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越親近的人,越難化解仇恨
2024-10-09 00:51:22
作者: 醉罷君山
與外敵壓迫相比,袁氏集團內部的危機更大。袁尚以三路大軍進擊河東郡,慘敗而還,袁譚卻在暗地裡冷笑:就憑你小子那點能耐,首領這個位置還能坐多久?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袁氏集團的內訌給了曹操更多的機會。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陽——自東漢光武帝開國始,黎陽便是北方的一座重要兵營。
袁譚與袁尚在城下與曹軍決戰,抵擋不住,敗下陣來,他們放棄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把剛剛成熟的麥子全部割走。
曹軍的絕大多數將領都認為應一鼓作氣,攻下鄴城。一向特立獨行的郭嘉則另有想法,他分析說:「袁紹生前沒有立繼承人,袁尚雖然接班,但袁譚心有不服,兩人勢力相當,各有一批黨羽。倘若我們攻得太急,兄弟二人就會聯合起來;若給他們有喘息之機,二人就會爭權奪利。依我看,不如先南下進攻荊州,等到他們兄弟相殘時,我們再出兵,定可一舉平定。」
郭嘉眼光獨到,一眼就能洞穿人性的弱點。曹操十分欣賞這樣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深諳此道,在他看來,充分利用敵人的弱點,同時隱藏自己的弱點,才是制勝之道。
曹操依郭嘉之計,留下部將賈信駐守黎陽大營,自己率大部隊返回許都。
郭嘉的判斷堪稱精準。曹軍前腳剛剛離開,袁氏內部就內訌了。
袁譚丟失黎陽後,認為戰敗的原因在於自己部隊的武器不夠精良。言下之意,是責備袁尚有意壓制他。袁譚見曹操大軍撤退,感到此時正是收復黎陽的大好時機,便對袁尚說:「曹軍作戰既久,人心思歸,趁他們還沒全部渡過黃河,趕緊出兵掩襲,定能將其擊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當信任不再時,所有的話在袁尚聽來都是別有企圖:你袁譚的目的,無非想藉機得到更多的軍隊與武器罷了,我偏偏不上當,不給。
兄弟倆的裂痕急劇擴大。此時投靠袁譚的郭圖、辛評出來煽風點火:「您之所以失去繼承權,是因為先公(指袁紹)把您過繼給了哥哥,而這就是審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圖與辛評兩人向來與審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正在氣頭上,聽郭、辛兩人這麼一說,更是怒不可遏。在他看來,自己身為長子,失去繼承權,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已是奇恥大辱,現在袁尚、審配還處處提防他、算計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權力超越親情。兄弟兩人終於拔刀相向。袁譚大舉發兵,進攻袁尚。袁尚不甘示弱,奮起還擊,雙方在鄴城城門外大戰一場。鄴城是袁尚的大本營,袁尚占有天時地利,而袁譚剛在黎陽吃了敗仗,士氣凋零,一戰下來,傷亡慘重,只得放棄攻城,退守南皮。
戰爭一起,和解的機會就永遠失去了。
這裡我們不得不感慨歷史的弔詭。假若當年袁紹與袁術兄弟和睦,曹操絕無一手遮天的機會;假若袁譚與袁尚能齊心協力,三國演義或許會變成四國演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寫下這句名詩之前,類似的故事已發生得太多太多了。
袁譚雖然戰敗,但他仍有翻盤的機會。
他經營青州多年,有雄厚的政治資本。青州別駕王修率領一支軍隊趕來救駕。得到這支生力軍後,袁譚又得意忘形了,揚言一定要把袁尚這毛頭小子打趴下。
王修愁容滿面:都什麼時候了,還熱衷於內鬥,難道敵人還不夠強嗎?他耐心地勸說道:「曹操是您的敵人,兄弟是您的臂膀。假若您要跟敵人決鬥,卻先砍斷自己臂膀,卻嚷嚷說我一定會贏,這可能嗎?再說了,若是連親兄弟也不信任,天下還有誰可以信任?有一些小人,為了撈取私利,離間你們兄弟關係,您可千萬別聽別信。最好殺掉離間進讒的小人,與兄弟和睦相處,這樣才能號令四方,橫行天下。」
這裡說的小人,就是指郭圖、辛評等人,他們並非真心為袁氏集團利益著想,只是打著自家小算盤,盤計著擠掉審配,撈取更大的權勢。
人很奇怪,越親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難化解。
袁譚一意孤行,把王修的話當耳邊風。
然而,形勢很快急轉直下了。
畢竟袁尚是袁氏集團唯一的首領,這種政治上的優勢是袁譚所不具備的。袁尚以大首領的名義,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袁譚以下犯上,實為大逆,號召其部將反正。袁譚部將劉詢率先起兵,宣布效忠袁尚。緊接著,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
一時間,袁譚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嘆道:「整個青州都背叛我了,難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嗎?」
據史書載,袁譚「長而惠」「能接待賓客,慕名敬士」,頗有乃父之風。但他起兵內訌,同室操戈,嚴重損害袁氏集團的利益,諸部反叛,實在情理之中。
在這場兄弟戰爭中,袁尚逐漸占據上風。他得理不饒人,進擊袁譚,兩人再度決戰,袁譚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嬰城固守。袁尚尾隨而至,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
狗急跳牆。為了逆轉敗局,袁譚居然地想了一個主意:向曹操求援!
