融入德國社會。

  其五,在新興媒體中推行文化多元主義。網際網路作為最重要的新興媒體,可以為許多移民群體提供多元的文化產品。德國電視二台等就在網際網路上開辦跨文化對話平台。斯圖加特數位化政府將與慕尼黑理工大學聯合推出斯圖加特多元語言商業服務(Multilingual Business Services Stuttgart)項目,在網際網路上推廣多元化語言信息服務。根據北威州媒體專署(Landesanstaltfür Medien Nordrhein-Westfalen)最新的調查顯示,年輕的土耳其移民和12—19歲的俄國移民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和其他數字新興媒體,新興媒體已成為對年輕移民群體影響最大的媒體。德國還制定了歐洲最大的信息化社會構建計劃「D21計劃」,重點考慮移民,促進其身份融合。德國的網絡信息安全中心也將關注保護移民信息安全問題。

  文化多元主義在德國的文化傳播領域得到了一定的貫徹。但是,德國媒體在移民文化融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媒體工作者中具有移民文化背景的人的比例依舊很低。德意志科研共同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少數族群媒體融入」項目(DFG-ForschungsprojektsMediale Integration von ethnischen Minderheiten「)研究證明,德國記者中有移民背景的只有1.2%,84%的日報記者是沒有任何移民背景的「本土貨」。另一方面,這些媒體對移民的影響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德國,很多媒體的外語類節目水平甚至還不如一些歐洲小國,很少有移民完全不看母國的媒體,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其跨文化廣播能力的不足。2007年,為了了解媒體在主要移民群體中的影響力和移民對各個媒體形式的期望,兩大公立媒體德國公法廣播電視聯盟和德國電視二台進行一次全國範圍內的科學調查。這次調查共抽取了約3000人作為被試,涵蓋土耳其、前南斯拉夫、波蘭、義大利、希臘和前蘇聯等六個移民群體。調查結果顯示,移民在電視和網際網路的應用方面與日耳曼裔德國人並無二致,但他們在廣播和報紙的應用方面卻顯得明顯不足。

  三、宗教領域的多元化

  在影響到文化機構和大眾傳媒的同時,文化多元主義在德國宗教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

  兩德統一之後,德國逐漸承認了多種移民宗教文化在國內共生共存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移民群體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甚至在特定教育機構內可以開設非基督教宗教課程。

  出於歷史原因,德國對猶太移民和猶太教給予了特殊的包容地位。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曾一度成為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猶太移民的主要目的國。德國有著類似於基督教教會稅的猶太教教會稅,由國家徵收並用於資助猶太教會的發展。在國家的積極支持下,猶太教文化發展迅速。猶太教教堂和文化組織在德國紛紛成立,其中以柏林最為集中。「猶太人中央委員會」(Der Zentralrat der Juden)和一些猶太教牧師在全德範圍內得到了政治上的認可。猶太人還有權開辦自己的宗教學校。

  對最大的非基督教宗教——伊斯蘭教,德國也採取了適度的接納和包容態度。上世紀80年代之後,大量清真寺和伊斯蘭活動中心在聯邦德國得以建立,許多伊瑪目(Imam)從土耳其等國來德國主持一般性宗教事務。土耳其移民中間還出現代表特定階層利益的由私人設立的伊斯蘭組織,它們主要扮演社會支持與物質援助者的角色,在住宿、招工、種族主義和歧視等方面積極與德國當局交涉。這些組織和機構主張平等、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原則,它們認同國際伊斯蘭共同體——溫麥(U mma),忠誠於伊斯蘭原則,並使其在非伊斯蘭的環境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許多還建立了專門的教職人員培訓機構。總之,這些伊斯蘭組織保護和穩定了穆斯林社區;維持和傳承了本土文化。土耳其官方和民間的伊斯蘭組織也在德國設立了許多分支機構,而且許多土耳其伊斯蘭主義者將德國穆斯林社團作為自己的庇護所,為其政治活動提供某種支持。最大的非政府伊斯蘭組織——德國伊斯蘭聯盟的大部分成員與土耳其的伊斯蘭政黨關係密切,相當於土耳其伊斯蘭政治組織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其一些成員還曾當選為土耳其議員。土耳其民眾伊斯蘭復興運動代表在德國設立了大量學校,傳播該運動的基本思想。著名的納格希班底教團的蘇萊曼斯勒(Suleymancilar)分支也在德國成立了上百所伊斯蘭文化中心。

