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 曹魏帝國的轉折 鮮卑由興而衰的歷程
2024-10-09 00:53:46
作者: 醉罷君山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蜀國遭遇諸葛亮病故、魏延被屠、楊儀自殺等一系列事件,可謂是禍不單行。
反觀魏國,則是雙喜臨門。在東、西線挫敗吳、蜀的進攻,緊接著,北方又傳來一個好消息:雄霸北方十數年之久、頻頻對魏國北疆構成重大威脅的鮮卑首領軻比能遇刺身亡。
沒錯,魏國除了要抵擋吳、蜀的進攻外,還得防備北方的遊牧民族。
在漫長的時間裡,北方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漢人政權的勁敵。大一統的朝代中,有兩個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其餘如漢、唐、宋、明等朝代,北患都很嚴重。至於分裂時期的南北朝、五代十國,遊牧民族之勢力頻頻進出中原,戰亂頻繁。不過,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亂世——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中原的夷患是最少的,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不同於南北朝、五代十國。後兩個時代屬於無節操時代,傳統的禮義文明被扔進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野蠻與暴力。而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表面上是亂,但並非混沌無序,而是充滿生機與活力,可謂是亂中有序。典型的例子就是,儘管分裂為幾個國家,但每個國家都人才輩出,並且都有超強的實力。這兩個時代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是中國歷史上最尚武的年代。有些人誤以為連年戰亂就叫尚武,其實不是的,就好比清末到民國,戰亂夠頻繁吧?可是我們卻被叫作「東亞病夫」。
一般說來,只要中原陷入混亂,北方遊牧民族就會趁機而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烏桓(後又稱烏丸)、鮮卑得以崛起。烏桓蹋頓單于曾盛極一時,被比作匈奴歷史上偉大的冒頓單于,大有據北方與中原抗衡之勢。後曹操親征烏桓,一戰掃滅之,前文已有詳述,此處略過不談。
這裡單說鮮卑的情況。
鮮卑與烏桓、匈奴並列為北方三大蠻族,在東漢末期,鮮卑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在著名酋豪檀石槐的領導下,鮮卑迅速崛起,頻頻南下攻略漢疆,在公元177年左右,兵力已達十萬以上。為了消滅檀石槐,東漢帝國發動北伐之戰,豈料遭到慘敗,三萬名遠征軍死亡兩萬人以上。如果不是檀石槐死得早(死時四十五歲),鮮卑還將給東漢帝國帶來更大的麻煩。
檀石槐死後,鮮卑開始走下坡路。他的兒子和連被推為鮮卑首領,和連的能力遠不及他的父親,而且和連為人貪淫,處事也不公正,部眾對他深感失望,有一半以上的人離他而去。在一次攻略漢疆的戰爭中,和連中箭身亡。和連的兒子騫曼年齡尚小,其堂兄魁頭趁機獨攬大權。騫曼長大成人後,心懷怨恨,與魁頭大打出手。兄弟為權力相鬥不休,導致鮮卑許多部落紛紛離去,曾經一統的鮮卑又形同一盤散沙。魁頭死後,他的弟弟步度根繼承其位,不過,這時在鮮卑叱吒風雲的人物,卻是新冒出來的軻比能。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軻比能屬於小種鮮卑,也就是鮮卑里的小部落。一個小部落的首領,竟然能令大部落聽命於他,必有不可小覷的本領。軻比能有三大優點:第一,他很勇敢,打仗時身先士卒;第二,他執法公平,不會有意偏袒;第三,他不貪財,有領袖風範。正因為如此,其他部落也推他為首領,在鮮卑稱為「大人」。
