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蜀:「冤大頭」劉璋引狼入室
2024-10-09 00:52:07
作者: 醉罷君山
張松是益州別駕,人長得短小精悍,智慧過人,對時局有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他是益州牧劉璋信任的人。
劉璋並沒有什麼本事,他完全是仰仗父親、前益州牧劉焉留下的政治資本。公元208年,曹操以雷霆萬鈞之勢發動對荊州的進攻,劉琮投降。劉璋大恐,便派張松前去向曹操道賀,其實也是探探風聲。若放在以前,曹操對謀士是極為尊重的,不過當時他自以為天下大局已定,甚為心高氣傲,不把張松放在眼裡。
張松遭到白眼後,對曹操印象非常不好,回到益州後,他便大說曹操的壞話,並建議劉璋應該與曹操斷交,轉而與劉備結好。劉璋本來就沒什麼主見——既然如此,你說咋辦就咋辦吧。不久後,劉備與周瑜聯手,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劉璋一看,哇,張松的眼光果然獨到,看似強大的曹操竟被打敗了。此後,劉璋越發器重張松。
受到領導的重視當然好,但張松卻高興不起來。
為什麼呢?
因為他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只可惜明珠暗投,偏偏主上劉璋是個不求進取的平庸之輩,跟著這樣的主上混,怎麼可能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張松內心掙扎著,時常長吁短嘆。
自負的人,一般朋友很少。張松朋友不多,卻有一個極好的朋友,因為他們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懷才而不遇。這個朋友名叫法正,法正擔任軍議校尉,並不受劉璋重用。兩人時常喝酒解悶,喝來喝去,就聊到未來。靠劉璋這棵破樹,沒有未來,那麼要靠誰呢?兩人說來說去,說到了一個人:劉備。
劉備向孫權借了荊州後,已經成為曹操、孫權之外的第三股大勢力。不過張松與法正都不認識劉備,如何與劉備聯繫呢?張松想了個辦法。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時曹操奪取關中,大敗韓遂、馬超,下一個目標就會是漢中、川蜀了。劉璋心中惶恐,張松便建議說:「應該派人與劉備聯絡。」
劉璋點點頭道:「那要派誰去呢?」
張松說:「法正可以。」
劉璋便點名法正,讓他去與劉備聯絡。法正卻推辭了。明明想去,為什麼卻要推辭呢?因為他與張松有陰謀,有陰謀所以要裝作沒陰謀的樣子,表現得太急切,反倒會令劉璋生疑心。劉璋不高興地說:「派你去你就去,不要推脫。」法正才裝得十分不情願的樣子,動身出發了。
當時劉備的大本營設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法正見了劉備後,與他坐談良久,觀其言行,得到一個結論:劉備有雄才大略。回到益州後,法正便與張松密謀:迎劉備取代劉璋,把劉備推上益州牧的寶座。
密謀既定,張松就開始行動了。
他對劉璋說:「曹操的軍隊無敵於天下,倘若奪取張魯的地盤,進而窺視川蜀,誰能抵擋得住?劉備與您是同宗,也是曹操的仇敵,且善於用兵,要是讓他討伐張魯,張魯必敗無疑。只要張魯被消滅了,益州就變得更強大,到時曹操殺過來,也不用怕了。益州不僅有曹操這樣的外敵,還有龐羲、李異等心懷叵測的將領,這些人恃功驕傲,吃裡爬外。若不能得到劉備,到時候外有強敵,內有叛變,咱們肯定要敗亡的。」
劉璋這個人沒什麼統御力,在益州集團內部,龐羲、李異等人都權勢很大,心懷異志。若是迎劉備前來壓陣,倒是一個不錯選擇。因此,劉璋同意了張松的提議,派法正率四千人前往迎劉備入蜀。
