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交流的家庭——孩子的大確幸
2024-10-09 01:28:53
作者: 柳艷麗
我發現身邊的很多朋友、同事希望老人幫自己帶孩子,可不希望老人講方言。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老人講方言,爸爸媽媽講普通話,語言不統一,孩子很容易混亂,不知道聽誰的、學誰的,然後導致語言發育遲緩,到說話的年齡還難以開口。
若是看到有新聞說孩子因為壓力過大,將英語和普通話混淆,導致開口說話晚、語不達意,這些家長就更憂心忡忡了。他們擔心雙語環境會害了孩子,害怕孩子還未張口說話,便不願開口了。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帖子:新手媽媽青青(化名)和婆婆因為帶孩子、教孩子說話產生了矛盾。寶寶1歲了,處於牙牙學語的關鍵時期,作為媽媽青青很重視也很用心,每天下班後都給寶寶講故事、唱兒歌,教寶寶認識一些常見的物品。但是,她發現一個問題,儘管自己每天都用普通話教孩子說話,可孩子的爺爺奶奶卻只用方言交流,還用方言教孩子說話。
青青急了,非要老人也用普通話交流,還嚴肅地說:「家裡的語言必須統一,每個人都必須講普通話。要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孩子的大腦還不混亂了啊!到時候,孩子不會說話,說話不清晰,怎麼辦?」可老人說了一輩子方言,哪裡會說普通話,一下子家裡陷入緊張狀態,矛盾一觸即發。
可是,孩子在兩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真的會思維混亂、語言發育遲緩嗎?當然不會!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語言學習天賦,在語言敏感期,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只需要簡單的語言輸入,就可以輕鬆地接受。
這時,或許有人會抬槓說:「孩子的大腦簡單,只有學習一種語言的機制,同時輸入兩種語言,孩子能分辨得清嗎?即使能分辨得清,是不是學習的效率會降低,比別人說話晚?」同樣的答案,不會!事實上,對孩子來說,語言學習就像走路一樣,是本能行為,是無意識的學習。學習兩種語言,就好像邁出兩條腿一樣,互不干擾,又相互協調。同時,這個時期,孩子對語言極度敏感,具有極強的語言辨別能力。在同一時期接受和學習兩種語言,一樣可以運用自如,不會給大腦造成什麼負擔。
生活中,確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但是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聽覺能力發育不健全或不正常所導致的,或是家長過分訓練孩子、強迫孩子說話所導致的,也可能是家長時常嘲笑孩子不會說話、說話發音不準,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而導致的。即便有語言環境複雜的因素,也是因為家長的不恰當教育:強迫孩子學習多種語言,一會兒強迫他說英語,一會兒又強迫他說方言。這會讓正處於模仿期的孩子產生困惑和叛逆心理,不再願意學習。
當家長和孩子正常交流,不強迫、不控制,孩子的學習自由自在時,其學習效果是顯著的。那些混血或雙語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就是最好的事例嗎?陳小春的兒子陳胤捷(Jasper),吳尊的女兒吳欣怡(Neinei),李小鵬的女兒奧莉,劉燁兒子諾一,他們都生活在雙語或多語的家庭中,爸爸一種語言,媽媽一種語言。結果呢?孩子思維混亂了嗎?沒有!孩子說話晚嗎?也沒有!兩三歲的時候,這些孩子便可以流利地說著兩種語言,而且切換自如。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到一家餐廳吃飯,遇到一家三口正在交流。媽媽是中國人,爸爸是美國人,孩子是個混血小美女。只見小美女和媽媽交流時,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爸爸交流時,說著標準的英語。
孩子在一旁小聲地說:「媽媽,小女孩英語說得真好!」可這話還是被一家三口聽到了,只聽小美女笑著說:「我還會重慶話哦!這是外婆教我的!」說完,她就用一口地道的重慶話說:「你們好,我是不是很厲害!」
聽了這話,我家孩子豎起大拇指,說:「嗯,你真是太厲害了!」
看到了吧!雙語環境,不僅不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反而會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一個家庭如果平時總是用雙語交流,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就比單一語言環境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語言刺激。所以,不要過度擔心孩子小小年紀是否能適應複雜的雙語交流環境,也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對孩子來說,雙語交流的家庭環境,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確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尤其是在孩子2到3歲時,重視孩子的雙語早教,儘量把孩子送進雙語幼兒園。在上幼兒園前,我們也需要進行自我教學,讓孩子聽英語兒歌,教孩子念字母、讀單詞,儘早激發其語言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