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的真相:什麼?原來我被忽悠了這麼久? 犧牲5萬幹掉秦軍30萬,你還敢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2024-10-09 00:24:39
作者: 歷史君 醉罷君山 唐俑
01
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無疑是史上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之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
這孩子從小就對軍事非常感興趣,當別人家的孩子沉浸於遊戲時,他卻在拼命地學兵法背兵書,談起兵法來誰也不是他的對手,連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父親都甘拜下風。
俗話說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遺憾的是,趙括這孩子雖然理論基礎很好,卻在實際操作中出了差錯,房子還沒建好就倒了——在秦趙兩國生死決戰的長平之戰中,他一改老將廉頗的「消極防禦」為主動進攻,結果被秦軍包圍,輸得非常慘,僅被「坑殺」的趙軍就達40萬,致使趙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大大提升了國力,統一天下。
於是,人們送了他一個「紙上談兵」的「雅號」,這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也就被人足足譏諷了兩千多年,並且還將被譏諷下去。
02
實際上,趙括之才,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不堪,長平一戰,其實是一場以少打多的攻堅戰,在軍隊人數比對方少很多的情況下,他敢於率軍主動出擊,本身就說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膽略,何況還取得了重創秦軍的戰績。
根據秦軍輕而易舉地將趙軍包圍來看,秦國出動的兵力其實遠遠不止60萬,因為冷兵器時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圍五攻」(《孫子兵法·謀攻篇》),根據這個常例,秦國出動的兵力至少是趙軍的兩倍,有學者估計應該在百萬以上,否則不可能將40多萬趙軍團團包圍——據《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記載,秦國把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趕到前線去了:「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15以上悉詣長平……」
即使這樣,秦軍也吃了大虧,遭趙軍重創。
這個「重創秦軍」的戰績有多大呢?《史記》的記載是這樣的:長平之戰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而且這個戰績,是在「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況下取得的。
根據史料,假設趙國出兵45萬、秦國出兵60萬這些數字屬實,那麼根據趙國被俘40萬來看,消滅秦軍過半(姑且算30萬)、導致其「國內空」,趙軍僅付出了5萬人的代價!
如果說作為主帥的趙括是個庸才,那麼請問,世上有戰損比僅為6∶1的庸才嗎?
03
但趙括最後畢竟敗了,不管他之前的路走得多麼順暢,多麼豪邁,只要最後一步沒走好,跌了一跤,那麼在人們看來,他就是個不會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統統歸零!
若要「追究」趙括的責任,那麼他最大的責任,在於「心太急」了。老將廉頗在戰役前期一直「堅壁不戰」,雖然成功地抵禦了秦國的大軍,但在趙王眼裡卻是「毫無建樹」。趙王需要的是勝利,雖然趙王撤掉廉頗換趙括為將,看似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實際上也有這個因素在裡面,而趙王的心思,趙括不可能不明白,所以,當他取代廉頗之後,他知道,如果他繼續採用廉頗的戰術,那麼等待他的,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他必須儘快拿出一個結果,以便對趙王有個交代。採用與廉頗不一樣的戰術,就成了他唯一的選擇,而這個戰術,就是改「消極防禦」為積極進攻。
這就是所謂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傾盡全力賭一把,賭贏了是打虎英雄,賭輸了是老虎的盤中餐。
不幸的是,他一把就「賭」輸了。
他的確缺乏實戰經驗,因為這是他獨立指揮幾十萬人馬的第一戰,也成了最後一戰。
如果歷史不那麼無情,多給他幾個鍛鍊的機會,趙括最終成為比白起更可怕的戰神,也未可知。
04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趙括真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長平之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也不是他,而是趙王。
這是因為,當趙王打算用趙括換掉廉頗時,趙括的母親就親自給趙王寫信說,請大王收回成命,不要用我的兒子,趙王問為什麼,趙括之母的理由是,兒子做了將軍後軍官們都無人敢抬頭看他,而且愛財,每當大王有賞賜,他就拿回家收藏起來,看到便宜、有增值潛力的田宅也把它們買下來,一點也不像他父親。可是趙王叫她別說了,他已經決定了,趙母說既然這樣,那麼那小子今後若是不稱職,大王您可別怪我,趙王答應了,趙括失敗後趙王果然沒有為難他母親。
有人說知子莫若母,這話似乎沒毛病,可是趙母僅憑兒子當上將軍後軍官不敢看他和他愛財這兩點,就斷定兒子不會帶兵打仗,這理由是不是太牽強了?世上既愛財又有才的人多得是,軍官不敢看他,難道不是因為他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導致的嗎?
