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決策需要邊際主義

2024-10-09 01:09:34 作者: 謝宗博

  為了更進一步地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在邊際上做決策,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邊際」。

  邊際(margin),就是指邊緣、額外、追加的意思。比如一張A4紙的四個邊,就是這張紙的邊際。而在經濟學中,邊際就是一個值,由於某一個變量,引起了邊際值的變動。

  通俗一點來講,邊際就是對於整體來說,最新增加的一個單位所引起的變化。比如:邊際成本就是增加每一份產品或者產量,所帶來的成本增加量;邊際效用就是每多消費一份商品,所帶來的總體滿足程度的變化值。

  邊際主義出現後,就迅速應用到了經濟決策的各個層面,比如投資決策。

  假設你的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新產品,按照預計,產品開發需要投資500萬元,可以實現700萬元的收益,利潤為200萬元。

  在開發過程中,已經投入了400萬元之後,你發現完成整個開發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還需要200萬元才能完成,而且由於市場上已經有競爭性產品出現,預計收益將下降到500萬元。

  這時候,請你做個決策,這個產品開發有盈利嗎,是不是需要繼續?

  站在整個項目的成本分析來看,開發成本提高到了600萬元,但是收益只有500萬元,總計將虧損100萬元。

  無疑,這是個失敗的產品開發計劃。那麼,如果不繼續開發呢?已經投入的400萬元也無法收回。看來,繼續開發也是虧,不繼續開發也是虧,應該如何決策呢?

  從邊際效用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我們來計算一下繼續開發的邊際效用。

  如果選擇繼續開發,那麼新增的邊際成本是200萬元,帶來的收入是500萬元(之前完全沒有收入),那麼邊際收益為300萬元。

  既然邊際收益為正,那麼就應該繼續開發。

  為什麼計算總收益和計算邊際收益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實際上,我們計算總收益的時候,只看到了收益為負,還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如果不繼續開發,之前投入的400萬元將全部虧損;如果繼續開發,還能帶來一些收益,總虧損會降低到100萬元,兩者之差正是邊際收益帶來的。

  也就是說,繼續開發可以將虧損由400萬元降低到100萬元,正所謂減少虧損也是賺,哪怕明知這個項目總體是虧損的,也就只能選擇繼續開發下去了。

  這個其實也解釋了很多企業為什麼明明每年都在虧損,卻一直都在經營。

  因為很多企業在初期投入了巨額資金,建廠房、買設備,等等。一旦停止經營,這些投入都將變成泡沫。

  繼續經營呢,雖然從平均成本上看是虧損的。但虧損的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固定資產要折舊計算為成本。然而這些成本並不是新增的開支,實際上新增的開支只不過是原料和人工開支而已,這就是邊際成本,只要最終售價超過這些邊際成本,那麼就有邊際效益,就值得繼續運營下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