有沒搞錯?!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號敵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袁譚實在想不到還有誰能幫自己解平原之圍。他力排眾議,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這時曹操在做什麼呢?
他正集結大軍,準備大舉入侵荊州,進攻劉表。
我們看《三國演義》會有一個印象,覺得劉表似乎是個才能平平之人。其實不然,他實為三國時代一大梟雄。劉表經營荊州已有十三年之久,他剛剛赴任時,單槍匹馬,什麼也沒有,卻能剿滅群盜,殺孫堅,逐袁術,一統荊州。在當時的中國,荊州是比較安定的一個州,這得力於劉表非凡的政治才能。在軍事上,他積極招降納叛,原關中軍閥楊定、張繡都曾投靠他。現在,劉表又迎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劉備。
劉備運途多舛。說實話,能從一個一文不名的破落子弟混成今天的樣子,劉備也不容易了。在所有軍閥中,他資本最少。他憑藉自己的才能、忍耐和堅持,才在江湖上有了一席之地。劉備曾寄居公孫瓚之下,寄居陶謙之下,好不容易混了個徐州牧,又讓呂布給搶了;投奔曹操,半途又跑去投靠袁紹,幾乎跟所有大軍閥都打過交道。他趁袁紹與曹操爭雄時,跑到汝南,割據一方。不料曹操親征汝南,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逃唄。
這一逃,逃到劉表的荊州。
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劉表得知劉備前來投奔,心中大喜,親自跑到郊外迎接這支疲憊不堪、衣衫襤褸的部隊。劉備是「落水狗」,但劉表沒把他當「落水狗」,而是當作抵抗曹操的英雄。劉表能雄霸一方,自然有些本事。他禮待劉備,將其推為上賓,還撥給劉備一部分兵力作為見面禮。
跑路英雄劉備總算又有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可是,一個英雄,難道僅僅追求遮風避雨嗎?不可能!有一回,劉備去拜見劉表,兩人一起喝酒暢談,酒喝多了,劉備起身如廁,回來後竟然滿面淚痕。
劉表愣住了:怎麼一個大男人沒事突然流淚呢?他忙問劉備怎麼回事。劉備拭拭淚水,嘆道:「我平素身不離鞍,腿上不長肉。現在沒怎麼騎馬,腿上的肉都長出來了。歲月如流水,眼看自己一天天老了,卻沒建立什麼功業,豈能不悲?」
劉備果然有英雄之志!劉表不由得感慨萬分,自己偌大的荊州,擁兵十萬,將校如雲,可是說到志向,無一人比得上劉備。這個貌很驚人(手長過膝,長著一對大招風耳)的劉備,註定是一代英雄。
亂世出英雄,劉備便是為亂世而生。
機會來了。
曹操與袁氏集團戰火重燃,劉表想渾水摸魚,便派劉備揮師北上,一路挺進,殺到葉縣。
想當初,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在曹操眼中,像劉備這樣一個屢仆屢起、屢敗屢戰的人,一定有別人不具備的堅忍與毅力。因此,曹操不敢輕敵,派大將夏侯惇、于禁前去禦敵。這兩人追隨曹操的時間很長,在兗州之亂中,夏侯惇厥功至偉;在征張繡之戰中,于禁治軍有方,聲名鵲起。
曹軍剛剛抵達前線,劉備就不戰而逃。不僅逃,他還把軍營給燒了。
總司令夏侯惇不禁冷笑:什麼天下英雄,我看就是狗熊罷了。於是下令全軍急追,務必生擒劉備。
裨將軍李典提醒說:「劉備還沒打敗仗,就莫名其妙地撤退,還燒了大營,我懷疑定有埋伏。前邊道路狹窄,草木深密,不可貿然追擊。」
夏侯惇不理他,因為李典位卑——裨將軍地位尚在偏將軍之下,級別不高。他想,什麼埋伏,無非你李典自己怕死罷了。也罷,你怕死,就把你留在後方。於是夏侯惇讓李典留守大本營,親自率主力追擊劉備。
不出李典所料,夏侯惇愣頭愣腦地闖入劉備的埋伏圈,差點被包了餃子,大敗而逃。劉備乘勝追擊,眼看夏侯惇在劫難逃,留守後方的李典率援軍趕到,總算救了夏侯惇一命。此役,劉備斬獲頗豐,心滿意足,遂引兵而去。
劉備果然是個強勁的對手,他與劉表聯手,對曹操來說,更是心腹之患。
曹操從鄴城撤軍後,積極備戰,打算討伐荊州。此時卻收到袁譚派辛毗送來的求援信,他陷入深思:究竟要繼續征伐荊州,還是救援袁譚呢?
