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在人心裡有不同的歸屬

2024-10-09 01:10:26 作者: 謝宗博

  稟賦效應其實仍然假設每個決策者都會試圖使其偏好最大化,只不過要考慮到一個參照點,也就是稟賦(所有權的最初分配)。

  1980年,理察·塞勒又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這個理論進一步偏離了主流經濟學,卻和現實更為接近。

  心理帳戶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在頭腦中為它們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會在心裡記帳,它是一種普遍存在但並不被自知的心理狀態。然而,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

  關於心理帳戶,心理學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假設一:你花了50元買了張電影票,正要入場檢票時,那張電影票丟了。現在想看電影必須重新買票,你會買嗎?

  假設二:你要去電影院看電影,在你正要花50元買票時,你丟了這50元現金。現在想看電影就必須再拿出50元現金來買票,你會買嗎?

  對於理性經濟人來說,丟50塊的電影票和丟50塊錢是對等的,可是統計結果卻出乎意料: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第一種情況下,只有46%的人說會再買一張;而第二種情況下,有88%的人會再買一張。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心中構建了電影票帳戶和現金帳戶,這兩個帳戶的錢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在假設一中,電影票丟了,如果再買一張電影票,那電影帳戶就多花了50元,用100元看一場電影並不划算。

  而在假設二中,現金帳戶的50元和電影票的50元是不相關的,再拿50元買電影票,也只是花了50元看電影。

  對於每一個人,生活必要的開支帳戶、家庭建設和個人發展的開支帳戶、情感維繫的帳戶、享樂休閒吃喝玩樂的帳戶等雖然都是你的帳戶,但每一個子帳戶都是獨立存在的。對於每個帳戶的餘額,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判斷。

  你也許是個熱愛音樂的人,價值數萬的昂貴樂器對你有致命的吸引力,並願意為此一擲千金;但是30元一杯的網紅奶茶卻讓你覺得太貴,寧願換家店買一杯20元的。

  這也解釋了文初這位朋友提出的疑問:為什麼外賣都要拼優惠券,但是一兩個月工資才能買的包包卻眼都不眨就下單了。因為這兩者不在同一個心理帳戶里,你對它們有著不同的價值判斷。

  為什麼會有心理帳戶呢?理察·塞勒講道,這和我們的自我控制有關,我們之所以把錢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是為了防止自己亂花錢。

  在心理帳戶理論的基礎上,塞勒進一步提出,消費者的效用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獲得效用,即買到商品和服務之後獲得的滿足感;另一部分是交易效用,是跟交易價格相關的。交易效用又跟消費者心目中期待的「公平價格」和實際交易價格之差有關。如果消費者覺得交易價格比他心目中的「公平價格」更高,即使他買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東西,也會覺得很不爽。

  這正是各種營銷方式里經常用到的套路,通過對心理帳戶的應用,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原本看起來很貴的價格。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嗯,腦白金賣得確實很貴,但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是用來過年送禮的,所以屬於情感維繫心理帳戶,這麼一想好像還挺划算。

  「愛Ta,就帶Ta吃哈根達斯」,哈根達斯賣得貴,不是讓你一個人天熱當雪糕吃的,是帶你愛的人吃的,屬於情感維繫心理帳戶,這麼一想好像也不貴。

  同樣是手機,為什麼蘋果手機比其他手機的售價更高,但還是有很多人追捧呢?巴菲特說:「iPhone和喜詩糖果類似,都能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設想如果你是一個加州男孩,你帶著一盒喜詩糖果去女朋友家,然後她會回贈給你一個吻。所以你對喜詩糖果的價格並沒有那麼敏感。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給我們帶來美好感覺的產品(就像親吻一樣)。而我們確實在以iPhone為首的蘋果生態系統上下了重注。我們在這種生態系統上看到了這種不一樣的、給人帶來美好感覺的特點。」

  由此可見,人性比「理性人」所想像的更為複雜。人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人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只有有限的意志力。

  你之所以會衝動消費,並非自己還沒有修煉到理性人的高度,而是因為你就是人,活生生有感情的人。對於人來說,完美的理性不存在,絕對的正確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對自己的認知更清晰一點,對世界的看法更準確一點,在或衝動或理性的人生中,活得更灑脫、更自在一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