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在引導交換

2024-10-09 01:11:50 作者: 謝宗博

  「自願交換的參與者會相互受益」,這個見解是如此重要,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它的重要推論就是:在自由競爭的經濟中,那些想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的人,仿佛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造福他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自由社會,別人並不是必須和你互動。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必須用對他們價值更高的東西作為回報來說服他們把東西給你。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梅森大學教授沃爾特·威廉士(Walter Williams)的話來說:「在自由市場,你通過服務他人來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你不必關心他,你只需為他服務。」

  經濟學把這叫作「看不見的手」原理。1776年,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這樣闡述:雖然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可能盤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但在這個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即促進公共利益。

  奧地利學派要告訴我們的,與我們曾經學過的「客觀價值論」相反,是主觀價值論:這些物品沒有什麼內在的本質的價值,只有人對它的主觀判斷。你覺得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你覺得它沒有價值,它就沒有價值。

  那麼,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到底哪一種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更有幫助、更好使呢?

  我們需要先引入一個概念,叫作個人估值(personal worth)。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