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之死:最大的危險往往來自身邊的人
2024-10-09 00:54:21
作者: 醉罷君山
回到首都建業後,諸葛恪意識到政壇上暗流涌動,一股反對他的力量正在形成。要知道孫權在世時,諸葛恪一直領兵在外,在朝廷根基並不深厚,靠的只是父親諸葛瑾的關係網。他掌權後,一舉推翻孫權五十年來對外謹慎用兵的政策,一意孤行,遭到慘敗。他的地位是靠聲望維繫的,聲望沒了,誰還聽他的呢?然而,諸葛恪自負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他非但不像司馬師那樣總攬責任,虛心認錯,反而企圖以鐵腕手段壓制群臣。
回到朝廷後,他幹了三件事:第一,他帶兵出征這幾個月,選曹(選拔官員的機構)向皇帝推薦的官員,一律罷用,重新選拔;第二,宮廷禁衛軍將領,一律由自己的親信出任;第三,進行戰爭動員,打算再次發動對魏國的戰爭,攻略青州、徐州。
在諸葛恪看來,三管齊下,把官員任免權、宮廷宿衛權、兵權全都牢牢抓在手上,就算別人心有怨言,老子也不怕。
諸葛恪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卻低估了潛在的危險。
危險總是來自身邊貌似親密的人。
此人便是孫峻。
當初諸葛恪能成為顧命大臣,與孫峻的推薦是分不開的,他在孫權面前力陳諸葛恪之才無人可及。孫權去世後,孫弘打算發動政變,矯詔誅殺諸葛恪,又是孫峻及時通知,與諸葛恪合謀處死孫弘,化解了一場危局。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孫峻鞍前馬後,就沒有諸葛恪的權傾朝野。
在政治上是講究回報的,但諸葛恪似乎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別人,只知不斷安插親信到朝廷、軍隊,卻忘了報答孫峻的舉薦、救命之恩。
說實話,諸葛恪太小看孫峻了。一個能把他推到權力高位的人,沒點本事怎麼可能?孫峻的本事,在於心思縝密,會搞陰謀手段。這種人,絕對是不能忽視的對手。
孫峻看清了一個事實:靠諸葛恪發達,那是不可能了,這小子就知道自戀罷了。
他不由得冷笑:老子能把你扶上去,也能把你踢下來。
有一種人是天生的冒險家、陰謀家,孫峻就是這種人。此時諸葛恪已是大失人心,犯了眾怒,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他若干掉諸葛恪,振臂一呼,勢必能得到眾多支持者。一個計劃在他腦海里形成,他先密稟小皇帝,故意危言聳聽,誣告諸葛恪將發動政變。小皇帝雖小,保命還是知曉的,孫峻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十月的某天,孫峻以小皇帝的名義,在宮中置酒宴請諸葛恪、滕胤等重臣。
赴宴前一夜,諸葛恪心神不寧,躁動不安,整個晚上都睡不著。第二天起床後洗漱,聞到水是腥臭味的,侍者取來衣服,衣服也有臭味。諸葛恪大感奇怪,換了水跟衣服,還是一樣有味道。他欲出家門時,愛犬死死咬住他的衣服,他備感疑惑。
反正這一天,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
馬車行至宮門外停下,諸葛恪看著高聳的宮牆,不知為什麼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他不由得停下腳步。正在此時,孫峻從宮門處走出來,看到諸葛恪遲疑的神情,他堆起笑容說:「使君看上去身體欠安啊,不如這樣吧,宴會就往後推,我自當向皇上稟報。」孫峻果然老奸巨猾,他這麼一說,諸葛恪的警戒心消除了一大半。