此議一出,主簿黃權大驚失色:迎劉備入蜀,不就等於迎來一頭大老虎嗎?他趕緊對劉璋說:「劉備素有驍名,現在把他迎入益州,要是以部下待之,他肯定心懷不滿;要是奉他為上賓,則一國不容二君,到時一定危如累卵。我們不如緊閉邊境,等待天下大局明朗,再做定奪。」
所謂忠言逆耳,劉璋非但不聽,還覺得這傢伙絮絮叨叨,甚是討厭,索性把他外調到廣漢當太守。
還有一個名為王累的從事,也堅決反對迎劉備入蜀,他的勸諫方式頗有新意,他把自己倒懸在成都城門,阻礙交通。不過這一招也沒有用,劉璋仍然一意孤行。
卻說法正到了荊州,拜見劉備,密陳道:「以將軍英雄蓋世之才華,正好可利用劉璋懦弱的弱點,加上張松作為內應,奪取益州之地可謂易如反掌。」
要是劉璋聽到法正這種胳膊肘外拐的話,不知要作何感想了。
可劉備卻遲疑未決。
為什麼呢?他向來以光明磊落著稱,不願乾落井下石之事,以這種下三爛的手段奪權,未免有違英雄本色。
這時,綽號「鳳雛」的龐統進言道:「荊州經歷大亂後,荒蕪殘破,人才凋零,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作為。益州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以此作為資本,則大業可成。」
劉備搖搖頭說:「如今與我勢不兩立的人,只有曹操。曹操嚴苛,我則寬厚;曹操殘暴,我則仁慈;曹操詭詐,我則忠義;只有反其道而行,才能做成大事。現在要我以詭詐的手段奪取益州,雖得到小利,卻失信義於天下,這怎麼行?」
在劉備看來,曹操那麼強大,為什麼還會有人來投奔自己呢?不就是因為自己的做法與曹操不同嗎?要是我也淪為曹操那樣的人,天下人何必來投奔我呢?
龐統給了劉備一個理由,他說:「天下大亂之時,不是以單一的辦法就能成功的。兼併弱者,攻打愚者,以非法手段奪取,再以合法手段治理,這是古人所推崇的。只要事成之後,給劉璋一塊大的封地,那又豈能算不講信義呢?今天機會來了,如果棄而不取,最終只能落到別人手中。」
這是一個能打動劉備的理由。做一件事是否對,要綜合看目的、手段與結果。在這件事中,目的是奪取益州,是為了與國賊曹操對抗,拯救大漢帝國,目的是善的;手段是欺騙,是勾結益州內部密謀反叛者,暗箱操作,極盡詭詐,手段是惡的;結果是奪取益州後,一反原來暗弱的政治,推行仁政,造福一方,同時妥善安置劉彰,結果是善的。在龐統看來,手段雖辣,目的與結果卻都是好的,這就說得過去了,對得起天地良心。
果然,劉備聽後內心為之一動。心念一動,就化為行動。
劉備把荊州的守備交給諸葛亮、關羽、趙雲等人,自己率數萬步兵,隨法正入蜀。
孫權很快便知曉了劉備的西行計劃。
這不奇怪,因為孫權把自己的小妹安插在劉備身邊,自然對一切了如指掌。孫小妹與其說是嫁給劉備,不如說是東吳的高級臥底。
毫無疑問,劉備此去,必奪益州,而只要劉備奪取益州,就不會甘心屈居人之下,這點孫權豈有不知之理?孫權緊張了,這時他有點懊悔當初沒有聽周瑜之計,讓劉備有了坐大的機會。想要控制劉備,孫權只剩下一個籌碼:挾持劉備的兒子劉禪為人質。他派出一支艦隊,以迎回孫小妹為藉口,抵達荊州,暗中指示孫小妹把劉禪帶回東吳。孫權的計劃差一點得逞,孫小妹把劉禪騙上船,東吳艦隊順江而下,直奔東吳去了。只是張飛、趙雲及時發現劉禪被挾持,兩人緊急動員水師,封鎖長江江面,愣是把阿斗給搶回來了。
與此同時,劉璋喜氣洋洋。他自以為劉備入益州,定能助他一臂之力,消滅張魯,弭定內亂,自己這個益州牧就可以坐得穩如泰山。為了表示對劉備的敬重,劉璋吩咐,沿途各郡縣要提供足夠的物資,讓劉備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不是所有人都像劉璋這樣樂觀,巴郡太守嚴顏就是其中之一。當劉備行經巴郡時,嚴顏捶著心窩說:「這就是所謂的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自己待在深山老林里,還想讓老虎來保護自己,這豈不是送給老虎一頓飽餐嗎?
