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一節 兩德統一問題驟然提上日程 一、「新思維改革」和民主德國慶祝建國40周年

第一節 兩德統一問題驟然提上日程 一、「新思維改革」和民主德國慶祝建國40周年

2024-10-09 05:34:14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985年上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巴契夫設想了一套完整的「改革新思維」,主張對外緩和東西方關係,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對立進行合作,放鬆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對東歐採取支持「改革」的態度;對內大力改革與現代化潮流相背的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傳統的集權政治體制,建立一種富有活力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戈巴契夫希望通過改革,保持蘇聯同美國並駕齊驅的大國地位,在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重新贏得自己的霸權優勢。蘇聯表現出的在東西方關係問題上的「鬆動」,不僅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強烈反響,而且引起美國及西方勢力的濃厚興趣。東歐地區開始出現反對蘇聯控制、要求自由化的民族主義情緒,企圖改變社會主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美國則利用時機在東歐大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力圖把東歐納入西方政治經濟體系之中。在這種背景下,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卻堅持不改革、不統一的方針,依仗著民主德國經濟水平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認為民主德國不需要改革,抵制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改革思想。

  隨著東歐國家的政治劇變,民主德國的形勢也逐漸變化。1989年5月2日,匈牙利開放了與奧地利的邊界,民主德國居民開始嘗試從匈牙利逃往西德。8月19日,民主德國爆發了一股逃亡浪潮,聯邦德國拜恩州啟動了對逃亡者的避難收留。僅在1989年9月就有約3萬名東德居民通過匈牙利逃亡。大規模示威遊行也在各地發生,9月4日在萊比錫發生了被稱為「星期一遊行」(Montagsdemonstrationen)的群眾遊行,10月9日遊行成員發展到7萬人,人們高呼「我們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的口號,要求更多的政治發言權。

  1989年10月7日是民主德國建立40周年紀念日。10月6日下午,民主德國在柏林共和國宮隆重舉行慶祝民主德國成立40周年大會。昂納克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民主德國已成為世界十大先進工業國家之一,更是世界上20個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是民主德國人民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強調,德國統一社會黨將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既考慮本國特點,又注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他還指出,反對用取消社會主義的辦法來解決在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決不允許用《赫爾辛基條約》等文件來動搖社會主義,必須嚴格遵守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的原則。10月7日,戈巴契夫同昂納克會晤,在介紹蘇聯改革經驗時批評民主德國領導人,「誰跟不上形勢,生活就懲罰誰!」(Wer zu spt kommt,den bestraftdas Leben!),要求民主德國改革。

  聯邦德國方面注意到形勢的變化,加強了對民主德國的煽動和蠱惑宣傳,誘使民主德國公民出走。民主德國的經濟水平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比較高,但也累積了不少問題。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民主不充分、高級官員享有特權、出國旅遊受限制和領導人不實行改革頗有怨言,從10月上旬開始,民主德國群眾不斷上街遊行,要求「新聞自由」「旅遊自由」和「選舉自由」,給民主德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困難。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於10月11日就民主德國形勢發表重要聲明,強調民主德國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號召全國人民齊心協力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譴責聯邦德國對民主德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但同時表示要進行改革,由對抗轉向對話。

  二、民主德國政局急劇變化

  面對民主德國將要出現的改革形勢,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反覆表示,如果民主德國進行改革,在經濟上實行市場機制、政治上進行自由選舉,聯邦德國就願意給民主德國長期的、全面的、巨大的援助。在聯邦德國的煽動和波蘭、匈牙利形勢的影響下,民主德國一些大城市連續爆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從9月下旬開始,已有20萬民主德國居民通過開放的匈牙利、奧地利邊界等途徑先後逃往聯邦德國。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此情況下,統一社會黨於10月18日舉行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昂納克以健康原因提出辭去統一社會黨總書記職務,會議選舉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1937—)為中央總書記。當晚,克倫茨發表電視講話,他對昂納克「在過去幾十年裡作為民主德國黨的最高領導人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批評黨和政府沒有對國內不滿情緒儘快作出反應。他強調民主德國將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路線,他說:「我們將毫不猶豫地繼續走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10月11日聲明所指明的路線」,「堅定地遵循歷史規律,即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唯一人道主義的代替物」。10月24日,民主德國第九屆人民議院舉行第十次會議,會議根據昂納克因健康原因提出的要求,解除其民主德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並以壓倒多數票選舉克倫茨為民主德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克倫茨上台後迎合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思想,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蘇聯認為德國問題的現狀是一種動態,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任何僵化以及對現實的迴避都是與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格格不入的。」

