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傅雷譯名人傳>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2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2

2024-10-09 03:16:19 作者: (法)羅曼·羅蘭 ;傅雷 譯

  六 宗教音樂

  全集卷一二三:《D調彌撒祭樂》(Missa Solemnis,in D)——這件作品始於一八一七,成於一八二三。當初是為奧太子洛道夫兼任大主教的典禮寫的,結果非但失去了時效,作品的重要也遠遠地超過了酬應的性質。貝多芬自己說這是他一生最完滿的作品。——以他的宗教觀而論,雖然生長在基督舊教的家庭里,他的信念可不完全合於基督教義。他心目之中的上帝是富有人間氣息的。他相信精神不死須要憑著戰鬥、受苦、與創造,和純以皈依、服從、懺悔為主的基督教哲學相去甚遠。在這一點上他與彌蓋朗琪羅有些相似。他把人間與教會的籬垣撤去了,他要證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與哲學更高的啟示」。在寫作這件作品時,他又說:「從我的心裡流出來,流到大眾的心裡。」

  全曲依照彌撒祭曲禮的程序[184],分成五大頌曲:(一)吾主憐我(Kyrie);(二)榮耀歸主(Gloria);(三)我信我主(Credo);(四)聖哉聖哉(Sanctus);(五)神之羔羊(AgnusDei)[185]。——第一部以熱誠的祈禱開始,繼以andante奏出「憐我憐我」的悲嘆之聲,對基督的呼籲,在各部合唱上輪流唱出。(五大部每部皆如朔拿大式分成數章,茲不詳解。)——第二部表示人類俯伏卑恭,頌讚上帝,歌頌主榮,感謝恩賜。——第三部,貝多芬流露出獨有的口吻了。開始時的莊嚴巨大的主題,表現他堅決的信心。結實的節奏,特殊的色彩,trompette的運用,作者把全部樂器的機能用來證實他的意念。他的神是勝利的英雄,是半世紀後尼采所宣揚的「力」的神。貝多芬在耶穌的苦難上發現了他自身的苦難。在受難、下葬等壯烈悲哀的曲調以後,接著是復活的呼聲,英雄的神明勝利了!——第四部,貝多芬參見了神明,從天國回到人間,散布一片溫柔的情緒。然後如《第九交響樂》一般,是歡樂與輕快底爆發。緊接著祈禱,蒼茫的,神秘的。虔誠的信徒匍匐著,已經蒙到主的眷顧。——第五部,他又代表著遭劫的人類祈求著「神之羔羊」,祈求「內的和平與外的和平」,像他自己所說。

  七 其他

  全集卷一三八之三:《雷奧諾前奏曲第三》(OuverturedeLeonore,No.3)[186]〔本事〕腳本出於一極平庸的作家,貝多芬所根據的乃是原作的德譯本。事述西班牙人弗洛雷斯當向法官唐 法爾南控告畢薩爾之罪,而反被誣陷,蒙冤下獄。弗妻雷奧諾化名斐但麗奧(西班牙文,意為忠貞)入獄救援,終獲釋放。故此劇初演時,戲名下另加小標題:「一名夫婦之愛。」——序曲開始時(Adagio),為弗洛雷斯當憂傷的怨嘆。繼而引入Allegro。在trompette宣告釋放的信號(法官登場一場)之後,雷奧諾與弗洛雷斯當先後表示希望、感激、快慰等各階段的情緒。結束一節,尤暗示全劇明快的空氣。

  在貝多芬之前,格呂克與莫扎爾德,固已在序曲與歌劇之間建立密切的關係;但把戲劇的性格,發展的路線歸納起來,而把序曲構成交響樂式的作品,確從《雷奧諾》開始。以後韋白,舒芒,華葛耐等在歌劇方面,列茲在交響詩方面,皆受到極大的影響,稱《雷奧諾》為「近世抒情劇之父」。它在樂劇史上的重要,正不下於《第五交響樂》之於交響樂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