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實性偏差:從結果中找原因

2024-10-09 01:10:43 作者: 謝宗博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剛剛大學畢業,經過幾輪的面試,擊敗了幾十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正是意氣風發,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你發現你的上司和同事們都欺負你是新來的,事事針對你。

  一開始只是一種感覺,模模糊糊沒有那麼多的證據。但是當你注意起這件事,證據就一一浮出水面,一件一樁都在證實著你的判斷:上司早上到公司跟大家打招呼獨獨對你冷淡,沒有像對待其他員工那麼和藹親切;上司給了你太多無法完成的任務,而其他同事似乎都沒有你那麼忙;你感覺同事們之間親密無間,下班約著去吃晚飯,卻沒有人來邀你,他們結伴離去,獨獨對你冷漠以對;你覺得連保潔員打掃衛生時,對待你的辦公桌區域都比別人的要敷衍一些。

  你覺得你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證據讓你得出這個結論。事實上,你可能只是陷入了一種證實性偏差(confirmatory bias)。

  證實性偏差是指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看法相左的觀點。

  證實性偏差導致個體過分相信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評價一旦形成便不會輕易改變。這種偏差在錯覺相關效應中最明顯。如果兩種因素相互聯繫,人們就更容易注意並記住它們相互聯繫的信息,這種期望歪曲了人的知覺和記憶,使人認為兩種因素之間的聯繫更緊密。

  例如,當我們認為某個人是外向型人格的時候,就會更多地注意其所表現出的與外向有關的品質,並容易回憶起來。而對其所表現的與外向無關的品質則不怎麼注意。同樣,人們根據社會刻板印象去評價個體,也是要證實個體與其頭腦中既存的圖式是相吻合的。

  證實性偏差主要來源於預設立場。人們常常根據自己對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觀點,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這種偏差尤其顯見於感情問題和傳統觀念。人們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場的觀點,也傾向將模稜兩可的事實做有利於自己的解釋。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者讓一些男士在電話中與他們不相識的女士交談。事先告知A組的參與者,與他們談話的女士相貌很漂亮;告訴B組的參與者,與他們談話的女士相貌不佳。結果發現,A組的談話比B組的談話熱烈得多。原因在於,男士與「漂亮」女士談話時更熱情也更可愛,對方便做出了相應的回應——其實,與他們談話的女性未必真的很漂亮。

  在投資領域,這種問題也非常嚴重。當你一旦買入了某公司,特別是在投入大量心血研究、分析後進行的決策,對該公司就容易產生證實性偏差。後期在關注、收集信息時,可能更傾向於選擇和相信「利好的信息」,拒絕或反感「利空的信息」。更有甚者,在語言上可能會忍不住對持有與自己不一致觀點的人進行人身攻擊。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理性地看待正反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信息,對反面的觀點應更加警惕,分析其產生的可能性及有多大的危害。保持警惕和開放的態度,才能避免選擇性偏差。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感覺生活中的太多誤解,都來自認知上的偏差?

  也許你會問,我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認知,避免出現認知偏差呢?

  可惜的是,認知偏差基本上無法徹底全面地消除,因為無論是經驗的有限性,還是無法擺脫的主觀因素,都導致了人的認知必然是局限的。或者說人只能擁有有限理性,認知的誤差無法被完全消除——儘管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一些人經過長期的磨鍊,有可能儘量消除它的影響。由於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作用(常常通過潛意識發揮作用),所以一不小心就會被它所左右。

  有認知偏差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偏差盲點(bias blind spot),即看不到自己的認知偏差存在。正如俗語所說,「你不知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偏差盲點體現為:不知道自己有認知偏差;認為自己的認知偏差導致錯誤的程度低於他人;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克服了認知偏差。

  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認知偏差,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避免偏差盲點,讓自己時刻警惕認知的偏差,以多元、客觀的方式去認識自己、認識周邊的事物。那麼,認知偏差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