劉備繼續前行,抵達涪縣。劉璋自投羅網,親率三萬人馬,前來迎接劉備。他哪裡料想得到,自己最信任的張松正打算把他幹掉呢。張松秘密指示法正,讓他通知劉備,劉璋到達後,馬上發動兵變,將其生擒。
俗話說:「師出有名。」劉璋好意請劉備入蜀,又親自前來迎接,待遇夠隆重,現在要兵變把主人生擒,這豈不是恩將仇報嗎?這種事,崇尚江湖義氣的劉備做不出來。他只是淡淡地說:「這件事不能這麼倉促。」言下之意,須等到劉璋有什麼惡行,才好理直氣壯地奪權。
龐統趕緊說:「機不可失啊。趁劉璋前來會面時,把他給綁了,這樣將軍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搞定整個益州。」
劉備搖搖頭說:「剛到別人的地盤上,還沒示恩信於民,不可以貿然行事。」
與張松、龐統相比,劉備考慮的事情更多、更遠。此時固然是奪權的良機,只是背上忘恩負義之名,怎麼能讓益州百姓心服口服,怎麼能讓天下英雄歸心呢?民心不附,士人離心,他拿什麼與曹操、孫權抗衡呢?
這件事,是急不得的。
所有這些密謀,劉璋全然不知。他把劉備當作救命的稻草,不曾想他找來的只是一個「掘墓人」,自己差一點在見面時就被埋入墳坑了。劉璋推劉備為大司馬兼司隸校尉,劉備推劉璋為鎮西大將軍兼益州牧。這年頭,當什麼官,只是軍閥自己說了算,至於有沒有朝廷印綬,沒有人理會。
劉璋仿佛看到光明的前途,看到張魯的勢力被自己吞併——躲在西南當個土皇帝,不也是快樂的事嗎?接待劉備的規格是空前的,雙方士兵歡聚一百天,天天有酒有肉,不亦樂乎。劉璋還覺得不夠,為了彰顯誠意,他還調撥一部分兵力給劉備,並提供大量的車馬、盔甲、器械及其他物資。
只要劉備能幹掉張魯,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劉備的兵力有三萬多人,吃喝三個多月,個個生龍活虎,鬥志高昂。他開始做出進攻張魯的樣子,把軍隊開赴葭萌,不過並不進攻,只是虛張聲勢。對劉備來說,最重要的事,並不是消滅張魯,而是如何找到理由推翻劉璋,取而代之。
雖然裝備精良的北徵兵團止步不前,但劉備並不是無所作為,他拿著劉璋賞賜給他的巨億財物,對百姓廣布恩德,收買民心。劉璋出錢,名聲都落到劉備頭上了。顯然,劉璋不曉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寧可把大量的錢財送給大軍閥劉備,也不願花在老百姓身上。好的名聲,就是雄厚的政治資本,在這一點上,劉備比劉璋聰明多了。
很快,劉璋發覺有點不對頭。自己錢也花了,兵也給了,糧草也提供了,可是劉備卻慢條斯理,不急著攻打張魯,這算怎麼一回事?
