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殺害曹老爹的幕後黑手?
2024-10-09 00:49:09
作者: 醉罷君山
前帝國太尉曹嵩意外被劫殺,這是一起相當嚴重的惡性事件。那麼,是誰殺了曹嵩並搶走錢財呢?
有兩種不同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殺害曹嵩的主謀就是陶謙。《三國志·武帝紀》《後漢書·應劭傳》都明確點出曹嵩乃是死於陶謙之手。《世語》同樣認為是陶謙殺害曹嵩,但情節略有不同,更加繪聲繪色。
依《世語》的說法,曹嵩的被害地點是在琅琊家中。當時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前去迎接。陶謙得知消息後,搶先一步,派數千人先至。曹嵩以為是應劭前來,沒有任何防備。陶謙兵到達後,馬上大開殺戒,曹操的弟弟曹德在大門口被殺,曹嵩大驚失色,想從後牆逃跑。他的小妾是個肥妞,鑽不出去,曹嵩只得躲到茅廁里,被陶謙兵逮住後殺死。
這則繪聲繪色的故事,基本上只能當小說來看待,因為多種史料表明曹嵩的遇害地點乃是在兗州與徐州交界處,而不是在琅琊家中。
第二種說法,殺死曹嵩是陶謙的部下所為,陶謙根本不知情。
《後漢書·陶謙傳》是這樣寫的:「曹操父嵩避難琅琊,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另一史料《吳書》中寫得更詳細:「太祖迎嵩,淄重百餘輛。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
《吳書》的記載,交代得十分清楚,有兇手的姓名,有作案的地點,還有兇手的去向。這兩則史料都認為襲殺曹嵩一事,完全是陶謙部眾所為,並非陶謙所下的命令。
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更貼近真相呢?
我認為是第二種說法,即殺人越貨,完全是陶謙部下所為,與陶謙並沒有直接關係。後世史學家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採納《後漢書·陶謙傳》與《吳書》的說法,對陶謙是否牽涉此事則不加評論。
倘若非要說陶謙下令殺害曹嵩,那麼動機何在呢?
支持陶謙是兇手的《後漢書·應劭傳》中有這麼個說法:「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就是說曹操曾多次進攻陶謙的地盤,陶謙不高興,拿他老爹來報復。但我們從史料中,並沒發現陶謙與曹操之間有多深的恩怨,而且據《三國志·武帝紀》所述,陶謙曾經出兵攻打曹操,占領泰州郡的華、費兩地,就是後來曹嵩被殺的地方。但這是陶謙先動的手,怎麼反倒怨恨起曹操了呢?因此從怨恨這點來說陶謙指使部下殺害曹嵩,顯然很牽強。
其實,我們只要略深入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陶謙幾乎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殺曹嵩。
首先,陶謙不是一個小人。他有理想有抱負,這從他治理徐州、策劃奉迎皇帝等事上可以看出來。史書上說他「外慕聲名」,對自己的聲譽十分重視。雖然不一定能稱為正人君子,但絕對不是品行惡劣的小人。他與曹操即便有恩怨,也不是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怎麼會做出劫殺其父的事情呢?要知道中國古代都講究一個「孝」字,曹操迎回父親是孝行,陶謙要真在這個時候殺了曹嵩,豈非千夫所指,一世清名也會毀於一旦。這樣做,豈止是不明智之舉,簡直是腦殘。以陶謙的身份及智慧,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事?
其次,如果陶謙要對付曹操,殺了曹嵩有什麼用呢?還不如把曹嵩扣押為人質,起碼曹操在攻打時,不能不投鼠忌器。
其三,曹嵩避難到琅琊已多年,琅琊是徐州地界,屬於陶謙的管轄範圍。這麼多年,陶謙連他一根汗毛也沒動過。早不殺,晚不殺,偏偏等到曹操要接回老爹時才殺,這怎麼說得過去呢?
其四,倘若要殺曹嵩,也應該在徐州地界殺,怎麼會離開徐州地界、進入兗州後才殺呢?要是曹操在兗州邊界處迎接曹嵩,豈不是連殺的機會都沒有了?不在容易下手的地方殺,偏偏跑到不容易下手的地方殺,豈不是荒唐?
綜上所述,我認為劫殺曹嵩,並非陶謙指使。
但是陶謙有沒有責任呢?
