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融入大自然 讓孩子走出去,學會向大自然借力
2024-10-09 00:08:36
作者: 馬利琴
大自然是人類的學習寶庫,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探索欲極強的孩子,通過融入大自然,定然可以知道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現代父母把孩子的教育看成頭等大事,以至於發出「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聲音,為此,英語、繪畫、跆拳道、鋼琴、舞蹈……數不清的輔導班占用了孩子課餘生活的一大部分。然而,就在父母緊鑼密鼓地為孩子謀劃未來時,也有些父母選擇利用節假日的時間讓孩子回歸大自然。
周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自從女兒上了小學,周女士每年暑假都會帶著女兒出去玩,幾十天的假期都在外面度過。如今,她們已經去過很多地方。
今年,她們去的是四川峨眉山。
周女士很早就預訂了酒店,設定了計劃,每天都有一項安排,玩累了就休息。因為時間充裕,她們的旅途並不忙碌。
在峨眉山,她們認識了許多樹種,許多動物,女兒玩得不亦樂乎。在認識更多物種的過程中,她們每天晚上都會一起在網上查閱資料。如果在旅途中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就拍張照片,等晚上回到住處再查。不僅如此,周女士還順帶著給女兒介紹了各種文化,比如:山茶文化、佛教文化、武術文化等,這些知識無形中在女兒的心裡扎了根。為了讓女兒更容易理解,周女士給她講了很多跟峨眉山有關的故事,飛來殿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當然,最令人難忘的是母女倆在金頂看日出的經歷,這讓她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
暑假,當眾多家長都在為孩子報補習班的時候,周女士卻帶著女兒回歸了山林。這種做法樸實無華,卻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圈養,而是像案例中的父母那樣,用最自然、最樸實的方法,陪孩子度過簡單、快樂而又充實的童年,幫助他們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為他們未來的人生開闢一條單純、樸實的路徑。這樣,不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利,還能讓孩子的心胸寬廣,成長空間也更加廣闊。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方法一:假期,帶孩子回鄉下老家
國慶節,李女士帶著女兒回到老家。老家院子裡種著一棵棗樹,樹上結滿了棗,沉甸甸的,枝頭都被壓彎了。女兒拿來一根木棍,踩著凳子,用木棍打棗,一顆一顆地往下掉,姥姥就一顆一顆地拾到小桶里,不一會兒小桶就滿了。女兒看著滿滿的一桶棗,興奮極了,高興得又跳又叫。
當時正好趕上收玉米,李女士帶著女兒到地里,幫著家人掰玉米,然後用車拉回家。第二天,大家又聚在一起給玉米剝皮晾曬。看著院子裡金燦燦的玉米,女兒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明年這個時候你還帶我回來收玉米吧。」
大自然和農村生活能帶給孩子最本真的快樂,這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教育。我國有一種「天人共育」的理念,顧名思義,裡面包含了天育和人育。所謂的天育就是指自然教育,意思是說,人的成長離不開大自然的薰陶,大自然中有「人育」所不能賦予我們的東西。
雖說教育資源和教育設施變得越來越先進、完善,但是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也在逐漸扼殺孩子的天性,讓教育失去本真的色彩。所以,尋找機會讓孩子回歸自然,這一點值得引起父母的重視。
方法二:讓孩子融入自然,切身體會
有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將來不一定不幸福,沒必要讓孩子成為生活小能手。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個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種教育對孩子並不是可有可無,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有必要。
試想,不知道麵粉是什麼農作物生產出來的,怎麼能體會豐收對農民的意義?不知道水是怎麼形成的,怎麼可能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連地都不掃,怎麼可能珍惜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總之,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認知豐富的人,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
在女兒有了自己的認知後,我就有意帶她干農活。我記得有一年五一,為了讓女兒懂得珍惜糧食,不浪費,我就帶她到農田裡,教她認識小麥長什麼樣,成熟前和成熟後有什麼區別;拎著小桶帶她到地里現摘草莓,告訴她什麼樣的草莓能摘,還教她怎麼辨識草莓的秧和葉;如果有大棚種植反季的農作物,我們會爭取大棚主人的同意,進去逛一圈兒。
自從有了這次體驗後,女兒時常讓我帶她去認識應季的農作物,比如玉米、高粱,辨認土豆秧和紅薯秧等。漸漸地,通過這些「田園課程」,女兒學到了不少,比住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的其他孩子知道的都多。
現在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父母也意識不到告訴他們糧食、蔬菜、水果是怎麼來的,他們自然就不會關心,也體會不到農民種植的辛苦,所以才會出現飯菜吃不完就扔掉,水果咬一口不好吃也扔掉的情況。
從現在開始,帶孩子融入大自然,而不是只給他們準備各式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還自認為這是孩子最渴望的。實際上,讓他們多跟大自然接觸,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能從中受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