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班房考

2024-10-09 04:39:03 作者: 吳思

  從知道班房這兩個字起,我就一直把班房當成監獄的口語化叫法。《辭海》(1979年版)對「班房」的解釋是:「看押犯人場所的俗稱,指看守所、監獄等。」看來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只我一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前些年開始認真讀古書了,才知道班房並不等於正式監獄。在原初意義上,班房是官衙或私人府第里的差役們值班或休息的地方,後來這地方用來臨時關押人了,便漸漸發展出灰牢的意思。

  在我的閱讀範圍內,班房二字最早出現於(明)湯顯祖(1550-1616年)的《牡丹亭·鬧宴》。官衙里舉辦宴會,秀才要進去找岳丈,被差役攔住,秀才想:「怕進見之時,考一首太平宴詩,......且在這班房裡等著,打想一篇,正是有備無患。」這裡說的班房便是衙役值班之處。一百五六十年之後,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十一回寫到大夫看病,「一時出了園門,就在守園的小廝們的班房裡坐了,開了藥方。」這個班房也是家僕值班和休息之處。

  再過半個世紀,著名師爺汪輝祖(1730-1807)在《學治說贅》里提到的班房,已經有了明確的「灰牢」性質。在談論為政要點時,汪輝祖告戒官員要建立班房的「管押簿」,經常查看,他說:「管押之名,律所不著,乃萬不得已而用之,隨押隨記。」

  請注意「律所不著」這四個字。監獄在法律上是有正式地位的,班房卻沒有。班房中的關押是沒有法律根據的關押,這就不能叫「白」;但這是由合法官府「萬不得已而用之」的,又不能叫「黑」。說黑不黑說白不白的關押場所,正是「灰牢」。

  我們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灰牢的名稱也難以統一,譬如在四川就叫卡房,有的地方叫官店,還有差館、押館之類的名稱。班房只是流行比較廣泛的一種。

  班房中關押什麼人呢?據汪輝祖說,最多的是賊盜嫌疑人,還有與命案有牽連的人。與民事訴訟有關的人也常被關押。

  張集馨曾經出任四川臬司(主管刑獄的副省長),他在《道咸宦海見聞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記載中描繪了四川班房的規模和狀況:「卡房最為殘酷。大縣卡房恆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及十餘人不等。甚至將戶婚、田土、錢債、佃故被證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給稀糜一甌,終年不見天日,苦楚百倍於囹圄。……前此通省庾斃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全省每年在灰牢里關死一二千人,這意味著什麼?當時,四川省每年明正典刑的處決人數不過一二百[90],「灰色處決」比合法處決多十倍。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量化的判斷,明白煌煌國法與灰色規矩孰強孰弱。

  如此懸殊的比例可信嗎?張集馨會不會誇大了「灰色處決」的數字?我看到的一則材料表明,張集馨很可能縮小而不是誇大了這個數字。道光初年,四川省豐都縣監生陳樂山因捲入一場訴訟案件,在巴縣(屬重慶)羈押七個月,在華陽縣(屬成都)羈押兩個月,親眼看見數十人庾斃。他在給皇帝的上疏中推算,四川全省每年庾死六七千人。[91]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看去,班房在實際的社會控制中越來越有影響,終於在百姓口中成為監獄的代稱,原初意義反而消失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