  德國人也逐漸認識到了土耳其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不再將其所信奉的伊斯蘭教看作「客籍工人宗教」。德國原先不允許穆斯林按照伊斯蘭教風俗屠宰活牲畜。而且,國家對伊斯蘭文化的認同很有限。但是,這些做法現在逐漸都被允許了。1987年,聯邦德國城市迪倫(Düren)成為西歐最早允許穆斯林通過廣播等公開祈禱的城市之一。德國許多城市的公共墓地也開始對穆斯林開放。聯邦內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在2006年接受《明鏡》周刊採訪時表示,「在我們的國家生活著300萬穆斯林,我們不是多樣化的穆斯林共同體,但它肯定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兩德統一之後,伊斯蘭教育在德國各州也進一步受到重視。1995年,位於柏林的專設的穆斯林小學開始在國家的支持下招收學生。2006年為止,16個聯邦州中,有8個允許佩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成為教師。2010年5月17日,第二屆德國穆斯林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重點解決在各級各類教育系統中設置伊斯蘭宗教課程的問題。各州、地方代表,以及德國伊斯蘭宗教組織和土耳其移民組織也參加了這屆大會,大大提高了德國穆斯林大會的代表性與權威性,為日後進一步處理穆斯林與德國國家關係奠定了基礎。負責就大學發展向政府提供建議的德國科學委員會(Wissenschaftsrat,簡稱WR)於2010年初完成了題為《在德國高校進一步發展神學與宗教學的建議》的報告,要求在公立大學中建立伊斯蘭神學研究體系。科學委員會提出這一建議的首要理由,就是「科研體系對德國日益增長的宗教知識多元化的長期的制度化的反應」。「通過兩到三個具有不同特點的伊斯蘭神學研究基地所實現的制度化條件,將足以應對聯邦德國的多元化伊斯蘭信仰問題。」在委員會看來,大學引入伊斯蘭神學專業可以為中小學伊斯蘭宗教教育、清真寺、伊斯蘭教社會工作和神學研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委員會還希望建立「伊斯蘭宗教研究神學家顧問委員會」,以保證伊斯蘭宗教團體在大學伊斯蘭神學教育中的共決權。

  但與此同時,大量非基督教徒,尤其是穆斯林的湧入使得西歐主要國家面臨著巨大的文化融合挑戰。穆斯林依然是德國社會中相對貧困和知識文化水平低下的群體,並受到主流社會的歧視。許多穆斯林習俗,如男權主義、包辦婚姻等都與西方男女平等的人權觀念格格不入。人們經常把家庭暴力和歧視婦女事件與伊斯蘭文化聯繫起來。在德國,穆斯林禮拜的時間和形式還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除漢堡等少數城市外,大多數地區都不允許穆斯林按照自己的習俗不帶棺材進行土葬。「9·11事件」之後,穆斯林在西方國家普遍遭到敵視,土耳其人在德國也不例外。德國土耳其人在柏林布蘭登堡的「土耳其人聯盟」(der Türkische Bund Berlin-Br and enburg)等領導下,展開了一系列維護自身權益的鬥爭。柏林-布蘭登堡「土耳其人聯盟」不僅要求建立涵蓋面更廣的土耳其移民組織,還希望按照猶太人的模式在德國建立經濟、文化功能齊全的土耳其人聚居區。土耳其人的抗議得到了同樣在德國曾遭到過不公正待遇的猶太人的大力支持。

  顯然,僅僅接受和包容伊斯蘭教,是無法解決伊斯蘭教和德國主流社會之間的矛盾的。實際上,德國並不認同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快樂生活的「多元文化「理念,強調移民融入主流社會、接受主流社會價值觀和實現社會整合的文化多元主義才是其解決宗教矛盾的指導思想。為了幫助穆斯林移民融入德國主流社會,移民宗教組織和德國政府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伊斯蘭組織和機構為促進土耳其穆斯林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一系列社會服務,如舉辦夏令營、運動俱樂部、業餘無線電課程、計算機訓練、手工藝、學生家庭輔導、法律援助、翻譯服務和性教育等。通過為其成員融入主流社會提供幫助,這些伊斯蘭宗教組織在某種意義上充當了溝通穆斯林社區和德國社會的橋樑。德國聯邦內政部則於2006年9月28日召開了以「穆斯林在德國——德國穆斯林」為主題的德國首屆穆斯林大會(Deutsche Islam Konferenz/DIK),試圖「改善德國國家與穆斯林之間的溝通,為穆斯林的宗教與社會融合作出貢獻,促進德國社會整合,避免社會極端化和碎片化」。會議期間,三個工作組分別從「德國社會秩序與價值認同」「德國基本法關係中的宗教問題」「經濟與媒體作為橋樑」等三個方面給大會提出相應的建議。2010年10月,默克爾在波茨坦發表的一場演說中明確表示,穆斯林社區是德國的一部分,但穆斯林移民也必須同時作出努力融入德國社會,學習德語。

  文化多元主義政策的推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外來移民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衝突,促進了相互之間的包容和整合,但在短期內還無法徹底消除移民文化和德國主流文化之間的矛盾。德國社會依舊面臨著巨大的文化整合挑戰。要想全面貫徹文化多元主義,實現移民社會的文化整合和社會和諧,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