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三國三大戰役:赤壁之戰 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構想
2024-10-09 00:51:40
作者: 醉罷君山
曹操意氣風發,劉備卻十分失落。
當曹操大舉北征烏桓時,劉備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勸劉表抓住這個襲取許都的良機——而這正是曹軍將領所擔憂的。不過,劉表的反應也早在郭嘉的預料之中。首先,劉表本來就只想當個草頭王,胸無大志,保住自家一畝三分地就是他的全部理想;其次,倘若派劉備攻取許都,萬一劉備一走就不回頭了怎麼辦;其三,荊州不斷地遭到孫權的打擊,這一年(公元207年),孫權大舉進攻黃祖所在的江夏郡,俘獲甚眾。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等到曹操平定烏桓後,劉表才略感後悔,對劉備致歉道:「我沒聽您的,錯失大好機會。」
劉備苦笑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每天都有戰事,機會還會有的,又不止這一次。若能抓住下一次機會,這次失誤也是可以彌補的。」
話雖如此,劉備還是很惋惜。雖說還有機會,可這麼好的機會,恐怕沒有了。
這些年,劉備四處寄人籬下。
自從丟了徐州,他先後投靠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沒有自家的地盤。他麾下雖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卻缺少像郭嘉、荀彧、荀攸、沮授、田豐這樣的謀士。孫子不是說過「上兵伐謀」嗎?沒有謀士群,光靠「大胳膊」怎麼打得贏呢?不行,一定要找到優秀的謀士。
到了荊州後,劉備開始察訪奇人異士。當時他聽說襄陽人司馬徽很有學問且交遊甚廣,便前往請教,希望他推薦幾個深謀遠慮的人才。
史書上說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鑑」,他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哪裡知曉時務呢?能識時務的人,一定是豪傑才俊。在襄陽這個地方,就有兩個奇人,一個人稱伏龍,一個人稱鳳雛。」
劉備聽了大喜,趕緊問道:「此二人是誰呢?」
司馬徽道:「乃是諸葛亮與龐統兩位先生。」
司馬徽有個好友名叫龐德公,在當地也很有名望。當時諸葛亮常去龐德公家拜訪,故而司馬徽對諸葛亮十分了解。龐統則是龐德公的侄兒,為人樸實,沉默寡言,所以大家不知他胸有韜略。龐德公頗有識人之才,他曾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把龐統稱為「鳳雛」,把司馬徽稱為「水鏡」。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與龐統,劉備把兩人的名字記在心裡。回到新野後,恰好有一人來訪,此人名為徐庶,乃是潁川人士。劉備本是黑社會大哥,對人頗為義氣,甚是器重徐庶。兩人談話間,劉備向他問起諸葛亮與龐統。
沒想到事情居然這麼湊巧,徐庶非但認識諸葛亮,還是他的朋友。徐庶說:「諸葛孔明乃是臥龍,您想見他嗎?」
司馬徽稱他伏龍,徐庶稱他臥龍,這個諸葛亮有這麼神奇嗎?劉備大感興趣,便說:「當然想見啊。就請您陪他一起來吧。「徐庶呵呵一笑,道:「這個人,您可以上門拜訪他,不可以委屈他前來。我看將軍還是親自跑一趟吧。」
接下來便是非常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這一段寫得十分精彩,不過那是小說家的筆法,多是出於想像。那麼歷史上劉備是否真的三顧茅廬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三顧茅廬的過程,史料寫得很簡略:「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去了三回,才見到諸葛亮。至於前兩次諸葛亮是故意躲著不見呢,還是外出呢,就不得而知了。
諸葛亮,字孔明,當時寓居於襄陽隆中。他並不是一個謙虛的人,因為他總自比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管仲、樂毅。後來他在《出師表》中曾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寫得自己像個逍遙自在的人。其實既然他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是有政治抱負的,只是未逢明主,暫且隱居罷了。
管仲是春秋時代齊國的賢臣,他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張,並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樂毅則是戰國時代的燕國名將,在他的努力下,默默無聞的燕國一舉打敗東方霸主齊國,躋身強國之列。管仲與樂毅都有不世之才,都遇到了明主——齊桓公與燕昭王都是一代明君。由此我們便可猜想,諸葛亮並非真的「不求聞達於諸侯」,而是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出現。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不過是個會吹牛的傢伙罷了,住在草廬里,還侈談什麼當管仲、樂毅一類的人物,簡直是神經病。
不過,也有人不這麼認為。
除了司馬徽與龐德公外,還有兩個人十分欣賞諸葛亮。一個是徐庶,另一個是崔州平。崔州平是崔烈的兒子,崔烈是前司徒,他的故事前面有講過,當初崔烈為了當「三公」,找到漢靈帝的奶娘說情,以五百萬錢的價格弄到了司徒的官帽,後來漢靈帝還直呼這個官賣得太便宜了。
特立獨行是有好處的,就算被稱為神經病,起碼大家知道有這麼個人,不然劉備上哪找他呢?
