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這塊招牌,不止曹操一個人看中
2024-10-09 00:49:05
作者: 醉罷君山
在袁紹與公孫瓚爭得不可開交時,曹操不失時宜地擴充著自己的實力。
占據兗州是曹操事業的新起點,他終於有了穩固的地盤,也有了與群雄叫板的實力。但黃巾軍仍是一大威脅,來自青州的黃巾軍幾乎成了一個流動的部落,除了三十萬戰士外,還有上百萬的隨軍家屬。黃巾軍的破壞力是顯而易見的,每到一個地方,勢必要吃光當地的糧食,而後再尋找下一個覓食的目標。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對於這支百萬流動大軍,史書幾乎沒有提及其首領的名字,我以為,這群人實際上僅僅是一群漫無目的的流浪者,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四處漂泊的唯一理由,只是為了混碗飯吃,雖然他們被冠以黃巾軍之名,但他們與張角教主的「太平道」很有可能並沒有什麼關係,頂多是模仿教徒頭裹黃巾,以便在戰場上辨認敵我。
一百多萬人口,即使放到今天也絕非小數目,何況是人口遠遜於現在的東漢。儘管從人數上看頗為嚇人,但連一個強有力的領袖也沒有,可想而知他們絕不可能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正因為如此,黃巾軍的戰鬥力與戰士數量根本不成正比。三十萬黃巾軍圍攻公孫瓚的兩萬人馬,竟然死亡與被俘的人數超過十二萬,這就是強有力的證據。
這一點,曹操也看明白了。
他決意要蕩平這支東流西竄的流民,否則兗州永無寧日。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曹操一路追擊,一直追到濟北。對於這場追擊戰,史書只寫下寥寥數字,沒有過程,只有結果。結果是黃巾軍全體向曹操投降,包括三十萬戰士與一百萬家屬。看上去這是偉大的勝利,為何史書卻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呢?
最接近真相的解釋只有一個:這一百多萬人根本沒有抵抗,因為他們飢腸轆轆,步履蹣跚,或許連舉起武器的力氣也沒有。他們沒有高遠的理想,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是想吃飯,只是想在亂世苟且生存,只是想維持作為人的最基本需求。我想,他們不是敗在曹操的刀槍之下,而是被他的宣傳口號輕而易舉地收降了。
曹操鼓吹哪些口號,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要給這些流民一個生存空間。
一百萬人是要吃飯的,曹操該怎麼辦呢?
治中從事毛玠提出一個建議,我們且來看看:「如今天下分崩離析,皇上流亡在外,百姓荒廢了產業,因饑荒而背井離鄉。官府沒有一年的儲備,百姓不能安居樂業,這種局面難以持久。奉行仁義,軍隊才能取勝;擁有財源,才能鞏固地位。於今之計,當尊奉天子以號令不臣服之人,發展耕作種植,才能儲備軍資。若是這樣做,則霸王之業可成。」
毛玠的建議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政治上,應該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二是經濟上,要「修耕植以畜軍資」。
這兩個建議,曹操統統採納。
我們再回到收降黃巾軍一事上,何以曹操能夠給百萬流民一個生存空間呢?這跟他的經濟政策有關。要幹大事,不是整天喊打喊殺,而是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曹操急需發展農業生產的時候,百萬流民,豈不正是勞動力嗎?對百萬流民來說,若非兵荒馬亂,誰願意過蝗蟲般的生活呢?如今曹操允諾讓他們有田地可耕,有飯吃,不正是他們想要的嗎?
這就是雙贏。
不僅如此,曹操在得到大量勞動力的同時,還從流民中挑選出一批強壯的漢子,組建了一支軍隊,這些人來自青州,故號稱「青州兵」。
既解決了兵患,又可以發展生產,一舉而兩得,曹操真不是普通的軍閥,我們應稱他為「政治家」。
一百萬人耕田種地去了,毛玠提出的兩條建議,發展生產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接下來要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上作文章。
大家知道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升級版。其實這種戰略既不是曹操首創,也不是毛玠首創。若要說起鼻祖,是春秋時代的齊國名相管仲。管仲的「尊王」理論,便是「尊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在春秋戰國已經被用幾百年了。
天子詔令不行關東久矣,關東群雄誰都懶得理會皇帝。為什麼還要提「奉天子」呢?
