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淮南第一次兵變:忽悠專家司馬懿的話,誰信誰倒霉

淮南第一次兵變:忽悠專家司馬懿的話,誰信誰倒霉

2024-10-09 00:54:04 作者: 醉罷君山

  司馬懿政變能取得成功,與一幫朝臣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們看不慣曹爽及其爪牙的倒行逆施,相比之下,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沉穩、低調,加上他多年南征北戰的赫赫戰功,著實可說是眾望所歸。然而,大家只想把曹爽一幫人拉下馬,無意斬盡殺絕,卻不想司馬懿比所有人想像的更加兇殘暴虐。政變成功後,他馬上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曹爽及其親信一網打盡,誅盡三族。

  太尉蔣濟被司馬懿的兇殘驚呆了,他年事已高,回天無力,良心備受譴責,竟至一命嗚呼。

  並非所有人都願聽命於司馬懿,司空王凌就是其中之一。

  王凌歷任兗州刺史、青州刺史、揚州刺史、豫州刺史,是一個政績卓著的地方大吏。曹爽上台後,為籠絡地方勢力,任命他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他成為魏國最有實權的軍區司令員之一。公元241年,王凌遷升車騎將軍;公元248年,升為司空,位列「三公」。

  從上面這份簡歷我們可以看出,王凌是個實力派人物,是魏國軍政巨頭之一。對司馬懿的所作所為,他相當不滿。首先,他頗為自詡,不甘心屈居司馬懿之下;其次,他與曹爽關係比較密切,難保司馬懿不會秋後算帳。

  儘管朝廷已控制在司馬懿手中,但王凌不是一個能被輕易擺布的人,一個極為大膽的計劃在他腦海里成形:另立皇帝,再造朝廷!

  在王凌看來,皇帝曹芳太弱了,說白了就是個任人玩弄的木偶,受制於權臣,實不堪當一國之君。曹芳不行,誰行呢?王凌找來找去,找到一個人:曹操的兒子曹彪。據王凌的說法,曹彪智勇雙全,怎麼智勇雙全,史書也沒寫,反正他是這麼認為的。這一年,曹彪五十五歲,從年齡來看,倒是合適。

  另立皇帝可不是件小事,光靠王凌一人不行。其實,王凌早有準備,他有一個鐵桿盟友,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外甥令狐愚。令狐愚官拜兗州刺史,駐軍於平阿,舅甥兩人控制揚州、兗州,就算事情沒搞成,足以自立,把三國演義變成四國演義。王凌的計劃,是迎立曹彪於許昌,宣布洛陽政權為非法政權。

  

  這個計劃看上去有幾分把握。

  王凌與令狐愚分頭行動。令狐愚派人把消息通知給曹彪,讓他做好心理準備;王凌則派人回洛陽,通知自己的兒子王廣。然而,出乎王凌意料的是,兒子並不認同另立朝廷的計劃。王廣認為,曹爽、何晏等人不得人心,被殺之後沒有人為他們悲哀。司馬懿究竟想幹什麼,現在看不出來,至少還沒有叛逆的跡象,他選賢用能,遵循先朝法令制度,符合天下人的願望,早晚勤勉不懈,以安撫百姓為先務,所作所為還是得人心的。再說了,司馬氏父子兄弟都握有兵權,想要推翻他們談何容易。

  聽到兒子的回覆,王凌勃然大怒,大罵逆子。不過,他仍然堅持己見,一意孤行。

  然而,一個更大的打擊隨之而來。

  打倒司馬懿的行動尚未開始,外甥令狐愚竟意外病死,這無異於砍掉王凌的一條臂膀。還有更嚴重的事。令狐愚有一個親信,名叫楊康,他對政變的陰謀與計劃是知情的。令狐愚死後,楊康失去依靠,正好司徒府在招募人手,他便前往洛陽應聘。楊康是個大嘴巴,守不住秘密,時不時泄露令狐愚的一些機密計劃。後來王凌起事失敗,很大一個原因便在楊康身上。

  司馬懿並沒有意識到王凌的陰謀,由於太尉蔣濟去世,位置空缺,他便以皇帝的名義遷王凌為太尉,即國防部長。不過,王凌並沒有到首都洛陽任職,而是待在揚州治地壽春,以防備東吳軍隊的入侵。