「不必改期了,我還撐得住。」諸葛恪雖有不祥預感,但自己堂堂大將軍,怎麼可以露怯呢?一天裡發生了太多怪事,諸葛恪確實懷疑宴會上有陰謀。不過,懷疑歸懷疑,畢竟沒證據,何況宮廷禁衛軍的頭目,都是自己安排的,孫峻敢輕舉妄動嗎?於是他大步踏入宮門。
只是諸葛恪沒想到,他再也沒機會活著走出去了。
進宮後,果然有兩人匆匆趕來,向諸葛恪遞上一紙密函。這兩人是散騎常侍張約、朱恩,是諸葛恪安插在宮中的親信。密函中寫了一句話:「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很顯然,他們已經發現了異常。諸葛恪看了密函後,疑心更重,他轉過身,正準備打道回府,卻迎面碰上了太常滕胤。
滕胤與諸葛恪是親家,他的女兒嫁給了諸葛恪的兒子諸葛竦。滕胤正要趕去赴宴,見諸葛恪往回走,十分奇怪。諸葛恪便說:「我突然肚子疼。」滕胤哪裡曉得這裡面有陰謀,他對諸葛恪說:「今天皇上請喝酒,您都走到門口了,還是應該勉強堅持下。」
被滕胤這麼一說,諸葛恪不禁覺得是不是自己過於疑神疑鬼了。小皇帝就十來歲,難道還敢要他的命不成?再說了,諸葛恪有「劍履上殿」的特權,可以佩著劍,就算有「項莊舞劍」,亦足以自衛。當然,酒里可能有毒,不喝就是了。
想到這裡,他便與滕胤一同進殿。別人都得脫鞋摘劍,他不用,大搖大擺上殿,參見皇帝後入席。桌子上的酒杯,諸葛恪碰都未碰,擔心中毒。孫峻看在眼裡,笑著說:「使君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如果您帶有藥酒,不妨自個兒取出來飲。」你想,大家都喝酒,就大將軍一人不喝,不是怪怪的嗎?孫峻出來打圓場,諸葛恪聽後,稍稍心安。
酒宴過半,小皇帝不勝酒力,先行回寢宮去了。孫峻也起身上廁所,在廁所里,他脫下長袍,換上短裝,腰間別著寶刀。
為了殺諸葛恪,孫峻絞盡腦汁。宿衛宮廷的禁軍頭目是諸葛恪安排的人,肯定不能使用禁軍,只能安排自己的人手。孫峻是武衛將軍,有嫡系部隊,他已經精選壯士埋伏在兩旁。但這次誅殺只限於諸葛恪一人,倘若伏兵一擁而上,混亂之下,恐怕許多人要橫屍大殿。因此,孫峻決定由自己親自動手,刺殺諸葛恪。
孫峻之所以敢一個人行刺,因為他是個「武林高手」,史書上說他「少便弓馬,精果膽決」,意思是從小就精於騎射,膽力絕倫。孫峻換上便於戰鬥的短裝,帶上早就藏在廁所里的武器,回到大殿,徑直走到諸葛恪案前。不等眾人反應過來,他猛地喝道:「有詔收諸葛恪!」話音未落,他手中的寶刀就已出鞘,寒光四射。
諸葛恪大驚,本能地從座上躍起。他正要抽出腰間長劍,不料對方身手更快,諸葛恪的劍尚未拔出,孫峻的刀已到眼前。史書載:「峻刀交下。」交下就是齊下——我估計孫峻練的是雙刀術,左右手都持刀。諸葛恪武將出身,反應比他人敏捷,然而孫峻的出擊快如閃電,刀鋒划過,血花四濺,諸葛恪立斃刀下。
這一幕發生得太快,當大家目瞪口呆,腦袋一片混亂時,又是一道寒光閃過,孫峻的左臂衣服被劃破。出手的人是諸葛恪的親信、坐在他身旁的散騎常侍張約。張約手上的劍從何而來,史書沒寫,或許就是諸葛恪拔了一半的長劍。孫峻被砍中左手,但他還有另一隻手,他掄起右手的刀,一招「力劈華山」呼嘯而下,張約的右臂被齊齊砍斷。
大殿上的空氣仿佛凝滯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這時一陣齊刷刷的腳步聲響起,埋伏在外的武士井然有序地闖進大殿。孫峻高聲宣布:「今天要殺的只有諸葛恪,他已經死了。」他隨即命令衛兵們把武器收起來,把諸葛恪的屍體拖出去,經過一番打掃,酒宴繼續進行。只是這時的美酒佳肴,吃起來儘是令人作嘔的腥味!
