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
2024-10-09 01:08:48
作者: 崔洋
有一個人想要給馬拍照,希望拍出來的馬有精神、威武,就像那些威風凜凜的駿馬一樣。所以,他想把馬的四隻蹄子都拍進去,而且蹄子必須前後分開,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才能看清楚馬的四隻蹄子。
可是要讓馬保持這個固定的姿勢,談何容易?每次他把馬帶到鏡頭前,馬絕對不會自己擺好那個姿勢,他只能用力地將馬的蹄子放到適當位置,但他的手一放開,它又會移回自己的模樣。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讓人大為苦惱。不過他慢慢想明白了,馬畢竟不是人,他無法強迫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想明白這一點,他改變了自己的方法,先帶著馬繞著馬場走一圈,讓它忘記先前的姿勢,然後帶它到鏡頭前,看下它此時的站姿。如果仍然不合適,他就會很耐心地帶它再去繞圈,一直到它選擇的站姿達到自己的要求為止。
我們在跟人打交道的很多時候,也跟給馬拍照一樣。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別人的做法與自己的意願是相對立的。
當你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請你想想故事中馬主人是怎麼做的吧!他沒有選擇繼續強迫馬按自己的要求擺姿勢,而是讓馬匹隨意願擺出姿勢,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再給它機會,直到它擺出合適的姿勢為止。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這樣一種交際方法,我們不要強迫別人去改變他們的本來面目,而是要給別人空間,給彼此一個周旋的機會。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任何事情都有迴旋的餘地,都有可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當別人的想法與自己相悖,不要急於讓他們改變,你可以向他們講一個小故事,讓他們先忘記原先的決定,然後你再帶他們很人性化地兜兜圈子,最後切入主題,如此再三,一定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給別人一個迴旋的機會,其實也是給自己預留了一次機會。做人,其實就像插秧一樣,這棵秧和那棵秧之間必須留有足夠的空間,幼苗長大後才有生存和生長的空間;如果秧跟秧之間毫無空間,一棵挨著一棵,那麼每棵苗都活不成。
平時我們常說「我們」,這毫不起眼的兩個字你有沒有注意過呢?雖然僅僅是兩個字,但是其含義卻甚深。「我們」是包含著至少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群體。那麼有一個問題就避無可避:我們該如何相處?
孔子說「過猶不及」,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都要講究一個「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都應該有一個大致的尺寸——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古人訓曰:「朋友數,斯疏矣。」意思便是如果朋友交往過於密切,沒有任何距離了,那麼這也是疏遠的開始。所以跟朋友之間一定要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間,一個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的空間。這個法則人人適用,要不那些聰明的人為何總是說「距離產生美」呢?
當你和一個事物隔著一段距離時,你能很清楚地看到它,卻也有一點朦朧,總有一些東西是你琢磨不透的,你就會對它抱有好奇心,充滿了嚮往,此刻它就是最美的。相反,你想揭露它的每一絲神秘,那麼最後你就會為己所傷。
這就好比一群長滿尖刺的豪豬,靠得太近,就會刺痛彼此;而選擇一個恰當的距離,在寒冷時節還能彼此取暖。所以,我們平時說話做事不能太絕,凡事網開一面,給別人多留空間,也給自己多準備一個機會。
佛經上講,人生最佳的狀態莫過於「花未全開月未圓」,花全開了就意味著即將凋謝,月兒太過圓滿意味著即將缺損了。只有當你的人生處於「花未全開月未圓」時,人們才會有一種期待的喜悅和滿懷憧憬的快樂。因此,請在你的朋友、親人間留有一個充滿想像、憧憬和期待的空間。當你跟他人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時,你就會真正享受到人脈帶給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