劉備上門找了三回,終於見到了諸葛孔明先生。這時的劉備不再是當年的小混混,而是大人物了,當過徐州刺史、豫州刺史,雖說老寄人籬下,但到哪裡,誰都得敬重他。與劉備相比,諸葛亮只是個小人物,大人物能鍥而不捨地登門拜訪,這份誠意,是諸葛亮最看重的。後來諸葛亮回顧往事時,這樣說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不錯,三顧茅廬,可以看出劉備求賢若渴。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與他一拍即合呢?很顯然,孔明先生對劉備早有考察了。
不要以為諸葛亮是個書呆子,他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當時沒有電視、報紙、手機、網際網路,諸葛亮怎麼會了解政治局勢呢?
諸葛亮自稱「布衣」,又說「躬耕於南陽」,給人感覺他出身卑微,只是個農夫罷了。其實不然,諸葛亮是大有來頭的。他的父親諸葛珪曾擔任泰山郡丞,不過在諸葛亮八歲那年就死了,他便由叔叔諸葛玄撫養。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後來投靠劉表,諸葛亮跟著叔父到了荊州。由此可見,諸葛亮絕非農民,而是官二代。
我們繼續整理諸葛亮的人脈圖。諸葛亮有個哥哥,名喚諸葛瑾,也是三國史上重要人物,他留在江東,後來成為孫權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官拜大將軍。除了哥哥,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襄陽望族蒯祺,蒯祺官至房陵太守;二姐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從以上人脈關係圖不難看出,諸葛亮是有很大的一張關係網,他的叔父、哥哥及姐夫都是在政壇有影響力的人,這就使得諸葛亮有了解政治時局的途徑。如果沒有這些關係,諸葛亮光是躲在家裡讀書,很難獲取第一手信息,也就談不上有對政治人物的了解及對時局的精闢見解。
因此,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深知他的為人。那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呢?劉備這個人雖說沒多少文化(儘管曾拜盧植為師),但在軍閥中,他最為特別:其一,劉備古道熱腸。當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劉備率兵解圍;陶謙為曹操所攻,劉備又前往營救。其二,劉備人品好。他對治下的百姓好,其軍隊紀律也不錯。反觀曹操,雖然有雄才大略,但為人過於殘暴,在征徐州時曾屠戮百姓,在官渡之戰中又殺俘七萬,這樣的人,諸葛亮是不會去投靠的。其三,劉備有雄心。諸葛亮的志向,是當管仲、樂毅那樣的一代名臣,名臣就必須要擇明主。其實很早就有人發現劉備與眾不同,曹操就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能被曹操視為英雄的人,諸葛亮難道會忽略嗎?
真正讓諸葛亮感動的,是劉備三顧茅廬。
一個地位尊貴的人,卻屈尊多次登門拜訪地位低得多的人,自古以來,恐怕也只有信陵君做得到。今日劉備仿若信陵君復生,這種人,好幾百年才會出一個,就連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不曾這樣禮賢下士。劉備能像劉秀那樣中興漢室嗎?諸葛亮顯然認為他有這樣的潛質。
劉備終於見到臥龍諸葛亮了。
他不是來泡茶的,而是來請教的。
此時的劉備太迷惘了,他不知何去何從,不知自己的雄心會不會付諸流水。他對諸葛亮說:「漢室完蛋了,奸臣用命,我自不量力,想伸張正義於天下,只是智謀淺短,直至今日仍屢遭挫折。可是我的志向還在,先生有什麼計謀嗎?」
諸葛亮回答道:「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雄兵,挾天子而令諸侯,實在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從孫堅、孫策算起,已有三代,有長江之險,民眾歸附,且能招攬賢才,可與之結盟而不可圖謀其地。荊州處要衝之地,北據漢水、沔(miǎn)水,南抵南海郡,東連吳、會之地,西通巴、蜀,正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而荊州牧劉表卻不能善加利用,這大概是老天爺要送給將軍您吧。西南的益州,四周地形險峻,其中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國。據守益州的劉璋是個昏弱之人,雖然民殷國富,劉璋卻不懂得珍惜,加上北方又有張魯威脅,大家都盼望能有一位明君到來。將軍您是帝室後裔,信義著稱於海內,若能據有荊州、益州,控險扼要,撫定戎人、越人,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這段話足見諸葛亮的戰略遠見。