  令狐愚意外死亡,使王凌的計劃不得不暫時擱置。轉眼間一年過去了,時間已是公元251年。要如何起兵才能瞞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呢?王凌認為,一定要有合理的藉口。對吳國開戰就是最好的藉口,王凌是太尉,說話還是有分量的,他上書皇帝,請求出兵討伐吳國。只要朝廷同意,他便可以大張旗鼓地發兵,以伐吳為幌子,利用這個機會,迎立楚王曹彪,在許昌另立朝廷,同曹芳、司馬懿分庭抗禮。

  算盤打得不錯,然而,皇帝下達詔書沒有批准他的軍事行動。

  事實上,否決王凌計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司馬懿。司馬懿懷疑上王凌,正是楊康捅了婁子。作為令狐愚的親信,楊康對另立朝廷的計劃知道頗多,這傢伙口風不緊,到洛陽司徒府任職後,說話大意,常常泄密。司馬懿早把他當作重點監控對象,從他的口風中判斷出王凌心懷叵測。當王凌提出討伐吳國計劃後,司馬懿疑心更重,遂以皇帝的名義,否決了該計劃。

  王凌也隱隱察覺到司馬懿對自己提防心很重,倘若不及早行動,恐怕司馬懿要先下手為強了。不過,光靠揚州的部隊,還不足以同朝廷對抗,必須把兗州拉下馬。問題是,令狐愚死了,兗州還會卷進來嗎?王凌決定賭一把。他派自己的親信楊弘前往會晤兗州新刺史黃華,把起事計劃全盤托出。他的想法是,曹彪是曹操的兒子,擁他為皇帝,振臂一呼,誰能不起而響應呢?

  不過,王凌也不想想,連兒子都不支持自己,何況一個外人?兗州刺史黃華非但沒有響應,反而一紙文書送到朝廷,揭露了王凌謀反的事實。

  年過古稀的司馬懿雖然兩鬢霜白,頭腦仍舊無比清晰。對付叛亂,他經驗豐富,此次平定王凌謀反正如當年平叛孟達之亂的翻版,他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針。首先,他不顧年邁力衰,親點大軍,乘艦船大舉南下;其次,他以皇帝名義,下詔免除王凌的罪行,同時寫了一封私人書信給王凌,以老朋友誠懇的語氣加以安慰。

  只有像孟達、曹爽這樣死掉的人才能明白,寧可相信太陽從西邊升起,也不能相信司馬懿的誠懇。孟達之變,司馬懿同樣寫過誠懇的信,瞞天過海,目的就是讓對手放鬆警惕;在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同樣誠懇地表示,只要曹爽放棄權力,就可以繼續過他花天酒地的生活。這位老謀深算的政客知道,困獸猶鬥,何況是人,你要讓他們乖乖地俯首就擒,就得給他們希望。

  對王凌來說,最好的出路,是學夏侯霸,投奔魏國的敵人。他本該向南逃竄,渡過長江直奔東吳,可是他被所謂的「皇帝詔書」騙了,被司馬懿充滿人情味的來信騙了。司馬懿大軍正呼嘯而來,王凌大為恐慌,失去抵抗的勇氣,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投降。他派親信王彧帶著自己的印信符節,到司馬懿那兒請罪。為表示謝罪,他把自己綁了,等待司馬懿的處置。

  一槍不放就這樣繳械投降,早知如此,何必耍什麼陰謀詭計呢?非得看到棺材才掉淚嗎?當太尉他不滿足,如今僅僅為了保全性命就自縛乞憐,人心哪,真是神秘難測。司馬懿先派一名主簿前來,宣讀皇帝的赦免詔書,並給王凌鬆綁。王凌喘了一口大氣,看來司馬懿還是重朋友交情的,這條小命估計是保住了。自以為絕處逢生的王凌與主簿乘著小船直奔司馬懿的座船,當看到淮河之上軍艦環列時,他發現不對頭,只得遠遠地向司馬懿喊話:「您就算寫封信叫我過來,我也不敢不來,何必帶這麼多人呢?」

  司馬懿坐在船頭上,冷冷地說:「閣下不是用一封信能召得來的。」

  聽到這裡,王凌頭皮發麻,他意識到自己過於輕信司馬懿的誠懇,恨恨地說:「你欺騙我。」

  司馬懿怒喝道:「我寧可欺騙你,也不能對不住國家。」(我寧負卿,不負國家。)

  這句話著實擲地有聲。

  能怪誰呢?司馬懿就是忽悠專家,翻臉不認人。當他派人去給王凌鬆綁時,王凌還以為躲過一劫,不料這只是貓捉老鼠的遊戲——逗你玩呢。孟達只不過想投降蜀國,曹爽只不過是擅權,而王凌卻是謀反,要另立皇帝,另立朝廷!這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之罪。王凌也太天真了,這種罪行能輕易被免掉嗎?

