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火攻的五種變化
2024-10-09 03:43:44
作者: 華杉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①。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②,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③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注釋
① 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因,依據。五火,就是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應,策應配合。
② 火發兵靜者:兵,敵軍。火已燃起,但敵軍依然表現鎮靜。
③ 數:規律、法則,文中指有風的徵候。
譯文
凡用火攻,要根據五種火攻的變化使用,並用兵勢配合它。在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面策應。敵營起火而敵軍非常鎮靜,這時候就不要進攻,應該等待一下,再加強火勢,有機會就攻,沒有機會就不進攻。如果從外面放火,則不需要內應,只需要適時放火就行。在上風放火,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吹得久,晚上風就容易停。軍隊必須靈活運用五火之變,並根據觀察,在出現起風的徵候時使用火攻。
所以用火輔助進攻,很明顯容易取勝。用水輔助進攻,攻勢可以加強。但水可以斷絕敵軍,卻不能奪取敵人積蓄。
歷史故事
皇甫嵩平定黃巾軍
東漢末年,黃巾軍農民起義,皇甫嵩是鎮壓黃巾軍的將領之一。他與黃巾軍之間有三次比較大的戰鬥,均獲得勝利,長社之戰就是其中之一。
長社之戰中,皇甫嵩與黃巾軍的波才部作戰。皇甫嵩駐守的長社被波才率大兵包圍。當時城中兵少,官兵與黃巾軍的兵力懸殊,不少部將都很恐慌。但皇甫嵩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多兵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趁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他就此決定仿效田單火牛陣,使用火攻。
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然後他又派精銳潛出包圍網外,縱火大呼。同時,城上點燃火把,與城外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軍則驚亂敗走。
皇甫嵩
東漢末年名將。皇甫嵩出身將門,父親與叔叔都是優秀的將領,他也被朝廷徵召為官。黃巾之亂爆發後,皇甫嵩領兵四處平叛,連連取勝,最後消滅了黃巾軍主力,威名遠揚。
華杉詳解
凡用火攻,要根據五種火攻的變化,以兵勢配合火勢變化使用。那兵勢和火勢怎麼配合呢?孫子分了五條來一一闡述。
1.在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時從外面派兵策應。
放火的目的,不是一定要燒死敵軍,而在於引起敵軍驚慌混亂,然後乘亂攻之。所以火一起,一聽到亂軍之聲,要馬上從外面攻進去。如果等火被人撲滅了,敵軍也安定了,再發動進攻,就失去放火的意義了。所以要「早」應於外。
2.如果敵營起火後,敵軍非常鎮靜,沒有喧譁,沒有慌亂,那就表明敵將治軍嚴謹、訓練有素,而且早有準備。這時候就不要進攻,等待一下,有機會就攻,沒有機會就算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覺得自己「白來一趟」。白來一趟,比大敗而歸強。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見沒有勝機,就要停止無用的行動。不甘心「白準備了」,沒有認輸的智慧,非要干一場,這是敗將的性格。
3.如果從外面放火,則不需要內應,只需要適時放火就行。
如果敵人在草叢中,或軍營柵欄有可燒的地方,就不必等待內應,要及時縱火。否則,他自己把營地周圍的草叢先燒掉了,我們的火就燒不過去了。
黃巾軍的波才部依草結營,沒有及時把營地周圍的草處理掉,才引火燒身。而漢朝李陵征討匈奴時,匈奴於上風縱火,李陵趕緊自己放火先把周圍的草燒掉,這樣敵人放的火就燒不過來了。這也是我們現在碰到草原或樹林火災的救防方法之一。
4.在上風放火,不可從下風進攻。
火勢是隨風向變的,這在現在應該是個常識。所以在上風放火,不能從下風進攻,可以順風進攻,也可以從左右擊之。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風向是會變化的,稍有不慎,可能反而燒了自己。
隋末天下大亂,劉元進是眾多起兵的英雄之一,兵勢強盛。隋煬帝派王世充討伐他,王世充也打不過他。劉元進善用火攻,他的軍隊人人拿著茅草,隨時就風放火。延陵一戰,王世充被他燒得心驚膽戰,正要棄營逃跑,風向突然轉了,朝劉元進軍燒過去,把劉元進軍營全燒了。王世充乘機掩殺,大破劉元進軍。
5.白天風吹的時間長了,晚上風就會停。
這是古代的經驗之談。老子《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就是暴風不會刮一個早上,暴雨不會下一整天,意思是來勢兇猛的,不會長久。這不長久的不光是風雨,軍隊的士氣、人的警惕性也不是無限的。兵法就是研究、把握、調配、運用敵我雙方這些「數」的消長。
最後,孫子還額外比較了水攻與火攻的優劣,認為火攻可以直接取勝,而水攻只能加強攻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水可以淹沒敵人的糧道,可以分割敵人,但不能把敵人的糧草輜重都沖走。而火的殺傷力往往大於水,很多人都會游水,可沒聽說有人能「游火」的。
和火攻一樣,歷史上水攻的故事也有很多,但都比較可疑。比如韓信水淹龍且,據說韓信讓士兵拿一萬多個沙袋,在上游先把水堵起來。等龍且軍渡河走到河道中間,再把沙袋扒開,放水淹他。曾國藩專門研究了這個事,認為這不可能。修水壩可是個大工程,哪裡是一人拿一袋沙就可以辦到的。
《孫子兵法》永遠講究隨機應變,大到戰略的調整,小到具體的火攻實施,都要隨時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這種靈活應用的思路,同樣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名家註解
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
杜牧註:「凡火,乃使敵人驚亂,因而擊之,非謂空以火敗敵人也。聞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闌眾定而攻之,當無益,故曰早也。」
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
杜牧註:「若敵居荒澤草穢,或營柵可焚之地,即須及時發火,不必更待內發作然後應之,恐敵人自燒野草,我起火無益。」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杜牧註:「若是東,則焚敵之東,我亦隨之以攻其東;若火發東面,攻其西,則與敵同受也。」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曹操註:「水佐者,可以絕糧道,分敵軍,不可以奪敵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