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漢史> 晁錯之錯:本想借刀殺人,卻殺了自己

晁錯之錯:本想借刀殺人,卻殺了自己

2024-10-09 00:13:56 作者: 唐俑

  01

  劉邦稱帝後開啟了消除異姓王的戰爭,從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公元前196年十月,先後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芮因勢小不對朝廷構成威脅而得以保存。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自己的子弟為王,認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漢文帝繼位後,為加強自己的地位,採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諸侯國肢解為幾個小國,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但是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漢景帝繼位後,王侯擁兵自重、專制一方、驕橫奢侈、悖亂不軌的現象依舊,甚至愈演愈烈,中央專制皇權與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怎麼辦?削藩!

  這個主意是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來的。他向漢景帝上書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土:「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一個諸侯王少則四十多座城,多則七十多座城,這些王的封地就占了半個國家,那還得了!

  尤其是吳王劉濞,此人對朝廷早已不敬,曾有反心,這個隱患不除,後果很嚴重:「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意思是劉濞冶銅、鑄錢、煮鹽,積聚了大量財富,招募亡命之徒,收容逃亡罪犯,想造反。如今削奪他的封地他會反叛,不削奪他的封地他也要反叛,不如削奪他的封地!

  晁錯一番話,說得漢景帝直冒冷汗:愛卿說得對,看來削藩這事耽誤不得,越快越好!於是他削減了楚王的東海郡,吳王的豫章郡、會稽郡,趙王的河間郡,膠西王的六個縣。

  02

  諸侯王沒想到皇帝會來這一手。當他們得知這主意是晁錯出的,都笑了——當然是冷笑。尤其是早有謀反之心的吳王劉濞,雖然表面上恨晁錯恨得牙痒痒,心裡卻是千恩萬謝——這哥們兒夠意思,我正愁沒藉口造反呢,這下好了,正瞌睡呢你送來個枕頭。多謝多謝,到時候一定請你喝慶功酒!

  於是,削減吳國豫章郡、會稽郡的文書一發到吳國,劉濞就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首先起兵。

  劉濞知道膠西王勇壯,喜歡逞勢鬥勝,幾個齊地的諸侯王都怕他,便與他密謀:哥們兒,咱們以討伐晁錯為藉口,反了吧!把天下占了,你我二一添作五。膠西王說既然不反白不反,反了不白反,那就反吧!

  既然要反,當然是人越多越熱鬧,於是劉濞又約了趙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楚王共同起兵。趙王劉遂甚至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議聯合作戰,這完全是引狼入室的舉動。

  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吳王向諸王發出興兵檄文:「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系訊治,以僇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奸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謹聞教。」大意是朝中出了奸賊,想危害社稷,皇帝病得神志不清了,不能省察,殺奸賊的重任只能我們來承擔了。

  吳王隨後從廣陵起兵,向西渡過淮河,和楚軍會合。膠西王殺死朝廷派來的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如此,向西進兵。

  「七國之亂」正式爆發。

  03

  實際上,朝中早有人認識到了勢力愈來愈強大的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有人提出削藩,但因時機不成熟,削藩之事就一直被擱置。

  之前時機不成熟,現在時機成熟了嗎?同樣不成熟。「逼反」吳王劉濞,其他六王跟著反,就是明證。

  在這件事上,為什麼說晁錯錯了呢?他錯在哪裡?錯在急於求成,錯在事先沒有周密規劃,沒有做好預案。矛頭直指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時他很清楚,這樣做逼反劉濞的可能性非常大,但那正是他要的結果:只有逼反他,才有機會或藉口徹底解決他。

  可他萬萬沒想到,劉濞居然找了幫手,而且一找就是六個,因為他也明白,單槍匹馬與朝廷作對,那就是找死!

  如果僅劉濞一個人反,倒也沒多大事,他再牛也牛不過朝廷。如今七王一起反,就不是小事了,漢景帝立馬緊張起來。

  緊接著,晁錯又犯了一個錯誤:借刀殺人。

  借什麼刀?當然是借「七國之亂」這把刀。殺什麼人?殺死對頭袁盎。

  04

  晁錯雖然為人正直,但性格有缺陷,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朝為官的袁盎。袁盎討厭晁錯到了極點,以至於只要有晁錯在的地方,他非離開不可,仿佛晁錯身上有病毒,沾上就會死。晁錯也是這樣,凡是有袁盎在的地方,他就唯恐避之不及。

  晁錯當上御史大夫後,立馬派人去查核袁盎接受劉濞財物的事,要給袁盎定罪。漢景帝赦免了袁盎,將其貶為平民。人家都落到這步田地了,晁錯還不想放過他,想趁此機會把他除掉。於是他說:「那個叫啥袁盎的,不是說吳王不會反嗎?如今吳王反了,他也該殺!」

  袁盎曾任吳國丞相,的確說過這話,得到消息的他嚇壞了。晁錯是誰呀?御史大夫啊,說話是有分量的。御史大夫想要他死,那就真有可能把他搞死!

  不行,我不想死,我不能死,我得自保!可是我如今是個平民,見不到皇上怎麼辦?見不到皇上,魏其侯竇嬰我見得到啊!於是袁盎連夜去找好朋友竇嬰——你去跟皇上說,我有退兵妙計,讓他召見我。

  竇嬰在「七國之亂」爆發後被任命為大將軍,即將帶兵去平亂。他也與晁錯有矛盾,因此樂於為袁盎與皇帝見面搭橋。漢景帝聽說袁盎有退兵良策,很快召見了他。

  袁盎的「退兵良策」很簡單:七王是被晁錯逼反的,他們恨的是晁錯,只要殺了晁錯,事情自然就會平息。「他們不是要『誅晁錯,清君側』嗎?只要答應他們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他們起兵之罪,恢復他們的領地,他們自然會退兵……殺晁錯最好腰斬。」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要他上朝議事的命令,晁錯立刻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晁錯下車,中尉宣讀皇上的命令,後面的武士們一擁而上綁了晁錯。晁錯被腰斬。

  至於漢景帝後來認為晁錯是錯殺,後悔莫及,那是後話,暫且不提。

  單說晁錯,如無小人之心,怎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直如晁錯之流,也有小人之心,實在令人唏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