毛玠到底是知識分子,對春秋史事瞭若指掌。要知道,天子暗弱歸暗弱,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你看不起他也好,不理睬他也罷,事實就擺在那裡。天子雖沒權柄,至尊的名號還在。說白了,還有利用價值。抓住天子這條線,就可以在政治上立於不敗之地,可以盡情地揮舞「君臣大義」的棒子,朝政敵的腦門上砸去。
自從曹操逃離洛陽,他與天子的線也斷了,現在得重新連上。
曹操派人帶著禮物上京城進貢,以示對皇帝的忠心。
在長安城內當土霸王的李傕、郭汜兩人「呸」了一聲,罵道:「關東那幫傢伙還想著另立天子呢,曹操雖派使者前來,壓根兒就是假惺惺的,沒一點誠意。不如把他的人扣了當人質。」兩個掌權者要與曹操劃清界限,區分陣營。
黃門侍郎鍾繇搖搖頭道:「萬萬不可。當今天下群雄並起,都擅自矯詔發令,自稱老大;只有兗州刺史曹操還惦記著朝廷,派人前來進貢,朝廷若是把他拒之門外,以後誰還敢來呢?」
李傕與郭汜一聽,鍾繇說的話不無道理,咱是代表朝廷,理應有點胸襟才行。
就這樣,曹操把掐斷的線又接上了,他無私地向天下人表明:我很忠誠,我是「奉天子」的,你們要搞什麼廢立天子的事,我可是不答應的。
這就叫占領道義的制高點。
曹操固然目光如炬,但天下英雄亦不可小視。
在曹操向皇帝與朝廷大獻殷勤時,至少還有兩個人也覷准皇帝招牌的價值。這兩人,一個是荊州刺史劉表,一個是徐州刺史陶謙。有趣的是,三人幾乎同一時間擺開「奉天子」的架勢,與其說巧合,不如說英雄所見略同。
與曹操這位「民選刺史」不同,劉表與陶謙都是「御封刺史」,有朝廷正式的委任狀,屬正版而非山寨版。雖然都叫「刺史」,待遇有所不同,正版的優勢在於免費升級。同樣向皇帝與朝廷進貢,曹操差點吃了閉門羹,劉表則免費升級了,從刺史「1.0版本」升級為「2.0版本」,新版本的名稱叫「荊州牧」,同時附贈「鎮南將軍」雅號一個。
與曹操、劉表的小打小鬧相比,徐州刺史陶謙的計劃更為宏偉,更富野心。
論實力,陶謙比不上袁紹、公孫瓚;論地盤,徐州轄下只有五個郡,與冀州、幽州、荊州這些大州相去甚遠,甚至還不如曹操兗州的九個郡;論名氣,他比不上袁紹、袁術、劉表等。在刺史、州牧一級的地方大員中,他毫無優勢可言。要脫穎而出,只能出奇制勝。
陶謙的戰略眼光,比曹操、劉表還要深遠,他想的不僅僅是進貢,而是謀求「奉迎天子」,把李傕、郭汜這些人趕跑,將皇帝迎回洛陽。
這件事靠他一人是做不成的,陶謙把賭注押在一個人身上,此人就是朱儁。
朱儁起兵反董卓時,陶謙曾慷慨地派出三千人馬助陣。如今董卓已死,朝廷仍掌握在李傕、郭汜等涼州將領手中,中央與地方的對峙局面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陶謙寫信通告全國各州的州牧、刺史,提出三點主張:第一,推舉朱儁擔任太師;第二,討伐李傕;第三,迎皇帝返回洛陽。
陶謙打出朱儁這張牌,正是想利用這位帝國名臣的聲望,壓制袁紹等人。由德高望重的朱儁主持政局,陶謙背後運作,只要迎回皇帝,他就是再造漢室的功臣。這個建議得到前揚州刺史周干、琅琊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人的支持,聲勢頗為浩大。
但這個計劃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了。
把持朝政的李傕不希望看到朱儁成為反對派的領袖,賈詡趁機建議,不如以皇帝名義,召朱儁入朝,拜為太僕。皇帝的召喚對忠心耿耿的朱儁果然有效,他毅然推掉陶謙等人的擁戴,返回長安。
這局棋沒有下好,但陶謙很快調整策略,扳回一局。
既然沒辦法迎回皇帝,只能求其次。在這一點上,陶謙與曹操、劉表的想法不謀而合,「尊奉天子」是必要的,他打出「尊王」的旗幟,派人前往長安向皇帝進貢。漢獻帝免不了要感動得擠出幾滴眼淚,依照劉表之例,同樣免費將陶謙的「徐州刺史」升級為「徐州牧」,附帶贈送「安東將軍」頭銜,封為「溧陽侯」。
不知曹操此時此刻是否有酸澀的感覺。同樣是尊奉天子,人家劉表成了荊州牧,陶謙成了徐州牧,一個掛「鎮南將軍」,一個掛「安東將軍」,我曹操怎麼就雙手空空呢,怎麼就沒將軍的頭銜呢?