諸葛恪被殺,是吳國新一輪血腥政治鬥爭的開始。
從他上台到死於非命,總計只有一年零五個月。
一年多以前,他還被認為是東吳最有才氣的人,如今卻成了政治祭壇上的犧牲品,這難道只是因為一場戰爭失敗引發的嗎?顯然,答案並非那麼簡單。
諸葛恪很大程度敗在性格上。
作為大將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典型的富二代公子哥。這樣的出身有利有弊,從好的方面說,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眼界寬,有人脈;從不好的方面說,他養尊處優,盛氣凌人,桀驁不馴。諸葛恪最大的問題,是完全的自我主義,他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庸才。從這點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戀,更自以為是。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再高明的將領,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三國時代軍事人才層出不窮,論能力曹操當數第一,他一生的敗戰不計其數,好幾次還差點丟了小命。劉備屢戰屢敗,也不妨礙他成就一代帝業。諸葛恪雖有新城之敗,也有東興之捷,兩相抵消,功過相當,何至於一敗連身家性命都賠上了呢?我們且來看看他對軍事失利的態度。
以二十萬之眾,攻打區區四千人的新城,歷時三月,死亡上萬,這份成績單完全可以打零分。問題是,諸葛恪檢討了嗎?悔過了嗎?沒有!他既無歉意,也無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責中書令孫嘿在他離開京師後為皇帝寫了好幾道詔書,他只在乎權力有沒有旁落,而忘了權力意味著責任,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只想掌權,卻不想擔負任何責任,天下有此等好事嗎?
諸葛恪在吳國的地位,等同於諸葛亮在蜀國、司馬師在魏國的地位。我們來看看同樣對待戰爭失利,諸葛亮與司馬師是如何承擔戰爭責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敗而回,他自貶三級,從丞相貶到左將軍;司馬師發動對吳國之戰,被諸葛恪擊破,死數萬人,他不追究前線將領之責任,完全歸罪於自己。諸葛恪居然對慘敗沒有一絲一毫的表示,反而忙著在宮廷、地方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僅沒有檢討戰爭失敗原因,甚至還要發動新一輪伐魏之戰。與諸葛亮、司馬師的擔當相比,諸葛恪眼裡只有自己,裝不下別人。
你拋棄天下人,天下人就拋棄你。
陸遜曾經對諸葛恪講過一通話:「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這是講做人的道理。陸遜說,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諸葛恪呢?對上級盛氣凌人,對下級輕蔑傲慢,還有沒有點情懷呢?
陳壽這樣評價諸葛恪:「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矜己陵人,能無敗乎!」孫峻等人把諸葛恪推上前台,是希望他能做點事,分點好處給別人,不是讓他陶醉在自戀之中的。他沉醉不醒,最終只能落得被幹掉的下場。
既然有了血痕,就不免要擴大。
諸葛恪的兒子諸葛竦、諸葛建見勢不妙,撒腿便逃。蜀與吳是盟國,不保險,只能逃往魏國。只是他們運氣欠佳,半路被孫峻派來的人追上,身首異處。諸葛恪父子三人的頭顱被高高懸掛起來示眾,觀者數萬,眾口一詞地咒罵他們。死後還得被罵,諸葛恪做人做到這份兒上,也算太差了。
駐守公安的奮威將軍諸葛融是諸葛恪的弟弟,他與三個兒子同時被逮捕處決。諸葛恪的外甥張震、親信散騎常侍朱恩都遭到滅三族的下場。
別人的鮮血,鋪就孫峻通往權力巔峰的路。
在一幫嘍囉的叫囂下,孫峻身兼丞相與大將軍之職,擁有了空前的權力。在東吳歷史上,周瑜、張昭、呂蒙、陸遜等,包括諸葛恪都不曾有這樣的權力。丞相與大將軍中的任何一個頭銜,都足以位極人臣,譬如蜀國諸葛亮稱丞相就不稱大將軍,蔣琬稱大將軍就不稱丞相,孫峻何德何能,敢兩頂帽子一起戴?