由此看來,趙母並不十分了解她這個兒子,因為發生於公元前280年的「麥丘之戰」,就是靠了兒子趙括的計謀才打贏的,不然在那一戰中,作為主將的她丈夫趙奢,很有可能身敗名裂。
05
公元前280年(趙惠文王十九年),樂毅破齊後,趙王命趙奢為將,攻打齊國的麥丘,並且只給了他一個月時間。
麥丘雖然成了孤城,但之前趙軍多次攻打都未能拿下,時間長達數年,因為此城糧草充足,守軍中又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
趙奢的方式是強攻,但遭到兒子趙括反對——之前強攻多次都未能奏效,您老人家怎麼還這樣?幹嗎不來點新鮮的?
趙括分析,城裡雖然還有糧食,但估計差不多也快用完了,何不想其他辦法?趙奢說來不及了,一個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再耽誤下去等著受處分吧。
趙奢不聽兒子的,下令攻城,不但不奏效,還白白損失了不少士兵。
趙奢不但不採取靈活一點的辦法,還對抓到的俘虜束手無策,因為他向俘虜了解城裡的情況,俘虜就是不告訴他。趙括卻不慌不忙,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那些俘虜,對待他們比對自己人還客氣,知道他們的家人已經斷炊,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悄悄帶回去。
俘虜中終於有人被感動了,告訴趙括說,城裡的糧食雖然還有一點,但是已經全部被軍隊控制,百姓早就沒吃的了,人肉就是他們的「糧食」。趙括又問俘虜:「你估計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回答說充其量幾個月吧。
06
直到那時,趙奢才聽了兒子的勸,停止攻城,還把俘虜都放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受到優待的俘虜們回去後,逢人就說趙軍的好,在他們嘴裡,趙軍簡直是一支仁義之師,不但不拿他們當敵人,非常尊敬他們,還讓他們吃得飽飽的,還送他們糧食,讓他們的家人也有吃的。
不少百姓聽了,立場就開始動搖:要不,咱們也投趙軍去吧?
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還在,但是心已走,齊軍將領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趕緊把製造混亂的俘虜關了起來,誰知這樣一來,士兵和百姓的怨言更多。
根據兒子趙括的「指示」,趙奢依然按兵不動,還讓部下用拋石機把糧食拋進城裡,而且每天都這樣做。
齊軍卻派人把那些糧食送了回來:你們幾個意思?咱們不吃這一套,你們要打就打,別再拋糧食了,求你們啦!
趙奢不聽,繼續拋糧食,齊軍再也沉不住氣了,氣急敗壞地派代表來約戰:咱們定個決戰的日子吧!
07
此時此刻的趙奢,雖然不知兒子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但兒子怎麼說他就怎麼做,叫他別跟齊軍派來的代表見面,他就閉門不見,氣得齊軍代表乾瞪眼。
幾天後,事情果然朝趙括設想的方向發展,城裡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開門投降了。
當趙王對趙奢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並且傷亡不大深感好奇時,趙奢不由得為兒子驕傲,對趙王說:都是這小子的主意,老趙我不過是個執行者。
不用說,趙王給趙括大大地點了一個贊,父子倆都得到了重賞。
也許正因為趙括在「麥丘之戰」中的表現,給後來的趙王留下了深刻印象,才使後來的趙王不顧其母親的反對,毅然讓趙括擔此重任。
可惜,歷史不給他機會。
或許,趙括當個參謀人員更合適,一旦讓他獨當一面,可能又是另外一種畫風。
然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若是換了別的將領,說不定會輸得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