  一聲令下,王凌被押上囚車,由一支六百人的部隊負責押往京師洛陽。等待他的命運會是什麼呢?直到現在,王凌心裡尚有一絲僥倖想法,他向司馬懿提了最後一個要求:請求發給自己棺材用的釘子。這是試探司馬懿的底線,若是司馬懿無意殺戮,肯定不會給他棺材釘子。但是,釘子送來了。很明顯,司馬懿殺意已決。

  王凌絕望了。當被押至項縣時,他掏出密藏在身上的毒藥吞下,毒發身亡。

  事實證明了王凌的天真。他的死遠遠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司馬懿顯然對未能在法場公開處決王凌大為不滿,便將其屍體上的衣服剝光,裸暴三天。一同被暴屍的還有已經病故的前兗州刺史令狐愚,他的墳墓被挖開,棺材被劈開,與王凌的屍體一同示眾。兩人的家族都遭滅頂之災,被夷滅三族。

  至於參與其事的王凌、令狐愚舊部,一旦牽連,全部夷滅三族。令狐愚的親信楊康是密謀的主要泄密者,王凌事敗後,他指證別的參與者,試圖脫罪。只是司馬懿沒那種耐心,把他一併綁赴刑場砍了。楚王曹彪好歹是曹操兒子,沒被公開處決,被朝廷勒令自殺。其他曹氏親王公侯,一律遷往鄴城,實際上是被軟禁了起來。

  這是曹爽事件後,魏國地又一起大案,被夷滅三族者甚眾,一時間腥風血雨籠罩洛陽。

  才短短几十年,曹氏皇族的下場已經與東漢劉氏皇族如出一轍,所有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何時帝國將改旗易幟呢?

  只是司馬懿等不到那一天了。

  王凌死後四個月,即公元251年農曆八月,魏帝國太傅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司馬懿是三國時代中後期的風雲人物,他經歷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既是曹氏帝國的掘墓者,又是司馬帝國的實際創造者。當然,沒有跡象表明司馬懿有篡位奪權的打算,在發動政變推翻曹爽時,他已經七十歲,很難想像這種年齡他還有當皇帝的雄心壯志。他或許只是給自己的兒子開路,或許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為曹魏皇帝保駕護航。

  司馬懿是三國時代的著名統帥,若論起軍事成就與軍事能力,他在諸葛亮之上。與諸葛亮用兵偏正不同,司馬懿充分展現了其詭異難測的一面。他的軍事指揮風格與政治風格如出一轍,先以種種方法迷惑敵人,而後施予致命一擊。司馬懿有三大武功:其一,平定孟達之亂;其二,挫敗諸葛亮的北伐;其三,平定遼東。晚年發動的軍事政變以及平定王凌之亂,儘管沒有大規模交戰,仍可看到他高超的軍事才能。

  他的才能得到同時代人的一致推崇,曹植這樣評價:「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魏明帝曹叡對他的信任幾乎是無條件的,不僅在軍事上從不掣肘,還在病危之際以國事相托,可謂皇恩浩蕩。甚至連他的敵人孫權也不得不承認:「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深入人心,劉備、諸葛亮被視為正面人物,曹操、司馬懿自然成為反面人物。實際上,這把歷史人物簡單化了,劉備若活得久,未必不是暴君;司馬懿若少活幾年,忠臣形象豈不躍然紙上?

  以評點《三國演義》聞名的毛宗崗雖抱著「尊劉黜曹」的主旨不放,對司馬懿卻有較為公允的說法:「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

  儘管曹氏最終被司馬氏所取代,但這似乎並非司馬懿的本意。不過,不可否認,司馬懿對曹爽集團斬草除根、逼死曹彪、軟禁曹氏親王貴族……這一系列打擊,已掏空了曹魏帝國大廈的根基,帝國轟然倒塌只是時間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