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重演:小霸王遇刺
2024-10-09 00:51:16
作者: 醉罷君山
吳郡是孫策的家鄉,但這裡暗流涌動。
公元195年時,孫策率軍進攻吳郡,吳郡太守許貢兵敗,投奔大山賊嚴白虎。孫策出於戰略考慮,決定暫時不進攻嚴白虎,而是南下攻略會稽。曾為袁術部將的陳瑀趁機聯合嚴白虎,自立為吳郡太守。陳瑀在太守寶座上還未坐穩,孫策又殺了回來,他只得棄官北逃。
陳瑀逃走了,吳郡仍然軍閥林立。各地變民武裝集團不計其數。僅吳郡殘留的大股武裝勢力便有數支,嚴白虎、鄒佗、錢銅、王晟等人都擁有數千乃至上萬的兵力,割據一方。孫策連續發動清剿,消滅鄒佗、錢銅、王晟等勢力,嚴白虎也遭到重創,逃到餘杭投奔許昭。許昭曾是吳郡的一名將領,為人慷慨有義氣,孫策對他十分欣賞,遂放了嚴白虎一條生路,並沒有趕盡殺絕。
許貢一直跟著嚴白虎混,孫策同樣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只是許貢好歹當過吳郡太守,自家地盤被搶走,他心有不甘,便偷偷給朝廷上了一道密奏,稱:「孫策乃是一代梟雄,就像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樣,朝廷應該採取恩寵手段拉攏,召他回京師。孫策如果接到朝廷詔令,就不得不考慮入京;倘若任由他坐大,勢必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這折密奏寫得十分不聰明。許貢目光短淺,才會寫這麼一份報告,試想,曹操豈能不知孫策心有異志呢?只是曹操正在與強大的袁紹對峙,哪有工夫來解決東南的孫策?許貢想借朝廷之力,奪回本屬於自己的地盤,可惜到頭來不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密奏不密,既沒有交到曹操手中,也沒交到皇帝手中,而是被孫策截獲。孫策雖不嗜殺,仍被許貢的陰謀激怒,召他前來對質。許貢還想狡辯,孫策拿出密奏,許貢無言以對,知道自己已然走向黃泉路。
許貢死了,被孫策下令絞死。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許貢生前豢養了許多門客與死士,他死後,這些門客流落各地,處心積慮地要為主子報仇。
機會終於來了。
就在孫策西進荊州,把黃祖打得落花流水之際,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的陳登在後方大搞破壞。陳登曾在曹操擊滅呂布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他足智多謀,能獨當一面。他趁孫策西進,收羅嚴白虎的餘黨,企圖在後方起事,以牽制孫策。孫策豈是泛泛之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黃祖後,揮師進攻陳登駐守的廣陵郡。
然而,孫策大軍進抵丹徒時,糧食耗盡,不得不就地休整,等待糧草到位。精力充沛的孫策哪是個閒得下來的人——既然軍隊不能開拔,索性到野外打打獵,活動活動筋骨。
狩獵是一種高風險的運動,難保不遭遇野獸出其不意的襲擊。不過,與野獸相比,人才是更危險的動物。
在中國歷史上,狩獵時常伴隨著陰謀。歷朝歷代都有君王被刺殺於狩獵場的故事。為什麼會選擇狩獵場為「屠龍場」呢?因為狩獵時往往是君王防備最薄弱的時候。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在狩獵時發生的刺殺事件:
夏代,一代雄君后羿在狩獵時為大臣寒浞所殺;
寒浞的兒子寒澆有萬夫不當之勇,在狩獵時被少康派出的女間諜女艾刺殺;
春秋時代齊國君主齊襄公在狩獵時被大臣所殺;
匈奴王頭曼在狩獵時被自己的兒子冒頓所殺;
……
孫策與往常一樣,跨上駿馬,帶上數十名騎兵,縱馬馳騁。「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他很快就忘乎所以地投入到獵殺的樂趣中,只見他左右開弓,馬蹄如飛,揚起濃濃的風塵。他過於專注,以致沒有意識到隨從騎兵已遠遠地落在自己身後。
這時,在一處樹叢中,幾雙充滿仇恨的眼睛正盯著他。
樹叢里有三個人,他們也在狩獵,但不是瞄準四處亂竄的動物,而是瞄準馬背上的人——名震天下的小霸王孫策!
