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全場:幸運還是倒霉?各有各的命! 西漢八個皇帝的奇聞軼事
2024-10-09 00:16:00
作者: 唐俑
01 漢高祖劉邦是個大孝子
劉邦是個孝子,以前南征北戰沒條件孝敬,當了皇帝後有條件了,就把父親劉太公接到皇宮住下,天天好吃好喝供著,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沒想到,劉太公在皇宮裡沒住多久就不開心了,整天耷拉著臉,好像有人借了他的錢沒還,而且還是一筆巨款。
劉邦非常惶恐,生怕沒伺候好父親,讓父親不高興了。卻不敢直接問父親為啥不爽,而是去問侍候父親的侍從。
侍從說,太上皇從前住在家鄉豐邑,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天天和親朋好友以及鄰居一起,不是踢球就是鬥雞,要不就是喝酒,那種快樂一去不復返了,沒人陪太上皇玩,太上皇豈能開心?
這個好辦,在皇宮附近再建一座豐邑城就是了!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和老家豐邑一模一樣的豐邑城建好後,劉邦把和父親玩得好的親朋好友以及鄰居都遷來,住在這座豐邑城裡,陪父親玩。以前玩什麼,現在仍然玩什麼,以前怎麼玩,現在仍然怎麼玩。劉太公再不開心,實在沒有道理了。
這個豐邑城和老家那個豐邑城長得太像了,以至於那些遷來的人一點沒有生疏感,連隨他們一同遷來的雞犬都認識各自的「家」,不用人招呼,徑直各回各「家」。
歷史上那麼多皇帝,能像劉邦這樣的孝子可著實不多。
02 前少帝劉恭口出怨言害死自己
劉恭是漢惠帝劉盈的嫡長子,西漢第三任皇帝。劉恭的生母不是劉盈的皇后,是宮女周美人。
這個劉恭找錯了母親,從而導致母親被呂后殺死。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呂后想讓自己的外孫女張嫣嫁給自己的兒子劉盈,以便親上加親。那時張嫣才十一歲,希望她生孩子的呂后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懷上,便讓她假裝懷孕,然後把漢惠帝與宮女生的兒子搶來,謊稱張嫣所生。這個小子,就是周美人生的劉恭。
劉恭成為張嫣的「兒子」後,呂后就殘忍地把他的生母周美人用毒酒毒死了。
高后四年,劉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非常傷心,說了一句氣話:「皇太后怎麼能殺死我的母親呢?等我長大了,一定要替母親報仇!」這話傳到臨朝稱制的呂后耳朵里,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呂后先是把他關在後宮,對外面說這小子病了,任何人不得來看他。不久呂后就罷黜了劉恭,接著又把他殺了。
03 漢文帝劉恆定元宵節
都知道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個節日的來歷,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這個節日與漢文帝劉恆有關,是他為了紀念周勃等人剷平諸呂而定的。
諸呂指漢高祖皇后呂雉一族。劉邦死後,呂雉掌權,重用呂家人,諸呂權勢很大,不可一世。呂雉死後,相國呂產、上將軍呂祿還「矯制以令天下」,想把漢室江山搞到手。
先是齊王劉襄起兵討伐,不久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又設計奪了呂祿的軍權,在朱虛侯劉章協助下,先是殺了呂產、呂祿,然後將呂氏一族一網打盡。
周勃等人搞定諸呂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劉恆被周勃等人立為皇帝後,每逢正月十五夜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周勃等人的功勞,劉恆天子一言,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為什麼叫「元宵」呢?「宵」即是「夜」的意思,正月又叫元月,「元宵」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漢武帝創製《太初曆》,又將元宵節在曆書上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從此成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到這天都要吃一種叫元宵的食品,以示紀念。
04 漢景帝劉啟殺人種禍根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第五個兒子,西漢第六個皇帝。劉啟執政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歷史上很有名,那就是「七王之亂」。
實際上,早在劉啟做太子的時候,這個禍根就種下了。
事情起因於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有一次到京城,陪劉啟喝酒下棋。下著下著,兩個人爭起來了,劉賢的態度有點不好,劉啟的態度更不怎麼樣,拿起棋盤就打,把劉賢打死了。
人家好好的一個兒子,因為一盤棋而丟了命,你說人家老子是啥感受?劉濞雖然當時不敢吭聲,仇恨的種子卻在心裡生了根。
後來,劉啟當皇帝後削藩引發「七王之亂」,吳王劉濞率先扯起造反大旗,意圖奪取劉啟的江山,與這個殺子之恨不無關係。
05 漢武帝劉徹唯才是舉
