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孩子獨有的氣質
2024-10-09 00:06:39
作者: 馬利琴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身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捍衛孩子獨特的氣質。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成長曆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理論。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她的父母也都曾留洋海外。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張愛玲同時接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薰陶,比別人擁有更加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
張愛玲3歲時,母親就教她讀詩。天性聰穎的她,一首詩詞念幾遍就會背誦。很多時候,她還會仿照古詩的體裁寫些小詩。
7歲時,張愛玲就可以寫些小故事了。
9歲那年,小愛玲畫了一張漫畫,父母看了,覺得不錯,就把漫畫寄給了報社。結果,幾天之後,竟然收到了5元錢稿費。父母高興地鼓勵她說:「這些錢,你可以用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張愛玲收到的第一筆稿費,她高興極了。
上中學時,張愛玲開始接觸張恨水的小說,被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吸引的同時,萌發了自己寫小說的想法。之後,張愛玲就按照《紅樓夢》中的人物,給他們換上同時代人的服裝,用同代人的語言,開始寫小說。每寫好一個章節,她都要拿給父親看。父親總是欣然動筆,擬上回目。後來,這本書寫完了,被訂成上、下兩冊手抄本,書名叫《摩登紅樓夢》。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下,張愛玲一步步走上了作家之路。她的文學作品至今仍然影響著很多人。
可以想像,如果張愛玲沒有開明的父母,而是從小就被逼著學習一些所謂「大家閨秀」應該學習的東西,那麼一代天才作家很有可能就會被埋沒。由此可見,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捍衛孩子的獨有氣質,為其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
方法一:別把孩子的氣質當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先天氣質,不同氣質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
小易特別厭學,老師和家長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法讓他認真學習。一天,爸爸驚訝地發現小易居然在看書,而且表情極其認真。
爸爸發現小易正在看一本關於古錢幣的小讀本。他靈機一動,決定從這個方向下手,培養小易的閱讀興趣。於是他開始經常跟小易討論關於古錢幣的事例,以此激發小易的求知慾和學習欲。
漸漸地,小易愛上了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還立志要考大學,學習與古錢幣相關的專業。小易一點一點地進步,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入了重點大學的歷史系。
小易從一個學習普通的學生到考上名牌大學,跟爸爸按照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分不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特點,父母應當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引導。只有承認孩子的獨特性,才能正確地理解孩子,並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難管,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並不是好孩子越來越少了,而是很多父母不太會欣賞和尊重敢於對父母說「不」的孩子,把孩子的獨特誤解成缺點。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反思自我:我夠了解孩子嗎?我夠尊重孩子嗎?我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不了解孩子,就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身上所蘊含的優缺點,教育成果自然不會很理想。掌握教育的規律,因材施教,這樣帶給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好的。
方法二:理解並呵護孩子的個性
每個孩子的注意力、語言、行為、習慣、情緒等都有明顯的特徵和傾向性。家長要理解和呵護孩子的獨特個性,培養孩子獨立探究、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因勢利導,逐步讓孩子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為了講解「加法」的原理,老師拿出一個蘋果,問同學們:「一個蘋果加上另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呢?」
「兩個。」孩子們齊聲回答。
接著,老師又用其他實物做了類似的演示,最後邊說邊在黑板上寫出了「1+1=2」。
愛因斯坦眨著眼睛,對老師的解釋產生了質疑,舉手示意並站起來說:「老師,1加1,其實也等於1。」
老師被說愣了。只見愛因斯坦從口袋裡取出兩塊軟糖,一隻手拿一塊,然後把兩塊糖用力地捏在一起,舉起來:「老師,你看,這不是『1+1=1』嗎?」
「兩塊軟糖粘在一起,變成了一大塊。」
「大的一塊也是1啊。」愛因斯坦回答道。
老師攤開雙手,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只是輕輕重複:「對,大的一塊也是1……」
年幼的愛因斯坦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求知慾和學習欲,在向老師表述自己的想法時,老師沒有指責他搗亂,而是對他的回答加以肯定。這就是尊重孩子個性的表現。如果老師對愛因斯坦的回答生硬地貶損,受到「打擊」的愛因斯坦也許就不會成為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了。
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理解並呵護孩子的個性,就能建立起平等、民主、相互信任的親子關係。只有在和諧的氣氛中,孩子才敢大膽質疑、勇於創新,並獲得積極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感受方式、玩耍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享受方式,就是這些特性定義了獨特的自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個性中最鮮活、最真實的東西得以張揚。當然,尊重孩子的個性,並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家長應當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多花些時間和孩子相處,並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培養孩子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