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壹 帝王眾生相:權力之路多坎坷 初登帝位,二十萬大軍就逼近長安,李世民僅帶六人迎敵

壹 帝王眾生相:權力之路多坎坷 初登帝位,二十萬大軍就逼近長安,李世民僅帶六人迎敵

2024-10-09 00:20:41 作者: 唐俑

  01

  突厥是隋唐兩朝都十分頭痛的北方勁敵。趁隋末天下大亂而壯大的突厥勢力,老早就制定了「南向」戰略,他們的榜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苦寒之地待膩了的突厥,做夢都想去中原富庶之地玩玩。

  早在晉陽起兵時,李淵就非常擔心突厥會趁火打劫,在他背後捅刀子,想辦法與突厥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這才使他們消停了幾年。

  「玄武門之變」後,唐朝政權易主,原來的老大李淵退居幕後,小青年李世民走上台前,突厥又不安分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李世民這個小年輕,當得了這麼大個家?唐朝的權力變更,喚醒了突厥那顆看似睡去其實一直裝睡的狼子野心——趁此時那邊內部矛盾重重,李世民的統治尚未穩固,趕緊撿便宜去,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武德九年八月,摩拳擦掌的突厥頡利可汗終於按捺不住,發兵二十萬大舉侵唐,很快行至涇州(轄境相當於今甘肅涇川、靈台、鎮原以及寧夏固原東部等地涇水中游地區)、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武功鎮)一帶,嚴重威脅到了長安的安全,長安全城戒嚴。當突厥軍隊行至陝西高陵時,李世民立即任命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率軍開赴涇陽(離長安僅四十里),組織反攻。

  一場惡戰下來,尉遲敬德雖然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擊斃突厥騎兵一千多人。但突厥的這點兒損失,相對於整個南侵部隊來說,無異於九牛一毛,大可忽略不計;尉遲敬德的局部大勝,改變不了整個局面,也絲毫未能阻擋突厥軍繼續前進的腳步。其主力在頡利可汗的親自率領下很快抵達渭水河畔,視力好的人,甚至看到了長安城的裊裊炊煙。

  02

  二十萬大軍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見者無不心驚。當然了,歷經多年戰火考驗的唐朝軍民是見過大世面的,還不至於被這點兒陣勢嚇到。問題是當時長安兵力空虛,進京勤王的命令雖然快馬加鞭星夜下達,但外地大軍無法短時間內趕到京師。

  

  當然了,長安兵力空虛的情況,頡利可汗是不清楚的,否則那還得了。所以他派了一個使者去長安,意圖探一探唐廷的虛實。頡利可汗派的這個使者,還是一員大將,名叫執失思力。

  對唐朝來說,此時絕對不能示弱,若被對方看出一絲破綻,稍有一點兒閃失,就將遭致滅頂之災。年輕的帝國,就會面臨嚴峻的考驗,從此萬劫不復也未可知。於是,具有豐富對敵鬥爭經驗的李世民,果斷地扣押了執失思力,明確地向頡利可汗傳達了一個信息:我敢扣押你的人,是因為「我不怕你」!我之所以不怕你,是因為「我比你強」。

  當然「我不怕你」並非都是「我比你強」,也有例外,比如《三國演義》里唱空城計的諸葛亮。這就是明代劉基所謂的「以弱示強」:「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於敵,使彼能測我眾寡強弱之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

  為了增強「我不怕你」的效果,李世民還冒了一個大險,僅帶了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六馬,來到渭水河邊。李世民把他們帶到這裡來,當然不是來看熱鬧的。「對面的人聽好了!咱們之前可是簽過和平友好條約的,如今爾等背信棄義,興兵犯我大唐,哪裡還有一點兒君子風度!」面對李世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的指責,頡利可汗張了張嘴,欲言又止。

  03

  世界像死去一般寂靜,一陣風起,吹得岸邊的樹林嘩啦啦響。看著奔流不息的渭水,李世民耳邊不由得響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十萬大軍和六人六馬隔岸對峙,顯得那麼滑稽。氣氛空前嚴肅,對峙雙方心裡都不輕鬆——

  頡利可汗:看李世民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樣子,是不是早有準備?咱們這一趟,是不是不該來?

  李世民:以弱示強若不見效,如何是好?勤王大軍何時才能趕到?

  頡利可汗:也許真的不該來,真的不該來,不該來……

  李世民: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勝,勇者勝……

  來了!終於來了!就在局面尚未惡化之前,各路勤王大軍陸續趕到,人喊馬嘶,旌旗招展,遮天蔽日,李世民立刻命大軍迅速布陣。「警衛部隊」眾星捧月般分列於他們的領袖左右,看起來是那樣威嚴,不可侵犯。頡利可汗見唐軍「軍容大盛」,「由是大懼」,請求講和。其他突厥大小首領,更是懾於李世民的英雄氣概,紛紛下馬,拜服於地。

  04

  挑起事端的頡利可汗想講和,唐軍諸將卻不答應。你想來就來,想和就和,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咱們大老遠日夜兼程地趕來,不能白跑一趟!至少,路上的盤纏得由你掏腰包!

  李世民卻很冷靜,一則他剛繼位,國家尚未安定,二則老百姓還在過窮日子,打仗會讓他們雪上加霜,所以目前最好的選擇是休養生息。至於突厥嘛,反正也沒給咱們造成多大損失,撫慰一下就放他們走;就算把他們打輸了,也未必能滅了他們,滅不了他們,那麼他們就會死灰復燃,還會記著咱們的仇。一旦得到報仇的機會,咱們更麻煩,後患無窮。所以啊,若將欲取之,還是必固予之吧——他們這次來,不就是想弄點兒財物嗎?咱們就給他們一點兒,他們滿足後,自然會退兵,等咱們打得贏他們的時候,就去滅了他們!

  兩天後的八月三十日,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李世民和頡利可汗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史稱「便橋之盟」,又叫「渭水之盟」。盟約簽訂後,突厥兵全體返回老巢。作為「回禮」,頡利可汗獻給大唐馬三千匹、羊萬口。

  「便橋之盟」之後不久,經唐朝挑撥離間,突厥分裂為東西兩突厥,西突厥與大唐成了友好鄰邦,東突厥則於貞觀四年被唐朝所滅,李世民的心愿總算達成。唐朝的版圖,得以擴大到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

  「天可汗」這個稱號和至高榮譽,李世民就是那時候得到的,因為他妥善安置了東突厥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十多萬降眾,不但讓他們的大小首領都在朝廷做官,五品以上的少數民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達到了全部朝臣一半的驚人比例,他還將近萬戶少數民族遷入長安居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