這些人是許貢的門客、死士,他們專程等候在這裡,就是要為死去的主公許貢報仇。他們並不站在政治的高度判斷是非,而是效法先秦的武士,以「士為知己者死「的訓條為信念,為了復仇不惜捨棄生命。
按理說孫策不該中箭,他武功很高,當今之世沒幾個人能殺得了他。從十七歲始,他征戰沙場,所向無敵,祖郎曾砍了他的馬鞍,他仍活著;太史慈曾扯下他的頭盔,他仍毫髮未傷。槍林箭雨,他從來也不放在眼裡。
但這一次沒有槍林箭雨,只有三個人的三支箭。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一支利箭疾飛過來,不偏不倚,正中孫策的臉頰。只聽得「啊」的一聲慘叫,孫策已翻身落馬,臉上血流如注。三名刺客手持利刃沖了出來,此時孫策的隨行騎兵已策馬趕到,一陣亂箭,把三人射成刺蝟一般,三人立刻倒斃於地。眾人見主帥傷勢很重,不敢怠慢,趕忙把孫策扶上馬背,送回大營。
孫策的傷很重,但並非無藥可救。大夫小心翼翼地拔出箭鏃,為孫策清洗傷口。他囑咐說,只需好好調養,不要生氣發怒,靜臥三四個月,便可痊癒。
換作別人,定有康復的機會,可孫策卻沒能活下來。
孫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沒錯,他各方面都十分完美。他才二十多歲,卻已成就了別人無法企及的偉大事業,他略定江南,大有與中原曹操分庭抗禮之勢,以這種年齡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在歷史上恐怕也只有霍去病能與他相提並論。他是天生的王者,有非凡的統御力,膽力絕倫,慷慨大度,連敵人也不能不稱讚其胸襟。不僅如此,他還娶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一切都那麼完美,似乎上蒼對他眷顧有加。然而,完美主義者往往都是悲劇性的人物。因為人生註定是不完美的。
病榻上的孫策用顫抖的手拿起一面銅鏡,銅鏡里出現了一張猙獰可怖的臉。他大叫一聲,把銅鏡扔在地上,眾人皆驚。
孫策喃喃自語道:「我現在這個樣子,還怎麼建功立業?」
他曾是人們心目中風流倜儻、瀟灑俊朗的孫郎,可是人生的許多事是不可逆的,俊美的臉龐毀了,就永遠變得醜陋無比。在孫策看來,如果他一輩子都要以這副醜陋的面孔來見世人,就算征服了天下,又有什麼意義呢?他不由得怒火攻心,坐起身來,把桌子掀翻,把東西砸碎,狂呼亂吼,無法控制自己。
這一怒讓他傷勢復發,這下神仙也難救了。
孫策的時間不多了,誰能繼承他的事業呢?他有好幾個兄弟,年齡都比較小,最年長的弟弟孫權也只有十九歲。從性格上說,三弟孫翊與他最像,《三國志》中稱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但是孫策還是把權力交給了孫權,一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傳統,二是因為孫權也不是一個平庸之輩。
彌留之際,孫策喚來弟弟孫權,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若論統率江東兵馬,與敵人決戰沙場,爭雄天下,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忠職守,保衛江東,則我不如你。」自從父親孫堅死後,孫策以長兄的身份肩負起半個父親的責任,對各個弟弟的優劣了解得一清二楚。孫權的魄力略顯不足,非創業奠基型人才。但是,創業固然艱難,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亂世,英雄爭霸,若能守住江東,也算不辜負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孫策知道弟弟尚年幼,政治經驗不足,離不開老臣們的支持。他喚來長史張昭等人,吃力地說:「如今中原正亂,以吳越的兵力,據守三江險要,可以坐觀成敗。希望諸公能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這天夜裡,孫策溘然長逝。
命運真是神秘莫測,既製造出英雄,又毀滅英雄。孫策的結局竟然與他的父親如此相似,兩人都在事業的巔峰時中箭而亡。
倘若孫策不死,他將是曹操最頭疼的敵人。
宋代著名兵法家何去非曾這樣評論:「孫策壯武,術略過於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於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斗,不數歲而席捲江東,此其過備遠矣。」何去非認為孫策比劉備更厲害,若不是死於非命,「當為魏之大患」。這個說法是十分中肯的。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假設。
