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地:行軍和地形的重要性
2024-10-09 03:35:58
作者: 華杉
原文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①也。
注釋
① 死生:死地和生地。
譯文
「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險峻或平坦、廣闊或狹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條件。
歷史故事
陶侃鎮守武昌
陶侃是東晉時的名將,他勤於吏職,也很有軍事才能。
東晉首都在長江以南的建康(今南京),陶侃後來就長期駐守在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這個安排,認為應該派兵駐守在長江以北的邾城,才更有利於戒備北方的敵國。陶侃每次都不為所動,但眾人勸諫的次數太多了,有一天,陶侃就帶著手下將領們到江北打獵。到了江北,陶侃指著周圍地形分析道:「邾城與我們隔著長江,內無所倚,外接敵寇,即使派兵駐守,也對江南的安全無益。所以我們與其依靠邾城,不如依靠長江天險。」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事實也證明陶侃的眼光十分精準。後來,東晉另一位將領庾亮,派精兵數萬人駐守邾城,結果後趙攻打東晉時,邾城孤立無援,最終兵敗城陷。
陶侃
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由於才能而逐漸高升。他為東晉屢次平定起義和叛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也精於吏治,治理荊州時,史稱「路不拾遺」,為人所稱道。
華杉詳解
《孫子兵法》後面有個《九地篇》,詳細分析了九種地形的特點和運用,所以此處對地形就說得比較簡略。
孫子認為,帶兵打仗的人一定要知道地形,這樣才能知道行軍路線;知道哪用步兵,哪用騎兵;知道哪裡可以展開兵力,哪裡可以一夫當關扼住咽喉;知道哪些地方利於兵士作戰,哪些地方容易導致兵士逃散。
古往今來,長江都是我國非常重要的防線,陶侃對於駐守江南還是江北的一番解釋,就足可看出地形的重要性。這樣的例子在古代很多,現在也很多。比如解放戰爭時期,我方大將粟裕也是打仗的人才,他的軍隊仿佛每次都是從天而降,靠的就是地圖和行軍。因為粟裕把地圖和地形都記得滾瓜爛熟了,所以在淮海戰役里,他的部隊才能在戰區穿來插去,神出鬼沒。
對於打戰,很多人認為交火了,開炮了,才是「打起來了」。實際上,交火開炮只是最後見分曉的那一步,在此之前對地形和行軍路線的研究,甚至是宿營的選擇安排,都是戰鬥的一部分。把這些戰外的事情都做好了,勝負自然早已決定。打仗是如此,我們的學習不也是一樣嗎?有些同學喜歡臨時抱佛腳,快考試了才開始複習,假期快結束了才開始寫作業。這樣或許一次兩次能成功,但真的次次都能成功嗎?
名家註解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張預註:「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