  克倫茨雖然在新聞報導方面有所改革,黨報也出現了對黨和政府批評的文章,下令取消了一些高級官員的特權,宣布赦免了所有非法外逃和非法遊行的人。但是,人民群眾繼續上街遊行,東柏林和萊比錫在11月4—6日有幾十萬人舉行大遊行。面對國內的嚴重局勢,克倫茨決心革新黨和政府的形象。他在11月8日召開的統一社會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建議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集體辭職。會議一致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成立了以他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政治局。在此次會議的前一天,民主德國部長會議已向人民議院提出了集體辭職的辭呈。

  11月9日晚,統一社會黨作出了重大決定:開放「柏林圍牆」,並宣布民主德國公民從即日起經由民主德國邊界出國旅行和多次往返,不必申述特殊理由。消息傳出後,東德居民如潮水般湧向各邊境站。這是民主德國40年來首次開放兩個德國和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民主德國開放柏林圍牆,是為了緩解公民出走的壓力,以穩定政局,並未意識到它將會產生的重大後果。柏林圍牆的倒塌,使被隔離了28年的東德公民第一次有機會了解和觀察另一個德國。人們沉浸在久別重逢的巨大喜悅中,琳琅滿目的商品、民主選舉和議會政治,更是激發了東德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在東德街頭,抗議者的口號已經從「我們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變成了「我們是一個民族!」(Wir sind ein Volk)。

  嚴峻的局勢也導致了政局動盪,民主德國第九屆人民議院於11月13日舉行會議,經過兩輪投票,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Gün the r Maleuda,1931—)當選人民議院主席,主張改革的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1928—)當選為新的部長會議主席。新任政府首腦莫德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民主德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使民主德國經濟儘快擺脫危機,實現穩定,並給它繼續增長的活力。他呼籲人們在國家實行邊境開放政策後,要恪盡職守,不要輕易離開民主德國。

  儘管民主德國政府進行了努力,但政局仍未能得到穩定,反而進一步惡化。12月3日,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舉行會議,決定中央委員會集體辭職,將前領導人昂納克開除黨籍,克倫茨辭去黨的總書記職務。12月6日,克倫茨辭去國務委員會主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職務。12月8日,統一社會黨舉行特別代表大會,9日選舉由100人組成的執委會,格雷戈爾·居西(Gregor Gysi,1948—)當選為統一社會黨新主席。居西在會上作了《關於革新統一社會黨的報告》。16日,會議決定將統一社會黨更名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SED-PDS)。居西在17日的會議報告中表示,要維護民主德國的獨立和主權,主張發展兩個德國之間的安全夥伴關係。這次會議還通過了新的黨章。1990年1月21日,民主德國前領導人克倫茨被開除出黨。與此同時,民主德國政府與反對派舉行多次圓桌會議,1月28日,與各黨派達成協議,將原定於5月6日舉行的大選提前到3月18日舉行。2月4日,民主德國執政党進一步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PDS)。2月25日,民主社會主義黨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黨的綱領變成「將同其他左派政黨和民主力量一道主張實現民主社會主義」,並強調在兩個德國統一過程中維護民主德國的國家主權。

  1989年10月至1990年2月間,德國統一社會黨的統治逐漸陷入瓦解。自克倫茨接任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後,受國內外局勢的推動,執政黨在政治上步步退讓,承認最大的反對黨「新論壇」(Neues Forum)的合法地位,同各種政治力量舉行「圓桌會議」,討論制定新憲法和自由選舉問題,刪除憲法中關於黨的領導作用的內容,允許公民自由出境,對政府進行大規模改組,從而使民主德國政局在短期內急轉直下,無法控制。德國社會統一黨事實上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執政黨的領導地位,蛻變為民主社會主義黨。黨的力量在動盪中受到極大削弱,也失去了在未來領導德國走向統一的可能性。

