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 2 道:發動戰爭的基礎

2 道:發動戰爭的基礎

2024-10-09 03:35:52 作者: 華杉

  原文

  故經①之以五事,校之以計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④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注釋

  ① 經:縱線,古人把「主要的東西」看作「經」,也有綱領、大綱的意思。

  ② 校之以計:校通「較」,比較。計,計算。把對情況的估計做比較。

  

  ③ 索其情:索,求索。情,詳情。用這些對比來探索戰爭勝敗的情勢。

  ④ 上:指君主,也可指決定戰爭的將領。

  譯文

  所以,要用五項(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為經,拿(雙方優劣的)估計做比較,來探索敵對雙方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方面是道、天、地、將、法。而所謂「道」就是政治,是人民與君主的意見一致。這樣,就可以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敢違抗。

  歷史故事

  韓原之戰

  韓原之戰是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鬥中,秦穆公因追擊晉軍,不幸被晉軍包圍,還被晉軍所傷。就在他即將被俘虜之際,有三百多名鄉下人趕來迎擊晉軍。

  這三百多鄉人為何為穆公效命呢?原來以前,穆公曾丟失過一匹愛馬,當他派人尋找時,發現愛馬竟被一夥鄉人分著吃掉了。隨行的衛兵立刻要斬殺這伙膽大包天的鄉人,可穆公看他們並不知道馬是自己的,就原諒了他們,還額外送了這些人酒喝。所以韓原之戰時,這些人拼死沖開晉軍包圍,令穆公得以生還,更使得秦軍最終俘虜了晉惠公。

  秦穆公

  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繼位後,任用了一批很有才幹的大臣,擊敗強國晉國,逐漸滅掉諸多西戎國家。他極大地擴張了秦國的疆域,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華杉詳解

  上一篇提到,《孫子兵法》的「計」是計算敵我雙方,進行優劣勢比較。那麼,是計算比較敵我雙方的哪些方面呢?孫子提出了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其中,道就是第一位。

  孫子的「道」,定義非常明確,就是「令民與上同意也」——讓人民與君上,士兵與大將,意見一致。也就是後文會提到的「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戰爭的基礎。全國人民支持我,我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輕舉妄動。

  所以,我們發現有些戰爭並不正義,可是人民支持,就能打得起來。比如日本的侵華戰爭明明是不正義的,可是因為日本軍國主義大肆宣傳,獲得了日本人民的狂熱支持,最後弄出了自殺式襲擊等荒謬的戰鬥。再比如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些戰爭有對錯,大多數戰爭則無關對錯。秦國與晉國積怨日久才發生了韓原之戰,到底秦穆公是不是正義的一方,這很難說。可因為三百多名鄉人對他心懷感激,所以願意為他拼命。至於這場戰爭該不該打,他們並不考慮。

  由此可見,兵家的「道」並不見得是宇宙真理,關鍵就在於人民支不支持戰爭,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為國捐軀。至於這個「道」究竟正不正義,可能要過幾年、十幾年才看得出來;過幾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的結論。

  把「道」列在第一條,就是告訴我們,在戰爭中,宣傳和戰爭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此,有的傳播史學家把孫子列為第一個提出戰爭宣傳的人。要在「道」上勝出,關鍵是抓政策、抓宣傳,讓大家都願意跟著我們一起作戰。就如同我們組織策劃事情時,一定要考慮到參與者的想法,整合集體的意見,鼓動群體的信心。大家同心同德,事情才能做成功。

  名家註解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王皙注:「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地利助之。」[2]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