孫策死了,重擔全壓在十九歲的孫權身上。
這擔子太沉了,孫權或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仍未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張昭見狀,厲聲喝道:「現在是哭的時候嗎?」
這一當頭棒喝,把孫權給喊醒了。對他來說,當務之急是安撫軍隊,凝聚士氣,讓所有人看到希望。孫權振作精神,脫下孝服,換上軍裝,上馬巡視諸軍。軍隊的不安情緒這才稍稍緩和。
在此政權更迭之際,張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上表朝廷,通告孫權繼承江東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各城池發布通告,命令各地將校官吏嚴守崗位,不得鬆懈。
這裡我們必須提一個人,他就是孫策的鐵桿哥們周瑜。為什麼孫策在臨死前沒有把孫權託付給周瑜,而是張昭呢?因為周瑜當時並不在孫策身邊,而是在外帶兵打仗。得悉孫策去世的噩耗,周瑜馬不停蹄,率軍隊回吳郡為孫策奔喪。奔喪還帶著大軍前來,顯然周瑜是擔心有人在這個時候造反。
周瑜的到來終於讓孫權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被提拔為中護軍,與張昭共同主持軍政。
此時的江東集團雖然據有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江、廬陵諸郡,但只是控制了主要城鎮,勢力尚未深入鄉村,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仍未歸順。除此之外,一些為躲避戰亂而流亡到江南的士人大夫,仍把中原政權視為唯一合法政權,對孫氏集團並不誠心擁護。江東集團內部有這麼多不穩定的因素,缺乏軍政經驗的孫權能否守住父兄開創的基業呢?對此,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這個時候,周瑜與張昭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兩人一致認為,雖然孫權很年輕,但孫策「幹革命」時不也才十七歲嗎?更何況,孫權聰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個可以成就偉業的人。正因為看到孫權的潛質,周瑜與張昭甘願將自己的命運與孫權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把孫策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
對新崛起的江東集團來說,擺在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與朝廷的關係。
表面上看,孫氏集團歸順朝廷,曹操還封孫策為「討逆將軍」。但雙方都心知肚明,這不過只是權宜之計。曹操要爭中原,孫策要爭江南,一時間尚未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只是孫策略定江南後,矛盾就出來了。
原揚州刺史劉繇去世後,朝廷又派嚴象出任揚州刺史。孫策早把揚州視為自家地盤,哪容別人染指?於是指使廬江太守李術發兵攻打嚴象,嚴象名為刺史,既無地盤,又無兵力,如何是對手呢?一戰下來,嚴象就身首異處。
這下曹操明白了,孫策不是個吃素的人,他對朝廷是陽奉陰違。
只是曹操還在官渡與袁紹糾纏,實在騰不出手來對付孫策,只能先派個精明強幹的人去維持局面。劉馥臨危受命,挑起揚州刺史的重擔。
劉馥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原本是沛國人,早年因天下動盪,南下避居揚州。後來袁術占據淮南,擁兵自重,劉馥出於對朝廷的忠心,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袁術部將戚寄、秦翊率部投奔曹操,大大削弱了袁術的實力,他也因此得到曹操的賞識。也算他運氣不錯,走馬上任時正好遇到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剛上台,江東軍民對這個年僅十九歲的新首領心裡沒底,人心惶惶。劉馥有膽有謀,單槍匹馬赴合肥,僅靠一顆朝廷官印,開府立治。