當時群雄割據,軻比能的部落臨近邊塞,許多漢人因戰爭逃亡到鮮卑,投靠軻比能,大大增加了軻比能的影響力。這些漢人當中還有不少能工巧匠,教會鮮卑人如何製作武器、鎧甲、盾牌等。軻比能還學會了中國文字,他也有意模仿中國,建旌立麾,以擊鼓為進退信號。曹操掃平河北後,軻比能不僅向朝廷進貢,還曾經率領三千騎兵幫助曹操平定河間叛亂。
不過,軻比能胸懷大志,不會久居人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郡烏桓部落首領能臣氐背叛朝廷。起初他想投靠鮮卑大人扶羅韓。扶羅韓是步度根的哥哥,當時擁有部眾數萬人,是鮮卑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扶羅韓聽說能臣氐率部來降,心裡很高興,親自帶著一萬多人馬前去迎接。哪知能臣氐突然半途變卦,他認為扶羅韓的部眾紀律不嚴明,恐怕幹不了大事,便改變主意,決定投靠強有力的人物軻比能。軻比能一聽,也急忙率一萬騎兵前來,與能臣氐立下盟誓。
如此橫刀奪愛,扶羅韓豈能忍氣吞聲?軻比能也知道扶羅韓絕不會善罷甘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假裝大擺酒宴,邀請扶羅韓。扶羅韓不知是計,前來赴宴,豈料一腳踏入鬼門關。軻比能在宴會上殺死扶羅韓,吞併其部眾,還抓了他的兒子泄歸泥。這樣一來,軻比能與鮮卑另一位首領步度根關係徹底惡化。
軻比能本想藉助烏桓擴張自己的力量,但他的如意算盤沒有打好,因為他低估了曹操平叛的決心。曹操派自己的兒子曹彰發動對烏桓的北征,曹彰勇冠三軍,大破烏桓、鮮卑聯軍,軻比能落荒而逃,逃到塞外。
曹操去世後,軻比能趁機向曹丕獻上良馬,希望得到新魏王的諒解。曹丕當時意在南方,不想在北方樹敵,便封軻比能為附義王。
此時鮮卑部落間的戰爭越演越烈,軻比能與步度根連年苦戰,漸漸占據上風。步度根兵力只剩下一萬多人,被迫退至太原、雁門一帶。不過,步度根還有一張反擊的王牌:自己的侄子泄歸泥。
原來哥哥扶羅韓被誘殺後,其子泄歸泥轉而歸順軻比能。倘若以中國傳統,斬草得除根,殺了人家的老爹,勢必也要把兒子除掉以絕後患。不過蠻夷有蠻夷的風俗,軻比能非但沒有殺泄歸泥,反倒對他特別友好。
步度根派人帶話給泄歸泥:「你老爹被軻比能殺了,你非但不報仇,還投靠仇家。別看他今天對你不錯,你遲早要被他殺掉的。不如回到我這裡,我跟你是至親骨肉,難道還不如仇人?」這一番話,說動了泄歸泥,他帶著自己的部眾逃走,投奔叔父步度根。軻比能發現後,急急追趕,但為時已晚。
叔侄倆的部眾合在一起約三萬多人,他們向雁門太守牽招請求內附。牽招除了是邊關太守外,還有另一個頭銜:護鮮卑校尉。
在漢魏時代,為了管理邊夷事務,朝廷設立有度遼將軍、使匈奴中郎將、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這是邊疆四大將校。起初鮮卑事務也歸護烏桓校尉管轄,因為鮮卑與烏桓是同源,都是從東胡分裂來的。到了魏文帝時,鮮卑的勢力早就超過烏桓,不過護烏桓校尉這個名稱仍然沿用,由田豫出任,簡稱「烏桓校尉」,另外設兩名護鮮卑校尉,分別是牽招與解俊。
步度根走投無路,前來歸附,牽招沒有拒絕的道理。他打開城門,接納了步度根,並發兵攻打軻比能,擊斃其弟弟苴羅侯。隨著軻比能勢力的坐大,魏帝國把他列入危險人物的名單之中。
