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三節 默克爾時代的經濟發展 一、默克爾政府的財稅改革

第三節 默克爾時代的經濟發展 一、默克爾政府的財稅改革

2024-10-09 05:34:43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施洛德政府雖然實施了大力度的改革,要醫治「德國病」和解決失業問題,但改革最終並未使德國經濟和就業狀況好轉,反而激起了人民的抗議。當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微弱優勢取得2005年大選勝利,並與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時,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是一個經濟上的爛攤子:經濟停滯不前、500多萬人的失業大軍、社會福利的高額支出、持續上升的國債、超出歐盟規定的財政赤字。這種狀況迫使默克爾上台後就宣布,要繼續進行財稅領域的改革,首要目標是儘快擴大就業、減少失業。由於在大聯合政府中社民黨獲得了包括勞工部在內的八個部長職位,這決定了默克爾時代的財政改革將延續施洛德政府的改革方向,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面對上台後的巨額財政赤字和債務,默克爾政府採取了限制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補貼的政策,以解決嚴重的財政危機。2006年5月,新政府通過財政改革方案,主要措施是:提高增值稅,從2007年1月起增值稅從16%提高到19%;取消一次性上下班交通補助,改為21公里以上部分每公里補助30歐分;降低存款收入中免徵利息稅的部分;增設高收入附加稅,將年收入超過25萬歐元(未婚)和50萬歐元(已婚)的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42%提高到45%;縮短兒童補助金的發放時間,從目前的27歲縮短至25歲;取消山區工人補助。德國的稅收改革逐步向「高增值稅、低所得稅」方向發展。到2006年,財政改革成效顯現,赤字率降到2%,2007年新政府基本實現了財政平衡的目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自德國統一以來,巨額出口是拉動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內需不足卻使經濟增長乏力。默克爾政府採取了促進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如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可分期付款,舉辦各種消費品展覽會推銷商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為了增強企業活力,政府大力削減企業稅負,使企業整體稅負低於美國和日本的水平。例如,將僱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的失業保險費率從6.5%降至4.5%,減低企業遺產稅等。

  默克爾政府延續施洛德時代的思路,繼續推進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2006年7月,執政的聯盟黨和社民黨就進一步醫療改革框架達成協議,出台《醫療改革要點》,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設立一個健康基金,該基金成為新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資金來源。該方案標誌著德國醫療保險制度將從現收現付向基金積累過渡。此外,德國還積極發展私人醫療保險。2010年,法定醫療保險公司共約600餘家,覆蓋近90%的德國民眾,私人保險公司約有53家,覆蓋了9%的德國民眾。從2009年1月起,私人保險公司必須提供一項「基本服務」。「基本服務」的內容要參考法定醫療保險公司的服務項目,並對所有投保者提供同質服務。除了「基本服務」項目外,私人保險公司仍舊可以提供其他服務項目。其次,要實行全民醫療保險,把6萬名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全部納入醫療保險體系。默克爾政府計劃逐步減少養老保險繳納比例,到2012年將由工資的19.9%下降到19.6%。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德國繼續推動制定有利的家庭政策,如提高父母撫育金、加大對特定家庭的財政資助。從2007年起,每生育一個孩子,家庭就可獲得政府2.52萬歐元的生育獎金。

  面對最為棘手的失業問題,默克爾政府採取了比上屆政府更有針對性的積極就業政策。德國主要的失業人口是老年人、青年人和低技能者,因此默克爾的就業政策主要針對這三類人群。2006年9月,德國內閣通過「50+」計劃(Perspektive50plus),通過各種資助提高老年人的就業率,目的是到2010年將50歲以上人員的就業率提高到55%。如果一個失業的老年人同意接受低於其失業前收入的工作,政府將給予部分補助,在再就業的第一年是新舊工資差距的50%,第二年是30%,兩年期間免交90%的養老保險。政府還向雇用老年人的僱主提供一到三年的補助,放鬆對雇用老年人的企業的限制。政府積極促進對青年人和低技能者的職業培訓,從2008年起向企業發放培訓獎金。