他告訴劉備,曹操是只大老虎,暫時還摸不得;孫權實力雖遜於曹操,也十分雄厚,得罪不起。最好的辦法,就是占據荊州、益州,以其為根據地,徐圖發展。這個戰略,實已顯出未來三國鼎立的格局。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簡簡單單的一段話,見解卻極其精闢而獨到,劉備仿若撥雲見日,欣喜至極,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此後,劉備更加敬重諸葛亮,兩人的關係愈加親密。看著大哥結識新朋友,還打得火熱,關羽與張飛這兩個小老弟心裡不舒服:我等與大哥是出生入死,你諸葛亮突然跑來,不是要破壞我們與大哥的關係嗎?他們的不滿情緒溢於言表,兩人常常在劉備那兒說諸葛亮的壞話。劉備十分不高興,斥道:「我得到諸葛先生,如魚得水,你們兩人莫說閒話了。」
關羽與張飛雖然不服,但都是直腸子,既然大哥這樣說了,咱就聽吧,以後兩人都閉口不說了。
劉備心中燃起希望之火,可是荊州的局勢卻不那麼樂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將領甘寧叛變,投降孫權。
甘寧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將領,後來率八百人投奔荊州。到了荊州後,他沒能受到劉表的重用,長期鬱郁不得志。劉表雖然割據荊州,但胸無大志,也沒什麼識人之明,在他治下就有許多傑出人才,他卻視而不見。像諸葛亮、龐統這樣的謀士,像甘寧這樣的武將,都被埋沒了。甘寧料知劉表幹不成大事,遂產生前去投奔孫策的念頭。
他打點行李,動身出發,行至江夏郡時遇到戒嚴,無法繼續前行。江夏太守黃祖是孫策、孫權的殺父仇人,孫策平定江南後,報仇之心更甚,發兵進擊江夏。甘寧一看,既然走不了,不如先投奔黃祖。黃祖當年因射殺孫堅而名震天下,其實不過是僥倖得手,並非有萬夫不當之勇。黃祖收留了甘寧,卻仍把他當作普通人看待,讓他當了個小頭目。
甘寧年輕時就因「有氣力、好遊俠」而聞名,他決心在戰場上好好表現,以自己的實力獲得升遷。
機會終於來了。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其業,大舉進攻江夏。黃祖根本不是對手,被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孫權手下一名校尉喚作凌操,緊追著黃祖不放。眼看黃祖就要被擒,此時甘寧突然殺出,一箭射死凌操,救了黃祖一命。若是換作曹操,勢必要馬上提拔重用甘寧,可是黃祖就是一庸將,對甘寧的救命之恩視而不見,非但沒有加以提拔,連一聲謝謝都沒有。
倒是都督蘇飛對甘寧的勇敢十分欣賞,多次推薦給黃祖,黃祖理都不理。甘寧徹底失望了:看來待在這裡是一點前途也沒有,不如想辦法脫身,前去投奔孫權。
當時江夏與孫吳集團處於戰爭狀態,要脫身當然沒那麼容易。甘寧得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賞識他的都督蘇飛。蘇飛知道甘寧是個人才,便有意放甘寧一馬。一天,蘇飛請甘寧喝酒,幾杯下肚後,便說道:「歲月流逝,人生幾何?你也別待在這裡了,不如早做打算,去投奔個能賞識你的人吧。」
甘寧沉默良久後說:「我雖有這個打算,卻不知如何離開。」
蘇飛說道:「我打算舉薦你為邾縣縣長,到時你就可以自己決定去向了。」
甘寧十分感動,遇到蘇飛,實是他人生的幸運。在蘇飛的幫助下,他終於如願以償地離開江夏,逃到江東。
甘寧在荊州待了十四年,劉表、黃祖等人根本沒去注意過他。可是當他到了江東,立刻就被當作閃閃發亮的金子。
誰的目光如此敏銳呢?正是周瑜與呂蒙。
我們不得不說,英雄才會惺惺相惜,劉表與黃祖都不是英雄,當然發現不了英雄身上的優秀品質。
周瑜與呂蒙聯名向孫權推薦了甘寧。
孫權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因為有一個人跳出來極力反對。誰呢?凌操之子凌統。凌操是被甘寧一箭射死的,父仇不共戴天,凌統焉能咽下這口氣!
考驗孫權的時候到了。周瑜與呂蒙都認可的人,必定是人才,得到甘寧,他不僅得到一員勇將,更是得到一把打開江夏的鑰匙。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袖,要有主見,不能因為部下的反對而退縮。他一面給凌統作思想工作,一面厚遇甘寧,把他當作舊臣看待。這就是一個領袖的胸襟與氣度。
為什麼最後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而不是其他人呢?因為他們在挖掘人才上不遺餘力,三國史就是一部人才競爭史,得人才者勝,失人才者亡。袁紹、袁術、劉表都曾權重一時,最後全失敗了,只要看看他們的用人之術,就可知他們失敗的原因了。
甘寧的到來,對孫權來說意義非凡,而且很快,孫權就獲得了超值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