步度根在內戰中的失敗,令軻比能的勢力急劇膨脹。不過,他的勢力還不能與當年的檀石槐相比,因為還有三個鮮卑大人割地自雄,擁兵自重。這三個鮮卑大人分別是素利、彌加、厥機,他們的地盤與魏國的遼西、右北平、漁陽三郡相接壤。這三個郡是魏帝國較偏遠的郡,故而威脅不大。三位鮮卑大人同樣對帝國遣使進貢,他們及其繼承者被立為親漢王或歸義王。
軻比能與這幾位鮮卑大人達成協定,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同時還約定了重要的一點:不能把馬匹賣給中國。
三國是一個權謀縱橫的時代,上兵伐謀的思想得到貫徹。軻比能、素利、彌加等鮮卑大人握手言和,這對魏國可不是好事。鮮卑強大了,必然成為邊疆之禍患,要對付鮮卑最好是讓他們陷入無休止的內鬥,耗光力量,這樣魏國就可以從容地將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護烏桓校尉田豫大搞反間計,在鮮卑各部落之間挑撥離間,專拉仇恨,讓他們相互攻伐殘殺。
田豫唆使鮮卑東部大人素利賣一千匹馬給中國,素利見錢眼開,把部落間的協定拋到九霄雲外。素利違反盟誓的行為令軻比能大怒,遂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發兵攻打素利。無奈之下,素利只得向烏桓校尉田豫求援。田豫當然不會坐視軻比能一股獨大,果斷出兵,深入塞外,尋殲軻比能部。
軻比能仗著人多勢眾,不斷派部隊抄略,企圖斷了魏軍的後路。田豫連連使出欺騙戰術,讓鮮卑人如墜雲霧之中,搞不清魏軍的底細。他先是擺下空營計,搞來一大堆乾燥的牛糞馬糞,放火焚燒。干糞燒起來煙是很大的,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鮮卑人還以為魏軍正在兵營中燒飯呢,不敢輕舉妄動,哪知田豫早帶著部隊從別的路跑了。
鮮卑人發現中計後,策馬直追,在馬城將田豫所部重重包圍。眼看田豫就要被包餃子了,不過這位烏桓校尉著實藝高人膽大,他先是命令士卒嚴防死守,然後擺出決戰的架勢,在兵營南門掛起旌旗、奏起軍鼓,吹起軍樂,一隊步騎兵一字排開。鮮卑是個很崇尚武力的民族,一看到要打仗了,大家都齊聚南門,誰也不想錯過立功的機會。然而,兵者,詭道也。田豫不過是聲東擊西,他親率精銳,從北門出動,突襲敵軍,鮮卑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棄了弓馬便逃,整個陣形全亂了。田豫兩路夾擊,大破鮮卑,追擊二十餘里,敵人屍橫遍野。田豫一戰成名,威震沙漠,令胡人膽寒。
田豫的目的十分明確,扶植步度根、素利等人,遏制軻比能的擴張。這一方面是因為軻比能的勢力越來越大,打破了幾個鮮卑大人並立的局面,大有一統北方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因為軻比能個人的能力比其他人都高,他天生是個領袖人物,沒有私心,能夠公正地統領部眾。儘管田豫耗盡心思地搞權謀,也阻止不了軻比能一天天地強大起來。這位鮮卑領袖已經握有十餘萬控弦之士,成為北方之王。
軻比能感受到了田豫的敵意,受其攻擊後,他開始採取報復手段,抄略魏帝國邊疆,並向魏當局控告護烏桓校尉田豫。他給輔國將軍鮮于輔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夷狄不認得文字,前任護烏桓校尉閻柔向天子保舉我。我與素利有仇,出兵攻打他,豈料現任護烏桓校尉田豫竟然出兵助他。還有,步度根頻頻搶掠,又殺了我弟弟,反倒惡人先告狀,污衊我們搶掠他們。我夷狄雖不懂得禮義,但兄弟子孫都得到天子所賜的印綬,就算是牛馬這些牲畜也知道感恩,何況是我們人呢!請將軍一定代我向天子講明情況。」
這是一封控告信,控告田豫不公正。軻比能與步度根、素利的矛盾,本是鮮卑內部矛盾,但田豫的手伸得太長了,先是接納步度根,讓他免受軻比能的打擊;緊接著又公然支持素利,插手鮮卑內部事務。
為什麼把信寫給鮮于輔呢?