其實大可不必羨慕嫉妒恨,因為劉表、陶謙都是正宗刺史出身,而曹操只是山寨的。再說了,叫州牧也好,叫將軍也罷,還不都是皇帝開出的空頭支票嗎?就算正版的刺史又如何,朝廷派到兗州來當刺史的金尚,不也被曹操殺得屁滾尿流嗎?
這年頭,最重要的不是虛名,而是實力。
毛玠說的兩件事,曹操都做了。還有一件事也是當務之急,就是訓練軍隊,把「青州軍」訓練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正當曹操埋頭苦練內功之際,忽然警報傳來:袁術居然霸占了封丘!
封丘是兗州邊界縣城,隸屬陳留郡。
袁術與曹操向來是井水不犯河水,怎麼突然跑到曹操地盤呢?原來,自孫堅死後,袁術在與劉表的對峙中,頻頻處於下風,在南陽混不下去,只好來了個大遷徙。他從南陽一路風塵僕僕,到了封丘,沿途收羅了一些黑山軍及匈奴人,兵力倒也不弱。
曹操一看,這算哪門子事,不請自來,還賴著不走,不是來踢館子嗎?你不走,我只好趕你走。他當即帶上新收編的青州兵,殺氣騰騰撲向封丘。
袁術列陣迎戰,但不是曹操對手,被打得大敗。曹操包圍封丘,袁術吃不消,只得帶著殘兵敗將向南逃竄,逃往襄邑。曹操追了上來,又一次打敗袁術。袁術看出曹操不好惹,趕緊逃出兗州,向豫州流竄,占據寧陵。儘管寧陵並不屬於曹操的地盤,但離兗州太近了,就在邊境線上,曹操如何放心得下?他越過州界線,打到寧陵。袁術這下沒脾氣,只得繼續南竄。望著袁術遠去的身影,曹操這才收兵。
經過一番經營,曹操在兗州已是完全站穩腳跟了。朝廷派來的刺史金尚被他趕走了,大軍閥袁術也被他趕走了。曹操就是兗州的草頭王,誰也別想覬覦這塊地方,這裡是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獨立王國。
終於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曹操不必到處流浪打游擊,更不必看別人的臉色。事業風生水起,是時候把老爹接過來了。
曹老爹這幾年都幹嗎了?
前面說過,曹操老爹曹嵩曾是帝國響噹噹的人物,當過太尉。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與司徒、司空並列為「三公」。曹嵩這個太尉,也是花錢買來的,而不是靠才幹,他當國防部長期間,政績平平,沒多久就被罷免了。當過大官的人,要是讓他回去當小官,心裡就不舒服。曹嵩丟了太尉官帽後,索性在洛陽當起大富翁,倒也逍遙自在,反正自己的錢大把大把的,足以維持闊綽豪奢的生活。只是好景不長,不久後,董卓亂政,洛陽是待不了了,曹嵩便躲到琅琊避難。
曹操挺有孝心,這幾年一路打拼,雖不如老爹當年風光,也算發展得不錯,把老爹接回來頤養天年,乃是做兒子的本分。
得知兒子混得不錯,曹嵩也挺高興,便打點行李,動身出發了。曹嵩在朝中當了許多年的官,別的沒有,金銀財寶多的是,整整裝了一百輛車。這簡直就是一支運寶車隊,一路上大張旗鼓,讓人看了兩眼發亮。
曹操派泰山太守應劭前往接應,可是應劭尚未到達,曹嵩車隊便遭遇偷襲,不僅金銀財寶被搶奪一空,曹老爹本人也被殺死,死難的人中,還有他的小兒子曹德。
本想盡孝心,豈料卻讓老爹死於橫禍。
究竟是誰殺了曹老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