要在揚州站穩腳跟,首先必須要有一支軍隊,否則一切免談。可軍隊在哪呢?劉馥沒有被難倒。當時江淮一帶有許多獨立的武裝,其中實力較強的兩股勢力,首領是梅乾、雷緒,擁眾數萬人。劉馥採取招撫手段,恩威並施,把這兩支烏合之眾收為己用。他在治理上頗有一套本領,他推廣曹操的屯田政策,興修水利,建學校、修城牆、築堡壘,收集滾木、大石,加強城防。在劉馥的努力下,合肥在短時間內,從一座守備空虛的城池,變成窺視江東的橋頭堡。
孫權上台後不久,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扭轉了中原戰局,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江東集團了,曹操秣馬厲兵,欲南下征服孫權。
侍御史張紘站出來諫道:「不伐有喪之師,這是傳統。現在乘人之危,算不得有道義。倘若打不贏,徒令仇怨加深。依我之見,不如罷兵修好。」
張紘本是孫策集團的重要人物,怎麼跑到朝廷當官了呢?原來兩年前曹操為了對付袁術,拉攏孫策,非但授他「討逆將軍」的頭銜,還把侄女嫁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張紘作為孫策的代表,前往朝廷,曹操把他留下來,並授予侍御史之職。
聽了張紘的一番話,曹操冷靜了下來。他想了想,覺得孫權還有利用價值,可以用來牽制荊州劉表的勢力。況且此時官渡大戰剛剛塵埃落定,曹操雖然贏得了勝利,但勝得十分艱難,若大舉南征,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念及此,曹操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以朝廷的名義授予孫權「討虜將軍」之銜,正式拜其為「會稽太守」。
為了爭取孫權歸順朝廷,曹操慷慨地把張紘放了回去,還授予張紘「吳郡東部都尉」的頭銜。張紘本是江東集團元老級的人物,返回後自然受到重用。當年孫策起兵時,把母親與弟弟們都託付給張紘照顧,故而孫母吳夫人對他十分信任,讓他與張昭共同主持政事,輔佐孫權。
很多人心有疑慮:張紘回來的目的何在?他在朝廷待了那麼久,究竟有沒有變心,有沒有被收買呢?大家紛紛勸說孫權不要重用張紘。孫權不為所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對張紘的人品毫不懷疑——孫策說孫權能任賢用能,果然不假。
一向精明過人的曹操為何放張紘回去呢?他可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他向孫權要了一個人:原豫章刺史華歆。也可以說,這是一次交換,曹操要用張紘換華歆。華歆德高望重,曹操征他入朝,擔任議郎,參司空軍事,正好可以裝點朝廷的門面。
張紘歸來後,又有一個重要人物投奔江東集團,這個人便是魯肅。前面說過,魯肅曾與周瑜一起離開袁術,投奔孫策,把家眷遷往曲阿。但是魯肅的祖母年紀老邁,仍留在老家,不久後因病逝世。魯肅是祖母一手帶大的,和祖母感情深厚,他風塵僕僕地趕回老家,安葬祖母,以盡孝道。就在魯肅守喪期間,孫策死了。
「人在政舉,人亡政息」,沒有孫策的江東集團,是否會走向沒落呢?這個問題誰也說不清。正巧此時,魯肅收到好友劉子揚寫來的一封信。
劉子揚已經投奔到盤踞巢湖的軍閥鄭寶麾下。鄭寶擁眾萬餘人,算是地方實力派。魯肅打算應好友之邀,前往鄭寶處瞧個究竟,只是他的家眷尚在曲阿,臨行前,魯肅先去曲阿接老母妻兒。
不想魯肅到了曲阿,發現老母親居然不在。去哪了呢?原來是被周瑜接到吳郡了。周瑜早知魯肅不是一般人,生怕他投奔別處,早就預留了一手。魯肅匆匆趕往吳郡,見到中護軍周瑜。兩人是知己,魯肅並不隱瞞,把劉子揚的信取出來,讓周瑜過目。
周瑜覽信後說:「以前馬援曾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不只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要選擇君主。如今主上(孫權)敬重士人,任人唯賢,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就會被錄用。我聽聞先哲有過神秘的預言,說取代劉氏皇族者,必是起於東南。觀當今時局形勢,推演歷數,東南勢必會建立帝王之基業,這與預言所說是相符的。可以這樣說,現在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業的時代,我留在這裡,也是這個原因,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放在心上。」
這裡周瑜明確指出,孫吳集團絕不僅僅只是小打小鬧,而是志在建立帝國,取代漢室。其實在孫吳集團內部,恐怕沒幾個人預見到建立帝業的一天,周瑜的魄力即在於此,沒有這種理想與雄心,哪來的奮鬥精神呢?
這些話,大大打動了魯肅。要幹事業,就幹大事業!鄭寶就是個土軍閥,能成什麼事呢?