從漢末到魏初,管理邊疆的將領里,鮮于輔與閻柔是最重要的兩個,在烏桓、鮮卑人中威望極高。鮮于輔本是劉虞的部下,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後,他矢志為主公復仇,關於他的故事,前文有述,這裡不再重複。鮮于輔曾擔任度遼將軍,閻柔擔任過烏桓司馬、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等職,兩人都名重邊疆。因此,軻比能把田豫告到鮮于輔這兒,並在信中提到閻柔的保舉之恩,這是在打同情牌。
說實話,田豫的做法沒有道義可言,他只在乎國家利益——分化瓦解敵人,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鮮于輔把軻比能的信轉交給朝廷,魏文帝指示田豫採取懷柔政策,安撫鮮卑。田豫的緊箍咒一松,軻比能更加大膽地放手擴張勢力,他對外炫耀武力,對內公平無私,鮮卑諸部落都對他十分敬畏。不過,他的勢力仍然比不上當年的檀石槐,並沒有實現鮮卑的基本統一。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一起嚴重的外交事件,令田豫與軻比能的矛盾再度激化。
這一年,田豫派翻譯官夏舍前往鮮卑郁築鞬部。郁築鞬是軻比能的女婿,在鮮卑諸落部中地位很高。也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郁築鞬竟然殺死了翻譯官夏舍。此舉大大激怒了烏桓校尉田豫。
殺人就得付出代價!
不過,這一年魏國戰事頻繁。先是諸葛亮兵出祁山,拉開北伐序幕;緊接著,孫權誘擊曹休,斬俘上萬。魏帝國的武裝力量都用於西線、南線,哪裡還有足夠多的兵力來對付鮮卑呢?這難不倒田豫。自西漢以來,中國摸索出一套「以夷制夷」的辦法。當初班超只帶了三十六位勇士,幾乎單槍匹馬奮鬥於西域,最終能完成降伏西域五十國的偉業,靠的就是這個辦法。
田豫自己沒多少兵力,他藉助了兩個鮮卑部落的力量,其一為西部鮮卑酋豪蒲頭,其二為泄歸泥。這次進攻勢如破竹,郁築鞬被打得大敗。田豫總算出了一口惡氣,然而在回師途中,聞訊趕來的軻比能率領三萬騎兵,把田豫包圍於馬城。這下田豫成了瓮中之鱉,被圍困達七天七夜,饑寒交迫,無法突出重圍。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時任上谷太守的閻志親自前往軻比能軍營中說情,請求軻比能放田豫一條生路。閻志是何許人呢?他就是前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閻柔的弟弟。閻柔在邊疆的威望只有鮮于輔能與之媲美,無論是烏桓人還是鮮卑人都十分敬重他。閻志親自出馬,軻比能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不給他幾分面子,最終撤圍而去。
田豫擔任護烏桓校尉達九年之久,史書稱:「其御夷狄,恆摧抑兼併,乖散離強。」他的原則就是離間鮮卑各部,挑起事端。這種做法當然不怎麼光明正大,時任幽州刺史的王雄一直覬覦護烏桓校尉之職,他趁機彈劾田豫擾亂邊疆,給國家生事端。皇帝曹叡也擔心田豫惹出亂子,於是調他擔任汝南太守,同時讓王雄兼任護烏桓校尉。
王雄採取了與田豫完全不同的做法,對軻比能等鮮卑部落撫以恩信。軻比能也多次入塞,帶著錢財到幽州進貢。
