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也決定了價格
2024-10-09 01:09:50
作者: 謝宗博
剛剛我們看的是價格彈性的問題,取決於產品的供求關係,屬於商家的價格戰略。
還有一些產品,由於商家選擇了品質戰略,決定了其無法以價格低取勝。
藥品,特別是新藥、特殊用藥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大家對「為什麼藥品這麼貴」的質疑,紛紛指向藥企以專利為名行壟斷之實。
但是電影裡只看到了藥品的利潤,從頭到腳都沒有提到過藥物最大的成本來源——研發成本。
根據國際頂級製藥集團羅氏的統計,每一類新藥的研發都存在「1010」現象,即需要耗費(大於)10億美元的資金和超過10年的時間。從致病因子的發現到最終藥物的上市,這中間有幾百到幾千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而且還有極大的可能研發失敗,投資全部打水漂。
劇中的「格列寧」,其實是抗癌藥「格列衛」,從分子研究到最後成功研製並上市,經歷了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可見研發一款有效的藥物是多麼艱難。
為了實現獨特的治療效果,就必須投入昂貴的研發成本,也就決定了這類產品不可能便宜。
新冠疫苗也是如此。美國宣布將支持世界貿易組織(WTO)有關新冠疫苗智慧財產權豁免協議的談判,希望以此儘快在全球普及安全有效的疫苗,結束新冠肺炎疫情。
專利豁免意味著其他製藥企業都可以生產仿製疫苗,而不必擔心專利侵權訴訟。這不僅招致了阿斯利康、強生和輝瑞在內生產疫苗的主要製藥公司的強烈反對,連歐盟都表示反對。
為什麼呢?因為疫苗研發難度高,且資金投入量大。輝瑞CEO在公開信中表示,他們是從頭開始建立的製造基礎設施,在疫苗開發結果未知之前,公司已經投入了20億美元,其2021年的研發總支出將超過100億美元。
缺乏專利保護會使製藥公司的研發動力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可能會面臨資金支持障礙。在出現變異病毒的情況下,製造商更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和專利保護來開展研發活動。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豁免專利不但不利於疫苗的普及,反而會適得其反。
此外,還有一些產品由於原料和工藝要求高,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原料和工藝單純從肉眼裡很難看出來區別,就如同山寨和正品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很多時候,正是那些隱藏在內部、看不到的細微差別,決定了產品的本質區別。
你知道嗎,人與猩猩的遺傳基因,只有約1.2%的差異。但從每個染色體看,會發現很多不同之處。科學家在對第8號染色體進行詳細分析中,發現了該染色體突出的尖端附近部分,有一個領域與猩猩有較大區別。這個領域與猩猩的差別為2.1%,部分位置差別達到3.2%。該染色體的差異部分包含與大腦大小相關的遺傳基因和與免疫相關的遺傳基因。
科學家們認為,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第8號染色體逐漸與猩猩拉大差異,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微弱差異,正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關鍵所在。
再比如化妝品,實際上化妝品大部分的原材料本身都不貴,但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各類專利成分。很多大牌化妝品都有獨有的原料,比如說玻色因、麥色濾、4-MSK(4-甲氧基水揚酸鉀鹽)、Pitera(酵母類成分)等,這些成分你想從別家看到是不可能的事情。
寶潔的煙醯胺、強生的A醇、香緹卡的梔子花,這些成分往往使用了一些專利技術,使得成分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抑或是降低成分的刺激性,這正是區別大牌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的一個重要特點。
除了這些專利原料,似乎其他配方都差不多。但即使是化妝品里最為普通的原料,在不同產品里的使用方法都未必一致。
拿一個成分來打比方,礦油是大家很熟悉的成分,封閉性很強,具有強大的保濕功能。但無論是在化妝品監管局備案,又或者是在產品標籤上寫的「礦油」二字,你壓根不知道這礦油是哪來的,用的誰家的。
又比如透明質酸鈉,因分子大小不同,又可以細分出很多種類,你也沒法知道他用的是哪一種。
原料來源不同,品質也就會有差別,價格也會有差異。大品牌並不在乎成本,而小品牌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選擇檔次更低的原料。
生產工藝也是一個主要的區別,從實驗室的打樣(以克計量),再放大到可以生產(以千克計量),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線性放大。量越大,這一放大的過程越難。
比如,護膚品從實驗室小樣到生產,最重要的就是要混合均勻。把一堆原料,包括水和油,變成可用的護膚膏霜,本質就是混合,而要將物料混合均勻,首要的關鍵操作就是攪拌。
我曾經有個合作夥伴,原來在跨國化妝品OEM(定牌生產合作,即代工)工廠做技術支持,前兩年為了追求更高職務,去了西部省份某家小廠做技術總監。為了提升產品品質,他提出了一些原料攪拌的技術需求,但老闆直接就懟了回來:「我這不需要那麼複雜的操作條件,所有產品都是原料一鍋煮的。太複雜的我們做不了,來點簡單的就行。什麼?培訓工人?哎呀,你好搞笑,今天他在這裡做事,明天誰知道還來不來上班呀。」
你看,市面上很多化妝品雖然看起來大同小異,單看配方也幾乎差不多,實際上由於核心原料的不同,生產工藝的不同,其品質已經千差萬別。一次兩次的使用看不出來,日久天長就會在自己的臉上留下無法彌補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