孫峻獨裁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古代為抑制權臣獨裁,也有三權分立。三權指的是行政權、兵權、監督權,這也是「三公」制度的由來。西漢初期,「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來演變成太尉、司徒、司空,到三國時代,又恢復丞相制。不過,孫峻自任丞相、大將軍,把行政權、兵權握在手中,卻偏偏「忘」了設置御史大夫(主監督彈劾百官),監督權缺失了,意味著無人可以撼動他的地位。
很快,獨裁者暴戾的本性盡現無遺。
孫峻的鐵拳砸向前太子孫和。
公元250年太子孫和被罷黜,貶為平民。孫權臨死前,痛悔自己對待孫和不公正,只是已經立孫亮為太子,無法更改,遂封孫和為南陽王,居長沙,以為補償。孫和註定是個悲劇人物,當太子被陷害,當親王也躲不開政治風浪。
諸葛恪事件牽連甚廣,遠在長沙的孫和竟未能倖免。
說來好笑,孫和與諸葛恪的關係,不過是娶了他的外甥女張氏。這本是極平常的事,孫和是皇子,諸葛氏是東吳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門當戶對。不過,諸葛恪出事後,謠言四起,說諸葛恪別有企圖,想擁立孫和為皇帝。不論傳言是真是假,諸葛恪死了,事情也該平息了。然而,精於權謀的孫峻卻利用這個機會,藉口孫和與諸葛恪勾結,褫奪了他的「南陽王」爵位,流放新都。
從太子到平民,從平民到南陽王,從南陽王又回歸平民。孫和的人生沉浮已多,孫峻卻意猶未盡,仍要窮追猛打,置前太子於死地。這是因為當年孫和無罪被廢,朝野同情他的人很多。孫峻除了會搞陰謀詭計之外,哪有什麼治國本領,瓦釜雷鳴,不服的大有人在,萬一政敵們打著前太子的旗幟擁立孫和怎麼辦?如今孫和已是草民一個,不如趁機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於是孫峻派使者前往新都,逼孫和自殺——識相的自己死,可以保全全家性命,若不識相,那就全家死光光。孫和含淚望著自己的四個兒子與姬妾,他還能有選擇嗎?罷罷罷,這一生投錯了胎,怎會生於帝王家,外人羨慕忌妒恨,誰又曉得皇門深似海呢?為保住家人,他只能選擇自盡。他的王妃、諸葛恪的外甥女張氏平靜地說:「吉凶當相隨,終不獨生。」隨後也自殺身死,與夫同赴黃泉。
在孫和被逼死的同時,另一位皇子齊王孫奮被貶為平民。
孫權有七個兒子,死了四個:長子孫登、次子孫慮早夭;三子孫和被孫峻逼死;四子孫霸被孫權賜死。除了幼子小皇帝孫亮外,還有五子齊王孫奮與六子琅琊王孫休。這兩個王,便成為孫峻的重點監控對象。不想一向魯莽的孫奮竟自己撞到槍口上,孫峻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收拾了。
孫奮這個人,屬於壞小子、搗蛋鬼,有錢任性的那種人。公元252年,他被封為齊王,居武昌。武昌是個軍事重鎮,陸遜長期駐守於此,後來諸葛恪接替駐防。孫奮仗著自己的親王身份,經常搞違法亂紀的事,不把當地軍政官員放在眼裡。諸葛恪掌權後,立即對孫奮開刀,歷數其罪,逼迫他遷到豫章。這個壞小子雖然一肚子不滿,但懾於諸葛恪之威,不敢不從命。然而一年多後,風雲突變,諸葛恪死於政變,孫奮得知消息後,以為自己時來運轉,可以離開豫章了。他私自跑到蕪湖,打算回首都打探消息。手下一幫大臣想攔住他,孫奮大怒,把包括封國宰相在內的多名官員斬殺。這下子可惹了大禍,孫峻抓住這個把柄,以朝廷的名義下旨,將孫奮貶為平民,流放章安。
不過,孫峻並沒有致孫奮於死地,因為孫奮口碑太差,沒有人會擁立他為皇帝。
有人會問,孫峻是不是太神經過敏了呢?
絕對不是。
很快,一起政變證明了他的小心謹慎是對的。
發動政變的人是司馬桓慮,他見孫峻驕矜淫暴,怒從心生,決意誅殺孫峻,為國除害。桓慮的計劃是,先殺掉孫峻,而後擁立前太子孫登的兒子孫英為皇帝。只是論搞陰謀詭計,孫峻最在行,只有他暗算人,哪輪到別人暗算他。桓慮陰謀泄露,被孫峻捕殺,參與其事的人也被斬盡殺絕。
瀰漫東吳宮廷的血雨腥風剛剛告一段落,北方中原新一輪的屠殺就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