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三節 德意志中世紀的大學 一、皇帝建立的大學

第三節 德意志中世紀的大學 一、皇帝建立的大學

2024-10-09 05:21:55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1世紀末,在德意志皇帝的支持下成立的博洛尼亞大學被看作是西歐中世紀的第一所大學。1158年,德意志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發布敕令,允許任何人自由前往西歐各地已經建立的大學學習,給予他們司法審判權的保護。為了分散西歐各地湧向博洛尼亞大學的求學者,1224年,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無視教皇的反對,在那波利建立一所大學。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西歐一些重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的城市中都相繼建立大學,但直到14世紀中葉,在德語地區尚沒有建立一所中世紀的大學。儘管如此,德意志依然是西歐各地學者前來造訪之地,帝國各地經常有經院哲學各流派的論爭,科隆等城市聚集著經院哲學的大家,德意志帝國是教權和政權爭辯的大平台。

  14世紀20年代,教皇約翰內斯二十二世因插手德意志王位之爭與路德維希四世發生公開的衝突,這個時期的著名學者奧卡姆的威廉(Wilhelm von Ockham,1288—1347)也被捲入其中。奧卡姆的威廉出生在英國一個叫奧卡姆的小鎮,很早就加入法蘭西斯修士會,後在牛津大學求學,因評註倫巴底的彼得撰寫的《教父名言集》,抨擊教會占有大量財產,提倡基督守貧等神學觀點,被牛津大學的校長斥責為異端。1323年8月,奧卡姆的威廉收到阿維尼翁教廷的傳訊,前往教廷為自己進行申辯。此時,教皇約翰內斯二十二世與法蘭西斯修士會的切塞納的米夏埃爾(Michaelvon Cesena,1270—1342)也針對基督守貧等教義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論,威廉因支持米夏埃爾的觀點受到牽連與其一起被囚禁在阿維尼翁。1328年5月26日,奧卡姆的威廉和切塞納的米夏埃爾以及法蘭西斯修士會的修士一起逃出阿維尼翁,他們在比薩偶遇德意志皇帝路德維希四世。被約翰內斯二十二世宣布絕罰的路德維希四世立刻將這一行人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1330年初,奧卡姆的威廉以及與他一同逃出阿維尼翁的同行者跟隨路德維希四世到了慕尼黑,他長居那裡直至終老。在慕尼黑,威廉撰寫了很多有關教皇權限以及教權和政權關係的論著,他在《關於皇帝和教皇權力的對話》中,立場鮮明地維護皇權的權威,提倡廢除樞機主教選舉教皇的制度,改為由宗教會議選舉教皇,反對教皇享有絕對的權力。後人用「你用劍保護我,我用筆保護你」這句話恰當地描述出了威廉與路德維希四世之間的關係。