漢武帝劉徹用人很有意思,既照顧先賢的後人(比如賈誼,他的兩個兒子當郡守都是照顧的結果),又唯才是舉。當然,主要還是唯才是舉。
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出身奴僕和奴產子的衛青、霍去病等傑出的軍事家,也不會有出身貧民的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倪寬、中大夫嚴助、朱買臣等名臣;原本為小吏的張湯、杜周、趙禹等能人,要想混到御史大夫和廷尉,也許要到猴年馬月。
漢武帝重用的一些將軍,不是越人就是匈奴人。比如原為匈奴俘虜,在宮中養馬的金日縯,居然被漢武帝選拔為託孤重臣。如果不是他自己再三謙讓,首席託孤大臣也許還不是霍光。
不拘一格用人才,是一個合格帝王的基本素質。
06 漢宣帝劉病已頒行《史記》
沒有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也許就沒有偉大的《史記》。
列位也許要問了,偉大的《史記》不是偉大的司馬遷編著的嗎,與劉詢有啥關係?且聽我慢慢道來。
《史記》是司馬遷編著的,這沒錯。但是他寫好後,卻不敢拿出來,更不敢交給朝廷。那是什麼時期?漢武帝當政時期。在司馬遷眼裡,漢武帝既然能把他處以宮刑,就完全有可能把他的心血之作付之一炬,這種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所以臨終前他把這部書稿交給女兒,要女兒好好保存,並再三囑咐,如果遇不到好皇帝,哪怕讓它爛掉,也不能交出去。
話說司馬遷這個女兒,嫁給了一個叫楊敞的人,這人可不是一般人,漢昭帝時期他曾任宰相。嫁給楊敞之後,司馬遷的女兒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楊忠,一個叫楊惲。小兒子楊惲從小就愛學習,人也很聰明。司馬遷的女兒見狀,就把她珍藏了很多年的《史記》拿給他:兒子,你既然喜歡讀書,母親給你讀一本好書。
楊惲一讀,果然是本好書!可是這麼好的書,母親為什麼藏在家裡,不讓它面世,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做貢獻呢?母親如此這般一說,楊惲才明白。
轉眼又過了些年,到了漢宣帝劉詢時代,被封為平通侯的楊惲覺得劉詢這個皇帝人品還可以,朝政也還算清明,便想起外公這部巨著,覺得再也不能讓它繼續埋沒下去了,就把它獻了出來。漢宣帝下令頒行,給了這部史學巨著一個最好的「歸宿」。
07 漢元帝劉奭心太軟
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詢的兒子,他兩歲多的時候,母親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霍顯想讓女兒霍成君當皇后,便毒死了劉奭的母親許皇后,以為這樣就能讓女兒當上皇后。於是,小劉奭就成了半個孤兒。
據記載,劉奭多才多藝,但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寵信宦官,導致朝政極度混亂,是西漢走向衰落的罪人。
所謂「為人柔懦」,簡單點說就是心腸軟。軟到什麼程度呢?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看不慣他爹劉詢重用法家人物,手下人犯事,動不動就嚴懲。大臣楊惲(就是上面將《史記》獻出來給漢宣帝的那位)、蓋寬饒等人更冤,就因為說了幾句諷刺話,結果腦袋就搬了家。
有一次,借和父皇一起吃飯的機會,劉奭委婉地給父皇提了提意見,勸他不要刑罰太過,如果重用儒生,也許……
話還沒說完,就被父親痛罵一頓:「你小娃娃懂得啥!咱們朝廷有朝廷的規章制度,治理國家最好的手段就是王道霸道兼用,恩威並施,像周代那樣單純使用所謂的德政,那不是傻嗎?」
對一般人來說,心太軟也許不是太大的壞事,但對未來的皇帝來說,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這叫缺乏基本的君王素質,不僅會害自己,還將害了國家。所以在劉詢看來,這個太子將來可能會壞事。但他最終沒有換掉這個太子,原因是想報答被毒死的許皇后。
劉奭後來果然導致皇權式微,西漢日益衰落,也許就與他的心太軟有關。
08 漢成帝劉驁管男寵叫家人
漢成帝劉驁是漢宣帝的嫡皇孫。大概是因為長得乖的緣故,漢宣帝很喜歡這個孫子,親自給他起名劉驁,驁為駿馬之意,希望他長大後成為一匹駿馬。
長大後,這人沒有成為一匹駿馬,卻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除了極其寵愛趙飛燕姐妹,他對男寵張放的寵愛一點也不遜色,甚至更甚。
據史書記載,張放「少年殊麗,性開敏」,漢成帝簡直是一見鍾情,然後就是如膠似漆,平時「與上臥起,寵愛殊絕」,和皇上同睡同起,受到的寵愛天下第一。
僅僅如此似乎不足以表達對他的愛,於是劉驁把張放提拔成中郎將,然後經常和他出去微服私訪,實際上就是外出遊玩。
外出遊玩時,劉驁還稱張放是他的家人,他有多麼寵愛張放,由此可見一斑。
他這樣對待張放,實在太不像話了,引起了朝臣的各種不滿。太后就把張放流放了,罪名是「莫須有」。宋朝秦檜給岳飛也來了個「莫須有」,不知是不是受此啟發。
張放一走,劉驁就想得不得了,多次把他召回來團聚。後來迫於壓力,又不得不讓他走了。沒多久又召回來,召回來沒多久又不得不讓他走。反覆多次,每次聚散,都哭得淚人兒似的,「故常涕泣而遣之」。
每一次張放剛走,劉驁就開始想他,不能馬上召他回來,就給他寫信,問長問短(璽書勞問不絕)。
後來,成帝駕崩,張放於是「思慕哭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