不過,軻比能與魏國相安無事的蜜月期並沒有維持多久。
由於軻比能雄冠塞北,擁兵十餘萬,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一心想平定中原的諸葛亮秘密派人潛入鮮卑,與軻比能商談聯合事宜。應該說,諸葛亮在聯合統一戰線上是很積極的,只要是魏國潛在的敵人,他必定會拉攏、策反。
與魏國相比,蜀國的政策搞得更好。諸葛亮治理川蜀,這裡蠻夷眾多,他一方面以武力進剿,一方面攻心為上,恩威並施。在西南夷以及羌人區,諸葛亮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他第一次出祁山,幾個羌人區聞風而動。護鮮卑校尉牽招曾警告朝廷,應該提防軻比能與諸葛亮聯合。當時朝中諸卿都認為鮮卑與蜀相距甚遠,不必擔憂。
然而,牽招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公元231年,諸葛亮二出祁山,發動了第四次北伐,軻比能勒兵觀望,只要諸葛亮進展順利,他將起兵響應。這時魏國皇帝曹叡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大意,急令牽招密切監視,必要時就出兵討伐。不過,諸葛亮在祁山未能站穩腳跟,軻比能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退回了漠南。
軻比能對魏國政府的態度比較曖昧,他不敢明目張胆地與魏國為敵,一方面因為魏國軍事力量強大,另一方面他未能一統鮮卑,他的鮮卑敵人仍有不俗的實力。在他的敵人里,步度根與泄歸泥叔侄倆有魏帝國的支持,最難消滅。軻比能知道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得動點腦筋,尋找突破口。
自從步度根內附中國,已經有七八個年頭了,時間一長,他不免思念家鄉。落葉歸根的觀念,不僅漢人有,鮮卑人同樣有。軻比能曾誘殺步度根的哥哥,即泄歸泥的父親,這個仇恨,在歲月的沖蝕下也漸漸淡了。廝殺了半輩子,難道還要殺下去嗎?軻比能向步度根拋出橄欖枝,表示願意與之和親,盡棄舊怨,兩家人結為親家。為了表示誠意,軻比能還親率一萬人前往陘北,迎接步度根所部的人馬輜重。
并州刺史畢軌感覺事態嚴重,立即上書朝廷,請求出兵,「以外威比能,內鎮步度根」。由於事出緊急,畢軌沒等詔書下達,就自個兒領兵追了過去。前文說過,魏國繼承漢制,守衛邊疆主要靠「以夷制夷」,魏國雖軍事力量強大,但兵力主要集中於關西、襄樊、江淮三個方向,北疆的兵力僅是象徵性的。明帝曹叡收到畢軌的報告後,馬上批示:「步度根已經被軻比能所誘惑,對我們疑心重重,畢軌出兵一定要謹慎行事,不要越過句注山。」
曹叡很清楚,并州邊疆部隊如果冒冒失失深入塞北,一定會被敵人的優勢兵力打殘。不過,他的詔書送抵并州時,畢軌的追兵早已越過句注山,挺進到了陰館。
畢軌還是來晚了一步。軻比能已經派了自己的兒子率一千人馬接應步度根。畢軌急派蘇尚、董弼兩位將軍前往阻擊。雙方戰於樓煩,魏軍寡不敵眾,蘇尚、董弼均戰死沙場。步度根與泄歸泥的部眾全都叛逃塞外,與軻比能匯合,成為魏國北疆之大患。
號稱「小秦皇」「小漢武」的曹叡當然不能吃啞巴虧,軻比能氣焰太囂張了,先是與諸葛亮秘密串通,接著又策反步度根,簡直不把魏帝國放在眼裡,不教訓一下怎麼行呢?