如若不是周瑜巧妙地挽留魯肅,東吳就要少一位曠世名臣了。
次日一大早,周瑜去見孫權,開門見山道:「魯肅有輔佐之才,應當委以重任,同時,還應該多多招攬像他這樣的人才,才可成就大業。」
孫權並不了解魯肅,不過他相信周瑜的眼光與判斷力。孫權召見魯肅,問道:「如今漢室傾危,我想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偉業,您有何見教呢?」
一個十九歲的少年,便有齊桓、晉文的追求,果然是英雄人物,魯肅亦不禁暗暗嘆服,便答道:「當初漢高帝劉邦想尊奉義帝,義帝卻被項羽殺害。如今曹操的所作所為,與當年項羽毫無二致,國家操縱在這種人手中,將軍又怎麼能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尊王事業呢?以我的看法,漢室已經不可復興,而曹操實力強大,一時也無法剷除。最好的辦法便是坐守江東,以待天下局勢的變化。如今北方戰亂未定,應趁此時機剿滅黃祖,進而討伐劉表,控制長江水域,這乃是帝王的事業。」
魯肅與周瑜一樣,是衝著帝王事業來的。
別看孫權是個小毛孩,跟著哥哥孫策混了幾年,還是有城府的。魯肅的話固然令人欣喜,可稱王這件事,卻一點也急不得。袁術不是迫不及待地稱帝了嗎?結果如何呢?天下人共擊之,袁術一下子就垮了。如今自己憑藉哥哥打下的基礎,占據東南一隅,實力還不夠強大,怕是還沒有資格談帝王事業。
想到這裡,孫權對魯肅說:「現在我只想盡心盡力經營江東,至於您所說的帝王之業,我還沒想呢。」
魯肅年輕氣盛,孫權比他更年輕,卻更沉穩謹慎。
孫權的謹慎是對的。自孫策經營江東,士人歸附,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深持傳統觀念,只認定一個朝廷。曹操把朝廷捏在手心,以他的雄才,尚且不敢取代漢室,何況是孫權呢?
果不其然,魯肅的言論傳到張昭耳中,這位江東集團的大佬十分不滿。張昭與周瑜共掌軍政,難免磕磕碰碰,如今周瑜推薦魯肅,孫權對魯肅又如此厚待,令張昭心中不爽。張昭便出言攻擊魯肅年少輕狂,同時也在含沙射影地攻擊周瑜。不過他沒想到,魯肅的話實際上大合孫權的胃口,孫權不僅未疏遠魯肅,反倒對他更加器重,不時賞賜給他各種財物。
孫權的最大劣勢,是沒有哥哥孫策的赫赫武功。這年頭,沒有卓越的軍事天賦,能當領袖嗎?於是以前追隨孫策的一幫將領開始打起自己的算盤。
首先是廬陵太守孫輔。他是孫權的堂兄,孫賁的弟弟。孫權上台後,孫輔瞧不起他,認為他沒本事,不足以擔當重任,肯定會被曹操消滅。因此,孫輔決定給自己找條退路。他暗地裡寫信給曹操,打算投誠。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封信並沒有被交到曹操手中,而是落到孫權手裡。
孫權看到信後沒有吭聲。過了幾天,他召見孫輔,孫輔尚不知事情已泄露,氣定神閒地前往。孫權沉下臉道:「你我二人是兄弟,有什麼事不能商量,為什麼偏要把外人扯進來?」
這一句話,如同一把飛刀刺進了孫輔的心窩,他強作鎮定道:「哪有這回事?」孫權掏出一封信遞給張昭,張昭交到孫輔手中。孫輔用顫抖的手打開——這不正是自己的親筆信嗎?他一時間大汗淋漓,無言以對。
孫輔大大低估了孫權的能力,他哪裡知道這個年輕人也有霹靂手段。很快,孫輔的親信們全部被逮捕處死,其部眾被分散到各處,一場陰謀就此泡湯。至於孫輔,畢竟是自己的堂兄,孫權不忍殺害,將他流放到東部,軟禁起來。
除了孫輔之外,廬江太守李術也很不安分,他居功自傲,擁兵自重,大量收留江東集團的叛徒。
威不立則令不行。孫權決定親征,他要殺雞嚇猴。出兵前,孫權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既然是討伐李術,寫信給曹操幹嗎呢?原來,孫權判斷,一旦開戰,李術必定會向曹操求救,甚至可能投降。他要搶先一步,防止曹操救援李術。
有理由嗎?有,而且理由充分。在此之前,李術曾襲殺曹操派來的揚州刺史嚴象,這就是最好的理由。孫權在信中寫道:「您以前任用的揚州刺史嚴象,被李術殺了。李術肆無忌憚地殺害朝廷命官,罪該萬死。我打算出兵討伐李術,到時他定會花言巧語求您出兵相救。您身為朝廷宰輔,為海內推重,希望您通知各地官員,不要聽信李術的鬼話。」