龐統也急了。你劉備既不攻打張魯,又不幹掉劉璋奪權,這麼拖下去,總會拖出問題的。他決心再次進言,便跑去對劉備說:「將軍既不擊張魯,又不擊劉璋,猶豫不決,將陷入困境,不是辦法。我有上、中、下三策,供將軍參考。」
劉備說:「你且說說上策。」
龐統道:「秘密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晝夜兼行,突襲成都。劉璋本來就不懂軍事,又毫無防備,只要大軍突然殺到,便可一舉奪取成都。這是上策。」
劉備問:「中策呢?」
龐統答道:「楊懷與高沛是劉璋麾下的名將,他們據守關頭,手頭上都有重兵。聽說他們多次寫信給劉璋,請求把將軍您遣回荊州。您可以派人通知他們,說荊州有緊急情況,必須要回師救援,再假裝收拾行裝,做出要回師的樣子。這兩人聽說你要走,心裡肯定偷著樂,到時定會假惺惺地前來送別,正好趁此機會將他們生擒,吞併他們的部隊,殺向成都。這是中策。」
劉備再問:「那麼下策呢?」
龐統說:「下策就是我們主動撤退到白帝城,與荊州相連,再慢慢想進取益州的辦法。」
劉備沉吟片刻,腦袋裡高速運轉著。下策肯定不行,不奪益州,自己始終只能是孫權的小老弟,沒有出頭之日。上策呢?上策固然是快刀斬亂麻,但出兵偷襲成都,仍然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在道義上站不住腳。想來想去,只有使用中策,假裝返回荊州,再伺機行動,雖然麻煩些,但好找藉口。
藉口很快就有了。
公元212年末,曹操發動對孫權的戰爭,孫權急忙寫信給劉備,要求他回師共同抵抗敵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劉備便給劉璋寫了一封信:
「孫權與我本是唇齒相依,如今曹操大舉發兵南下,鎮守荊州的關羽兵力薄弱,倘若我不前去救援,荊州定然失守。曹操攻取荊州後,便會轉而入侵益州。因此,曹操的威脅要比張魯大得多,張魯只是一個小賊,不必擔心。」
劉璋花了血本請劉備前來剿滅張魯,豈料費了許多錢財,一槍未放,劉備就要打道回荊州去了,這是哪門子事啊?不僅如此,劉備還獅子大開口:我回荊州打曹操,就是幫你守住益州大門,所以要撥給我一萬人馬以及相應的糧食物資。劉璋傻了眼,他那心情,就跟今天借錢給人的債主們一樣,本以為自己是老大,最後發現是孫子。你不追加投資,以前的投資全泡了湯,你要追加投資,又怕被套住。所以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放債的成了孫子,借債的反成了大爺。
撥一萬人馬,劉璋的老本豈不都送給劉備了?他勉強同意撥四千人,至於糧食物資,減少一半。
說實話,劉璋仁至義盡了。
但劉備分明是找碴兒的。他怒氣沖沖地對手下的將士們說:「我為益州討伐強敵,各位殷勤勞苦,可是劉璋只知收斂錢財,如此吝嗇,憑什麼讓人為他賣命?」
這通話講得很不厚道。但是沒關係,只要能忽悠人就行。
劉備另一個不厚道的地方,是沒把計劃通知給張松。或許,劉備認為張松知道得越少越好,連張松都可瞞過,自然可瞞過劉璋。確實,張松以為劉備真的要返回荊州,他大惑不解,便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與法正,信中說:「大事馬上就要成功,怎麼在這個時候要離開呢?」言下之意,是催促劉備趕緊出兵成都,他做內應,定能馬到成功。
每當歷史到了緊要關頭時,也是考驗人的信念、勇氣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臨陣變卦,張松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便是這樣的人。他害怕弟弟的陰謀泄露,自己全家要跟著倒霉,經過一番痛苦的內心掙扎後,求生的本能戰勝了兄弟的情分,他向劉璋告密:張松要勾結劉備造反!
劉璋聽完後,如五雷轟頂。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斥巨資、誠心誠意請來劉備,居然只是引狼入室;更沒想到,最信任的張松已經背叛自己,倒向了劉備。他怒由心生,當即下令逮捕張松,斬首示眾,並快馬通告益州各地守將,不得與劉備相互聯絡。
可是劉璋還是遲了一步。
劉備得悉張松的死訊後,當即召楊懷、高沛前來,隨便扣了個「無禮」的罪名,將兩人斬首,吞併其部,進而占據涪城。
益州之戰已不可避免。
就在劉備、劉璋劍拔弩張之際,關中的局勢再度發生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