  默克爾政府還對施洛德時代實施的「哈茨」方案進行了修正。新的失業金方案中,超過50歲的失業者可以領取15個月的「失業金Ⅰ」,超過55歲的失業者可以領取18個月,超過58歲的失業者可以領取24個月。政府還大力削減失業保險費比率,減輕企業負擔。從2008年1月1日起,失業保險費比率從6.5%減少到4.2%,今後將降到3.5%。默克爾反對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以免促進各行業工資的普漲,導致企業裁員、增加失業。德國企業的勞動成本因此增長放緩。

  二、2006年之後德國經濟的復甦

  德國經濟在經歷了統一之後、尤其是2000年以來的長期低迷後,終於在2006年引來了轉機。默克爾執政時期的德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雖然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經濟在2009年出現大幅衰退,但2010年德國經濟又開始強勁復甦。下表反映了2006—2010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從2006年上半年開始,德國就業形勢逐步好轉,失業率大大降低。當年就業人數達3908萬人,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7年,失業人數降為360萬人,相比較高峰時期的500萬人已大大減少。德國經濟的好轉得益於世界經濟的拉動和前後兩屆政府不懈推動的財稅改革。由於全球尤其是歐洲經濟的整體發展,使「貿易立國」的德國從中受益匪淺,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默克爾政府延續了施洛德時代的改革方針,持續數年的社會福利和勞動力市場改革至此發揮了作用,改善了德國境內的投資環境,刺激了經濟增長。

  2008年,源於美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德國經濟嚴重受創,尤其表現在出口銳減和大規模企業倒閉。2009年,德國有超過3萬家企業倒閉,出口同比下降了20%,這導致德國經濟再度出現大幅度倒退。除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受到重創外,實體經濟核心產業包括汽車業、機械、化工等行業也受到嚴重波及。2009年2月,默克爾政府通過了500億歐元的新經濟刺激計劃,這是戰後德國出台的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500億歐元主要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通過了一項允許強制國有化的法律草案,給予政府徵收國內銀行股份的權力,避免金融危機進一步擴大。

  金融危機結束後,德國經濟在2010年再度強勁復甦,在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歐元區一枝獨秀。幫助德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仍然是出口。德國經濟部特別指出,德國向中國、俄羅斯、拉丁美洲以及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的出口要明顯高於歐盟的平均水平,而這些經濟體正是2010年世界經濟的引擎。除地域優勢,行業優勢也讓德國出口復甦強勁。德國出口的四大產業分別為中間產品、資本貨物、汽車以及機械產品,正是各國經濟刺激計劃中急需的產品。

  德國企業還牢牢占據著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高端市場,這得益於歷屆政府長期堅持的「以科技立國」的方針。默克爾政府尤其注重提高德國的科技創新水平,希望保持德國走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以此作為未來德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在默克爾的倡議下,大聯合政府成立了「創新與增長諮詢委員會」和「經濟界科研聯盟——面向未來市場的科技研發」兩大交流平台,實施「高科技戰略」,以更好地統一協調包括教育研究、經濟、衛生和環境等在內的政策,使科技創新能夠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實現2010年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3%的目標。聯邦政府在2006—2009年間為科技創新提供約150億歐元資金,大力促進生物與基因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光學技術、納米和微電子系統技術、環保和航天技術的發展。政府還以「公私合營模式」成立高科技創業基金,為科技企業提供創業融資,彌補德國市場上在企業創建初期的融資不足。該基金主要通過參股方式扶持新成立的以研發為基礎的企業,單項最高參股金額可達100萬歐元。此外,政府還積極扶持中小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進行科技創新。聯邦政府與各州協商制訂了一個共同的2020年高校協定,具體包括在聯邦、州和市三個層面上挑選40家培養後備科學家的博士站、30家專題研究中心以及10所大學來促進尖端科技研發,使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在德國經濟強勁復甦中再次展示了巨大的力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