信發出去後,孫權親征李術所盤踞的皖城。在孫權的猛攻下,李術支撐不住,果然向曹操求援。曹操已收到孫權的信,對李術的求援置之不理。沒有外援,李術難逃一死。皖城終於淪陷,李術落得個梟首示眾的下場,他麾下的兩萬名將士,也被孫權遷往別處。
此役足見孫權的果斷與深謀遠慮,在他的鐵腕下,叛亂很快被平定,江東集團得以度過危機。
一批舊將官被清洗出局的同時,一批新將官得到提拔重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人便是呂蒙。
呂蒙是汝南郡人,年少時由於中原戰亂,隨家人南渡,投奔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麾下的一員將領,曾領兵參加征討山越的戰爭。當時呂蒙只有十五六歲,家裡窮得叮噹響,便萌生出上戰場殺敵立功的念頭。他多次請求姐夫鄧當帶他上前線,鄧當認為他年齡太小,不肯答應。呂蒙索性自己偷偷混入兵營,隨大軍一同出征。上了戰場後,鄧當才發現呂矇混在行伍中,心裡大驚,大罵他一通,要他趕緊離開。呂蒙辛辛苦苦才混進來,怎麼能當逃兵呢?他意志堅定,不聽勸阻,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戰鬥。
戰後,鄧當把這件事告訴呂蒙的母親。呂蒙不辭而別,私自跑去當兵,呂蒙的母親自然大為生氣,打算把這個不聽話的兒子痛打一頓。呂蒙望著母親含淚的雙眼,懇切地說:「這種貧賤的生活怎麼過得下去呢?若能僥倖立功,便可富貴。古人不是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嗎?」
母親聽呂蒙這麼一說,內心更加悲傷,想想自己家貧如洗,無法給兒子帶來富足的生活,如今兒子也大了,既然有志向,只能隨他去了。就這樣,呂蒙正式參軍,在姐夫手下當了一名小兵。
呂蒙正幻想著過上好日子,不料卻闖下了大禍。
原來鄧當有一個部下,見呂蒙年少,便輕蔑地說:「你小子能幹什麼呀?你去打仗,不就是送肉給大老虎吃嗎?」剛開始呂蒙不跟他計較,豈料這個傢伙得寸進尺,時常拿他當嘲笑對象。呂蒙家貧,自尊心特別強,最恨別人瞧不起他。三番五次受辱後,他終於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操起一把刀,把這個討厭的傢伙結果了。
一時衝動鬧出人命,呂蒙也不知如何是好,他不敢找姐夫,於是逃到一個同鄉家中躲了起來。幾天後,他冷靜了下來,心想:好漢做事好漢當,我不能這樣當縮頭烏龜,乾脆自首得了。當時軍隊中有一名校尉,名為袁雄,頗為賞識呂蒙,呂蒙便通過他自首。
也算呂蒙運氣不錯,袁雄不僅為他四處奔走,還親自向孫策求情。孫策聽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對呂蒙的所作所為暗暗稱奇,他覺得這個有血性、有勇氣、有擔當的年輕人,與自己的性格十分相似,因此,孫策不僅赦免其過,還把他留在身邊做事。
這就叫因禍得福。
呂蒙作戰勇猛,富有謀略,不僅得到孫策的欣賞,連張昭也對他另眼相看。幾年後,鄧當病逝於軍中,張昭推薦呂蒙接替其姐夫的職位,出任別部司馬。
孫權上台後,開始清洗孫輔、李術等心懷二志的將領,對江東集團內部的各武裝力量合併重組,精兵簡政。呂蒙敏感地意識到自己「別部司馬」的職位不一定能保得住,如果不能表現得更出色,恐怕會被合併到其他部隊,到時要出人頭地就十分困難了。
怎麼辦呢?
他想到一個大膽的辦法。
呂蒙找人借了不少錢,購置軍裝綁腿,抓緊訓練士兵。不久後,孫權檢閱各軍,呂蒙的部隊衣著光鮮整齊,士兵操練嚴謹,動作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孫權認為呂蒙治軍有方,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不僅沒有裁撤他的部隊,反倒給他增加了兵員名額與武器裝備。
若干年後,呂蒙成為東吳最出色的一員戰將,為帝國立下偉大的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