  三、兩德統一問題的提出

  民主德國政局的急劇變化使聯邦德國科爾政府感到了德國統一歷史機遇的降臨。11月9日,民主德國宣布開放兩德邊界。次日,聯邦德國內政部指示有關部門做好準備,迎接大批到來的民主德國公民;任何前來聯邦德國的民主德國公民都予以接納,不會被遣返;進入西柏林和西德的民主德國公民,每人可以領取100西德馬克的「歡迎費」(Begrüungsgeld)。聯邦德國的積極態度極大地激發了兩個德國人民嚮往統一的民族感情。11月10日,柏林市民開始自發地拆除象徵德國分裂和東西方冷戰的「柏林圍牆」,西柏林人在過境路口鋪上紅地毯迎送東柏林人。11月12日這一天,進入西柏林的民主德國公民多達50萬人。到1990年初,已有1000多萬人次(約占民主德國人口的2/3)去過西德和西柏林,留在西德定居的約20萬人。兩德人民之間的接近,東、西德之間的自由往來,將德國統一問題提了出來。西方輿論認為,民主德國宣布開放「柏林圍牆」和邊界,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德國統一「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有利時機」。根據民意測驗,有85%的聯邦德國公民贊成德國統一,其中27%的人願意為國家的統一捐款,民主德國則有90%的公民希望統一。如此強烈的民意使德國統一問題驟然成為聯邦德國政府內部最緊要的議題。

  面對西德的統一呼聲和國內日益高漲的壓力,新任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希望利用西德的經濟力量來改善民主德國的狀況,以穩定局勢,同時對「民族統一」的浪潮作出回應。11月17日,莫德羅提出,兩個德國應抓住時機,通過條約共同體建立起責任共同體,也就是「條約共同體」構想(Vertragsgemeinschaft)。其實質是在保持兩個德國主權獨立的前提下,謀求更廣泛深入的合作。11月28日,科爾接過這一建議在聯邦德國議院提出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消除德國和歐洲分裂的10點計劃》(Zehn-Punkte-Programmzurüberwindungder Teilung Deutschlandsund Europas)。「10點計劃」提出了實現統一的三個步驟:第一步,西德接收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的「條約共同體」的構想,主張在經濟、交通、環保、衛生和文化等領域建立兩德聯合委員會;第二步,在兩德之間建立「邦聯結構」,即建立一個經常協商和協調政策的政府聯合委員會、一些聯合專門委員會、一個共同的議會機構,以便最終建立一個「聯邦」;第三,逐步向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過渡,最終實現德國統一。實現這些步驟的前提條件是民主德國有一個「民主合法的政府」,要求民主德國「必須取消統一社會黨對權力的壟斷」,支持民主德國進行「自由選舉」;經濟上主張民主德國「必須取消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條件」。科爾還認為德國統一問題應同歐洲一體化進程以及東西方關係聯繫起來,將談判納入歐洲共同體設定的歐洲發展框架中。

  面對德國人民急切希望祖國統一的強大民意,加上東歐劇變後的民主德國政治、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蘇聯和民主德國對德國統一的態度在1990年初發生了變化。1月30日,莫德羅訪問莫斯科,戈巴契夫告訴莫德羅,德國統一「並非出乎預料」,「德國人有權統一」。於是,莫德羅回到東德後,於2月1日修正了對德國統一問題的立場,不再堅持兩個德國主權獨立,提出了一項《通往德國統一道路的方案》(Konzeptionfür den Weg zur Deutschen Einheit)。該方案提出了實現德國統一的四個步驟:(1)兩德簽訂一個關於合作與睦鄰關係的條約,成立一個共同體;(2)兩德建立一些邦聯機構,如議會委員會、州議會和某些共同的執行機構;(3)將兩個德國的主權問題提交邦聯的權力機構處理;(4)通過邦聯的兩個部分舉行選舉,建立德意志聯邦形式的統一的德國,選舉統一的議會,制定統一的憲法,成立統一的政府,首都設在柏林。莫德羅把「軍事中立」(Militrneutralitt)作為德國統一的條件,即統一後的德國既不屬於華約也不屬於北約;統一後的德國應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簽訂一項和平條約。

  「莫德羅方案」強調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實行「軍事中立」,不改革民主德國現行的體制,核心是以「中立換取統一」,試圖「防止北約吞併民主德國」;「科爾計劃」實質上是要「吃掉」或「吞併」民主德國,計劃中講的是「援助」「合作」,先決條件是民主德國有一個西德當局認可的所謂「民主合法政府」,「改變現行政治和經濟制度」,堅決拒絕「軍事中立」,聲稱統一後的德國應留在北約。「科爾計劃」和「莫德羅方案」除了德國統一後的國體和地位問題外,在實現德國統一的步驟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科爾計劃」和「莫德羅方案」的提出,標誌著德國統一問題真正提上了兩德的議事日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