肯定是有。畢竟劫殺曹嵩的那些兵士,都是他的下屬,至少可以說他用人不察,在軍隊管理上比較混亂。如果只是一兩人去殺人越貨,還可以理解成個人所為,但去的不是幾個人,而是幾百人,一支小規模軍隊。這種情況,作為徐州最高軍政長官的陶謙難辭其咎。
為什麼軍隊會出現這種混亂局面呢?其實早在曹嵩被劫殺之前,就已有徵兆。
陶謙主政徐州的前幾年,趕走了黃巾軍,徐州成為亂世中的桃源,「百姓殷盛,谷實甚豐」。董卓之亂後,關東各州基本脫離中央控制,州牧、刺史加速軍閥化。當朝廷法令無法約束封疆大吏時,州牧、刺史實際上都成了土皇帝。權力不受約束,腐敗的產生難以避免,於是乎在陶謙主政的後幾年,「信用讒邪,疏遠忠直,刑政不治,由是徐州漸亂」。
「徐州漸亂」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陶謙治下的下邳爆發農民起義。起義軍領袖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皇帝。儘管這次起義很快被陶謙鎮壓,但已暴露出徐州的軍政確有混亂之處。徐州兵卒劫殺曹嵩,又是軍政混亂的一個寫照。
那麼襲殺曹嵩一事,純粹是一樁偶然事件嗎?
或者,這些殺人越貨的兇手,有沒有可能還受到另一隻幕後黑手的操縱?
我認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而這隻幕後黑手,很可能是袁術。
我們再回到《吳書》對曹嵩被殺一事的記錄上。
曹操要迎回老爹曹嵩,陶謙派都尉張闓率二百名騎兵護送曹嵩前往兗州,到了兗州泰山郡,張闓突然發難,殺死曹嵩、曹德後,奪走錢財,奔往淮南。
倘若這個記載屬實,有一點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張闓等人劫殺曹嵩後,逃往淮南。這點沒有引起歷史學者的足夠重視。
淮南是誰的地盤呢?袁術!
我們來分析一下,張闓等人劫殺曹嵩是有計劃的襲擊呢,還是見錢眼開所做出的臨時決定?應該說,這是有計劃的襲擊。一則,曹嵩的金銀財寶裝了一百輛車,這確實是令人心動。但曹嵩有錢又不是一兩天的事,他在琅琊待了好幾年,見錢眼開的人多了去了,怎麼就沒有官兵去殺人劫財後逃跑呢?二則,倘若事先毫無計劃,這一百多輛滿裝財物的車輛要如何運走,又運往何方?顯然,在襲擊之前,張闓等人已經想好退路了,那就是逃往淮南。
難道這件事真的是袁術事先策劃的嗎?
這樣做對他又有什麼好處?
我們先來說說袁術怎麼從南陽跑到淮南的。
自孫堅死後,袁術在南陽的日子更不好過,屢屢受到劉表的攻擊,狼狽不堪。
與其他軍閥相比,袁術的處境比較尷尬。首先,他的地位、軍銜是比較高的,是朝廷封的後將軍,可是地盤卻不大,只是荊州的南陽郡,在群雄中一點優勢也沒有;其次,作為荊州刺史的劉表,不想讓袁術獨占南陽,雙方一定會反覆爭奪這塊土地。由於朝廷詔令難以下達到地方,東部各州基本上各自為政,若想要把勢力滲透到其他州,最佳時機,莫過於在州刺史去世的時候。
時機出現了。
揚州刺史陳溫去世,揚州馬上成為軍閥們搶奪的地盤。袁紹一馬當先,派堂兄袁遺前去擔任揚州刺史。袁術豈肯落後,他出兵攻打袁遺。此時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還在進行,無力救援,袁遺被打得大敗,逃跑時為亂兵所殺。袁術並沒有自任揚州刺史,因為他捨不得南陽這塊風水寶地——當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從這裡發跡,最終奪取天下。揚州刺史一職,袁術交給了一個他信任的人:陳瑀。
不過,事實證明,陳瑀是靠不住的。
面對劉表的不斷施壓,袁術終於頂不住了。他被迫放棄南陽,北上進入兗州封丘。兗州是曹操的地盤,豈能容得下袁術?在曹操的窮追猛打下,袁術落荒而逃。對他來說,可去的地方只有一個:揚州。