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應該先討伐荊州劉表。原因很簡單:袁譚、袁尚兄弟內鬥,讓他們斗個兩敗俱傷,豈不更好?
關鍵時候,曹操的謀士們總能表現出高超的分析判斷力。荀攸分析道:「天下群雄爭霸之際,劉表只知坐守江、漢之地,可見他根本沒有經略四方的志向。袁氏則不同,袁氏據有四州之地,帶甲之兵數十萬。袁紹一向寬厚,甚得民心,他的兩個兒子若能精誠團結,割據一方不成問題。如今兄弟兩人交惡,勢不兩立。倘若袁尚吞併袁譚的部眾,結束分裂,實力將大大增強,到時要打敗他就難了。應該趁他們內亂時,一鼓作氣奪取冀州,消滅袁氏,天下方可平定。這個機會不可錯失。」
曹操對謀士們的意見向來重視,荀攸目光如炬,見解精闢,曹操大為折服。只是大軍已然出征,箭在弦上卻不發,曹操心有不甘。
幾天過去了,曹操並沒有改變行動計劃。他一邊同意荀攸的意見,一邊仍準備討伐荊州。曹操的如意算盤是:先討伐劉表,平定荊州,等到袁氏兄弟兩敗俱傷,再出手解決掉冀州集團。
辛毗望眼欲穿,發現曹操根本不想出兵解救袁譚。怎麼辦呢?必須當面說服曹操。他通過郭嘉穿針引線,終於得以見到曹操。
曹操對救援袁譚一事毫無熱情,他慢條斯理地說:「如今有兩個問題。其一,袁譚這個人可信嗎?會不會有詐呢?其二,我出兵相救,是不是有必勝的把握呢?」言下之意,要是沒有好處,我出兵幹什麼呢?
辛毗當然曉得曹操的真實意圖,便答道:「您不應該問是否有詐,而應該看局勢是否有利。袁譚會向您求救,那真是走投無路了;袁譚陷入困境,袁尚卻不能速戰速決,說明他也是強弩之末。袁氏內憂外患,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內部政治混亂,謀臣被殺,兄弟相鬥,連年戰爭不斷,加上旱災、蝗災,饑荒四起。所有人都知道袁氏帝國土崩瓦解,大概老天爺要讓袁尚滅亡吧。您若出兵,直攻鄴城,袁尚若不回師救援,鄴城就守不住;他若回師救援鄴城,袁譚就尾隨其後,與您前後夾擊,掃滅袁尚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老天爺要把消滅袁尚的機會給您,您卻不要,非要去討伐荊州。荊州豐足安定,又沒內亂,無機可乘。縱觀天下,你的敵人中,沒有比河北袁氏更強大的,只要河北平定,您的軍威足以震動天下。」
「說得好!」曹操發出一聲讚嘆,這是真心讚嘆。
於是曹操拔營北上,向鄴城挺進。
三國時代的戰爭是全方位的戰爭,決戰不僅在戰場,各路軍閥都在外交上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
曹操拔營北上的同時,荊州牧劉表的特使也抵達河北。
劉表與河北袁氏集團一直保持盟友的關係,河北內訌,對劉表來說顯然不是好事。他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袁譚,一封寫給袁尚。
這是兩封勸架書。
在致袁譚的信件中,劉表寫道:「正人君子即便有難,也絕不會逃往敵國,就算絕交,也不會說別人的壞話;何況是忘了先人之仇,拋棄兄弟之情呢?您做出這種萬世都要引以為戒的事情,讓我這個盟友也要感到羞恥。即便袁尚不尊重兄長,過於傲慢自負,您也應當委曲求全,以大局為重。等到風平浪靜時,再讓天下人來評論誰是誰非,這樣做不也是高風亮節嗎?」
在致袁尚的信件中,劉表寫道:「金木水火這四種物質,須以剛柔相互配合,才能為人所使用。袁譚性格急躁,不能明辨是非,您心胸寬廣,包容他綽綽有餘。您應當以大局為重,先除掉曹操,為先父雪恥,事成之後再來評論誰是誰非不好嗎?如果您執迷不悟,就算蠻夷也要嘲笑您,何況我們這些盟友呢?誰還會為您盡力作戰呢?」
兩封信,各打五十大板。
最不想看到袁氏內訌的人,莫過於劉表。袁氏內部穩定,曹操難有大作為。曹操勢力夾在袁氏與劉表之間,若是袁、劉齊心合力,曹操兩線作戰,處境會十分困難。因此河北安定,荊州也會安定;河北若失,荊州永無寧日。
但劉表的勸解信沒起到任何作用,袁譚、袁尚誰也不肯讓步。
妥協有時是高明的策略,都不妥協,雙方都得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