  卡爾四世登基後,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首府,自14世紀下半葉之後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1348年4月7日,卡爾四世授意在布拉格建立卡爾大學。卡爾大學是中世紀中歐地區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德語地區的第一所大學。前來求學的學生除了來自波希米亞地區,還有來自薩克森、巴伐利亞、西里西亞以及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學生。15世紀初,這所大學就有萬餘名註冊學子,其中來自德意志的學生占四分之三。卡爾大學完全按照巴黎大學的模式建校,建校之初就設立了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四個傳統的系,根據學生來自的地區將他們分為波希米亞、巴伐利亞、波蘭和薩克森4個學生同鄉會,每個同鄉會為一票,參與學校的管理。14世紀下半葉,在波希米亞地區的德意志移民和捷克當地人的矛盾激化,這一社會矛盾也波及卡爾大學內部,在各個同鄉會之間進行激烈的大辯論。辯論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威克里夫的學說以及西方教會大分裂,其中還涉及是否承認在比薩宗教會議上選出的教皇等問題。當時還只是波希米亞國王的文茨爾四世的態度明顯傾向于波希米亞學生同鄉會,他於1409年1月18日在庫滕貝格頒布一個敕令,其中規定波希米亞學生同鄉會在卡爾大學中享有三票,其他三個同鄉會僅保留了一票。《庫滕貝格敕令》(Kuttenberger Dekret)頒布之後,大約千名左右講德語的學生和教授在這年的5月被驅逐出卡爾大學,其中包括校長明斯特貝格的約翰內斯·奧托(Johannes Otto von Münsterberg,1360—1416),捷克教士揚·胡斯(Jan Hus,1369—1415)因此當上卡爾大學的校長。卡爾大學成為胡斯運動的發源地,被驅趕的大學生和教授們在約翰內斯·奧托的帶領下前往萊比錫,在那裡建立新的大學。1409年9月9日,萊比錫大學獲得教皇亞歷山大五世授予的成立證書。萊比錫大學同樣分為四個學生同鄉會,即:邁森同鄉會;薩克森同鄉會,包括來自德意志北部、西北地區、斯堪地那維亞以及英國的學生;巴伐利亞同鄉會,由來自德意志南部、西南部以及歐洲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學生構成;波蘭同鄉會,其中包括來自西里西亞、德意志東部和歐洲東部的學生。萊比錫大學得到邁森地區諸侯們的大力支持,圖林根的侯爵、人稱愛爭執的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V. ,1370—1428)和他的兄弟威廉(Wilhelm II.,1371—1425)每年為大學提供500古爾登的贊助資金。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二、諸侯建立的大學

  14世紀中葉以後,在德意志帝國境內相繼建立多所大學,這些大學或是由所在地的教俗諸侯或是由城市建立的。1365年3月12日,奧地利的公爵魯道夫四世和他的兩個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共同決定在維也納建立大學。1383年,巴黎大學神學系索邦學堂(Sorbonne)的著名教授和學生們經常就天主教教義進行大辯論,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乘機廣納人才,吸引巴黎大學不同觀點的教授們到維也納大學講授課程,1384年再次給予維也納大學捐贈證書,同時還設立神學院。1450年左右,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的學生約有6000餘名。在西方教會大分裂期間,巴黎的索邦學堂支持阿維尼翁教廷,儘管在布拉格的卡爾大學是羅馬教廷的支持者,但因遠離羅馬而且其講授的課程都無法使它成為新的神學中心。行宮伯爵、選侯魯普雷希特一世(Ruprecht I.,1309—1390)決定在海德爾堡建立一所大學,得到羅馬派教皇烏爾班六世的支持。魯普雷希特一世任命曾在巴黎大學任教,後因教會分裂被驅逐的神學家英恩的馬西利烏斯(Marsilius von Inghen,1335—1396)為海德爾堡大學的首任校長。1386年10月18日,海德爾堡舉行盛大的彌撒,這一天被看作是海德爾堡大學的建校日。海德爾堡大學建立後長期堅持唯名論的哲學觀點,宗教改革時期這裡成為新教的學術大本營。

  早在850年,科隆大主教教堂就設有教會學校。1248年,多米尼克修士會的修士大阿爾貝在科隆開辦修士會的研究院,他的博學吸引大批求學者前來。1260年,法蘭西斯修士會也在科隆開辦研究院。然而,科隆大學既不是由教會也不是由諸侯提議建立的,而是由科隆的市民議會決定籌建,獲得教皇烏爾班六世的認可。1388年5月21日被確定為科隆大學的建校日。埃爾福特大學也是由市議會決定於1392年建立的。從15世紀初起,埃爾福特大學的法學系不僅講授教會法,而且還設有民法課程,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著名的法學研究中心,有「北方博洛尼亞」的美譽,吸引很多學生慕名而來。埃爾福特大學除了有神學、法學、哲學和醫學這四個傳統的系以外,還設立了文學系,主要講授古典自由七藝的課程。文藝復興時期,在埃爾福特大學活躍著一批人文主義學者。

  15世紀,在德意志還先後建立了羅斯托克大學、特里爾大學、美因茨大學、蒂賓根大學。大學是德意志人文主義者的聚集地,也為此後的宗教改革運動培養和儲備了改革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