東漢時的揚州,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大省,不是指今天的揚州市,該州的州政府所在地設在壽春。揚州新刺史陳瑀乃是袁術任命的,如今袁術走投無路,從兗州撤向揚州,陳瑀理應夾道歡迎老上司的到來。可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亂世,在亂世里,有情有義的人鳳毛麟角,貪圖利益的才是大多數。
在陳瑀看來,袁術現在不過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荊州南陽被劉表打,在兗州被曹操追在屁股後面打,一個落魄將軍罷了,何必理會?於是陳瑀心一橫,拒絕讓袁術進入揚州境內。
這可把袁術給氣得快吐血了:沒有我袁術,就你陳瑀那兩下子,能當上揚州刺史嗎?若不奪下揚州,袁術只能四處漂泊。固然,袁術遭到劉表、曹操的痛擊後實力大損,可對付陳瑀還是遊刃有餘。陳瑀在揚州既無根基,又無名望,更乏才識,有幾個人想為他賣命呢?很快,袁術揮師壽春,一路勢如破竹。
這下子陳瑀牛不起來了,他很識相地、灰溜溜地逃出壽春,逃到下邳。袁術總算揚眉吐氣打贏了一仗,他趾高氣揚地進入壽春,據有淮南之地。
掌控朝廷的李傕心知自己無論在名望還是實力上,都難以服眾,有意尋找可靠的盟友。在關東諸雄中,袁術剛剛得到揚州,勢力尚未穩固,此時李傕若伸出友誼之手,料想袁術是不會拒絕的。於是李傕以皇帝的名義,授袁術左將軍,並封陽翟侯。雖然這些都只是虛職,但至少提高了袁術的聲名。
袁術野心勃勃,不滿足於「左將軍」這個頭銜,他想擁有更多的地盤。袁術給自己掛了一個新頭銜:「徐州伯」。在先秦時代,「伯」就是「霸」的意思,比如「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霸主也稱為「侯伯」,就是諸侯之長的意思。袁術自立為徐州伯,意思就是徐州霸主。可是徐州根本就不是他的地盤,而是陶謙的地盤,袁術企圖吞併徐州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我們繼續回到曹嵩被殺的話題。
總結一下袁術與曹操、陶謙以及殺人兇手張闓之間的關係,可以理出三條線索:
袁術—曹操:袁術入兗州後,被曹操連敗三場,狼狽而逃。
袁術—陶謙:袁術自稱「徐州伯」,大有吞併徐州之意。
袁術—殺人兇手張闓:張闓殺人越貨後,逃往袁術控制下的淮南。
從這個角度看,袁術與曹嵩之死難脫干係。
再從時間點看,袁術在公元193年春占據淮南,自封徐州伯,曹嵩被殺是在該年的夏秋之交。根據《資治通鑑》的時間表,徐州出現混亂局面,也是在該年上半年。袁術一來,徐州亂了,曹嵩被殺了,難道這一切沒有聯繫嗎?
我們且做一個大膽的假設:袁術占據淮南後,一心想吞併徐州,故而派人到徐州搞破壞,收買陶謙手下的將領。當他得悉曹操欲將老爹從徐州琅琊接回兗州時,便想出一個一箭雙鵰之計,暗令被他收買的張闓越境殺死曹嵩,搶走金銀,嫁禍陶謙,點燃曹操與陶謙戰爭的導火線。
當然,這只是猜測,缺乏充分證據的支撐。至於有沒有一點點道理,還是請讀者自己判斷。
當曹操得知父親與弟弟被殺的消息後,他震驚了,本以為父子可以相聚,兄弟可以重逢,豈料飛來橫禍,陰陽兩隔,豈不哀哉!繼而,他感到憤怒:父仇不共戴天,此仇不報,我曹操不是天地男兒。
陶謙一躍而為曹操的頭號仇敵與一號標靶——既然父親死在徐州兵之手,徐州牧陶謙就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至於這件事是陶謙指使,還是幾個小兵的自作主張,曹操根本不關心。試問,難道陶謙交出幾個殺人越貨的小兵,曹操就會善罷甘休,平息內心憤怒的火焰嗎?絕對不可能。僅僅拿幾個微不足道的徐州兵卒來抵償朝廷「三公」的命,門都沒有。唯有蕩平徐州,殺死陶謙,方能泄曹操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