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4-10-09 04:42:25
作者: 鄭寅達,陳暘
說起第三帝國,人們自然會想起一本膾炙人口的書:美國作家威廉·夏伊勒撰寫的《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本書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如果用精煉的語言來概括其特點,可以使用這四句短語:
希特勒的採訪者;
納粹暴行的目睹者;
歷時十年的探究寫作;
曾居美國暢銷書榜首。
特雷沃-羅珀是英國牛津大學的著名史學家,蜚聲國際史學界,其研究重點,除了英國近代史,就是納粹德國史。他給這本書的評價也不低:它是20世紀最黑暗之夜中的光明,是希特勒納粹德國令人戰慄的故事最傑出的研究成果;活著的證人與史實結為一體。
確實,威廉·夏伊勒在寫作第三帝國歷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希特勒以德國為舞台,在那裡精心表演的時候,他以記者的身份在那裡生活,有機會閱讀德國的報紙,傾聽納粹頭目的廣播演說,目睹街頭的社會百態,甚至還親自採訪希特勒本人。戰後,他花了十年時間,查閱相關檔案,成就了這本巨著。在書的框架結構和文筆方面,由於他是一名記者,他寫的作品,就是給普通百姓閱讀的,所以,他的寫作,始終心中記掛著讀者。他的作品,文筆優美,通俗易懂,吸引了無數的讀者。
這本書在中國的命運也不差。經過老一代翻譯家的精心中文意譯,譯文同樣漂亮易懂。再加上初版的時間,國內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民眾對外部世界了解較少,一本印有「內部發行字樣」的書,往往是非「內部」讀者熱切搜尋的對象。國內不少年長者對納粹德國的了解,就是從閱讀這本書開始的。
《第三帝國的興亡》英文版出版於1960年,第二年,英國學者A.J.P.泰勒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對當時流行於各國史壇的學術觀點提出了全面挑戰。這本書的問世,猶如試爆了一顆核彈,引發了國際二戰史學界的一場大地震。包括特雷沃-羅珀在內的史學大家紛紛應戰,支持或半支持泰勒的學者也介入其中。圍繞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問題,形成了「正統學派」(the orthodox school)和「修正學派」(the revisionist school)之間的一場大論戰。
很快,這場論戰產生了「溢出」效應。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能僅僅歸因於法西斯,歸因於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個人,那麼在研究法西斯和第三帝國時,也不應該絕對化,預先給它們貼上「惡魔」的標籤。其實,不少影視作品在對希特勒作好萊塢式的誇張演繹,尤其是把他演成一個舉止怪異的小丑時,實質上是在不自覺地貶損當時的德國民眾,指責他們是容易受騙上當的群氓。因為正是他們,先把選票投給了「小丑」領導的政黨,把他捧上台,以後又自覺地充當了「小丑」的順民。作為「溢出」效應,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國際學術界開始把法西斯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從具體的史料出發,進行實證研究。進入80年代後,研究工作出現新的高潮,學者們將研究成果進行一定的抽象,上升到理論,並展開比較研究和綜合研究。近年來,國外學界出現了不少對納粹德國各個不同領域的專門研究成果,推動研究工作不斷細化和深化。
一般來說,我國學術界在世界歷史研究方面,總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然而在法西斯問題的研究上,情況有些特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朱庭光研究員,決定把法西斯問題作為一個重點課題,列為所里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隊伍組織方面,他認為應該發揮國情優勢,「開門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研究力量,進行集體攻關,並且聘請我國世界史學界學術領頭人齊世榮教授作全程指導。第一個子課題,是法西斯思潮、運動與奪權問題研究。第一項研究成果《法西斯新論》如期問世,獲得學界好評。研究團隊受到鼓舞,隨即申請第二個子課題,這就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法西斯體制研究」。這時候,不少人都表示擔心:西方國家出於種種原因,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工作將面臨較大的困難。所幸的是,經過努力,《法西斯體制研究》一書於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西斯體制研究方面,中國學者頗有點實現了「彎道超車」的自豪感。
然而,在重大研究成果問世的同時,研究隊伍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經過十餘年的奮鬥,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先後離開了研究舞台。我是其中最年輕的,有幸能夠堅守陣地,但只能孤軍作戰。所幸的是,我們的研究經歷和研究成果,吸引了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年輕學子,他們願意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抓起接力棒,繼續進行科研攻關。他們的研究課題如下:
衝鋒隊在納粹運動中地位的演變,研究者:張婷梅
衝鋒隊參謀長恩斯特·羅姆研究,研究者:蔣鵬飛
德國布呂寧政府內外政策探析(1930—1932年),研究者:張靚
納粹德國「企業共同體」模式勞資關係研究,研究者:鄧白樺
納粹德國農業政策研究,研究者:陳暘
納粹德國少兒政策研究,研究者:陳暘
納粹德國婦女政策研究,研究者:韓昕暘
納粹德國勞動者保護政策研究,研究者:項洋
德國大學與納粹政權,研究者:李敏
希特勒青年團的起源與發展(1926—1945),研究者:劉志明
納粹德國境外德意志人政策研究,研究者:張凌峻
納粹德國時期的蘇台德問題研究,研究者:劉飛
1919—1934年期間德國與但澤問題研究,研究者:金二威
1939—1941年德意日蘇四國聯合構想始末,研究者:李倩夏
從普德學派軍事思想看德國閃擊戰戰法的形成與內涵,研究者:謝思遠
一個獨特的反納粹團體——克萊騷團體的抵抗運動及其對德國和歐洲的影響,研究者:牛亞林
所有這些課題,都順利完成。其中不少論文,在答辯時獲得評委一致好評。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充實了我國的第三帝國史和法西斯問題研究的成果庫,提升了我國在這些問題上的研究水平和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其中陳暘和鄧白樺兩位學者的「納粹德國農業政策研究」和「納粹德國『企業共同體』模式勞資關係研究」,都是由中德雙方導師聯合指導的。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到德國留學1—2年,得到德方導師Gerhard Schildt教授的精心指導,Schildt教授有時甚至拿出自己珍藏的資料供他們使用。可以說,在有關納粹德國農業與企業的問題上,我國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是領先的。這次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使用了上述所有課題研究中的不少成果,在此對研究者一併表示感謝!
第三帝國留給世人的謎團很多,在短期內難以盡數解析,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學者加入研究隊伍,更多的研究成果問世!
作者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