很快,一支強大的北征軍組建起來,由驍騎將軍秦朗指揮,掃蕩漠南。蒙古大漠把遼闊的北域分為漠北與漠南兩部分,也有史書把「漠」字寫成「幕」,故也稱幕北、幕南。這一片荒漠之地,無聲地敘說著遊牧民族的興衰。在兩漢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大漠南北都是匈奴人的地盤,在大漢帝國的頻頻打擊下,匈奴要麼內附中國,要麼遠走中亞,大漠南北逐漸被鮮卑人據有。由於漠北乃荒寒之地,不宜居住,漠南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國時代名將很多,秦朗幾乎算不上名將,然而已經足以把鮮卑打趴下。軻比能縱有十萬騎兵,也沒能挽回敗局,一下子被驅趕出漠南,逃往荒寒的漠北。不得不說,鮮卑軍的戰鬥力與魏軍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泄歸泥見勢不妙,又向魏國投誠,再度率部歸降。與泄歸泥相比,步度根的運氣就不那麼好了。龍不可脫淵,虎不可脫山,這個道理步度根沒弄明白。他迫不及待地離開雁門,脫離魏帝國的保護,卻忘了自己是軻比能多年來不共戴天的敵人。
泄歸泥降魏後,步度根失去了左膀右臂,勢單力孤,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羊入虎口,命運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步度根一失足成千古恨,完全成為軻比能手上的傀儡。最後,軻比能索性將步度根處死,把這個敵人從肉體上徹底消滅。
可以說,在這件事上,軻比能做得不夠磊落。當初他利誘步度根脫離魏政府,而步度根之所以會相信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軻比能名聲不錯,在鮮卑諸部落中以公正持平著稱。不過,人並不是一輩子只守一條原則的,軻比能過去能誘殺步度根的哥哥,現在又何必守一條破規矩呢?
表面上看,軻比能在與步度根交鋒十餘年後,終於幹掉步度根,笑到了最後。不過,這也是他走向覆滅的開始。
他犯下了兩大錯誤:其一,惹怒了魏國,魏國牛刀小試,他就得狼狽鼠竄到漠北;其二,出爾反爾,殺死步度根,毀了多年來積累的清譽。
軻比能可以砍別人的腦袋,別人就不能砍他的腦袋嗎?
幽州刺史王雄策劃了一次絕密行動:刺殺軻比能。遊牧民族部落的強盛與否,與部落首領的才能密不可分,一個首領意外身亡,可能會導致全面崩盤。東漢帝國很擅長策劃暗殺行動,比如在公元107年至118年的漢羌戰爭中,刺殺敵方將領就成為東漢軍隊制勝的法寶。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漢軍將領任尚先是派出五名刺客刺死羌軍總司令杜季貢,而後再派殺手潛入敵營刺死羌天子零昌;另一位將領鄧遵派殺手刺死羌人最後一位首領狼莫,結束了這場歷時十二年之久的戰爭。
刺殺是一種準軍事手段,用今天的話說,叫「斬首行動」,在敵方陣營開始出現分裂、混亂之時刺殺其首領,效果更顯著。
軻比能在戰場遭受重創,失去了漠南肥沃之地,遁跡漠北,又妄殺步度根,聲望已直線下降。王雄派出的刺客,名喚韓龍,乃是一名武林高手。韓龍是如何刺殺軻比能的,史書沒有記錄。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曾湧現出許多刺客,司馬遷熱情洋溢地寫下了《刺客列傳》;後世的刺客就沒那麼幸運了,史家似乎不把他們當回事,因為他們只是小人物。司馬遷之所以較其他史學家更偉大,正在於他對個體的關懷,他不僅記錄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也會記錄個性鮮明、義薄雲天的小人物。《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顯然沒有司馬遷的視野與胸懷,不過他仍記下了刺客的姓名——在後世的史書中,多數刺客連姓名也找不到。
此次刺殺行動沒有細節,只有結果。
結果是一代梟雄軻比能死了,死於劍客韓龍之手。
有一個事實不能不引起注意。軻比能之死,竟然沒有掀起多少波瀾。一個曾經縱橫草原十數年、手握十餘萬控弦之士、受人敬畏的鮮卑首領,被一劍刺死後,部下竟然麻木待之。不錯,鮮卑的民族心理與匈奴、羌等類似,用四個字表達,叫「侮老畏壯」,他們崇尚強權與力量,再偉大的領袖,一旦壯歲不再,大家就會失去對其的尊敬。軻比能的黃金時代早就過去了,在他遇刺身亡後,他的弟弟成為新的首領,由於才能不及乃兄,鮮卑的分裂進一步加劇。
此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