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有意義的國際兒童節
2024-10-08 23:55:00
作者: 路勇
孩子們最重視的節日當然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其他的節日他們可能不記得,屬於自己的節日一定是心心念念都在盼望的。而且這個節日也是國際性的節日。
兒童節,一般學校里都會讓孩子們組織一場表演,跳舞、唱歌等等;有的學校通常還會在表演中宣布一批優秀孩子加入少先隊,孩子們站在舞台上宣誓,帶上鮮艷的紅領巾,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信每個孩子都會記住這個難忘的時刻,這個難忘的儀式。
大部分家長在孩子過六一兒童節的時候,一般都是買個玩具,或者帶孩子去吃肯德基、麥當勞,或者逛公園、遊樂場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家長,會注重對孩子知識的培養,帶孩子去海洋館、動物園、植物園,能開闊孩子眼界,增長知識的地方。
不管哪種方式給孩子過兒童節,都可以,但是家長最好根據孩子的年齡,帶孩子用不同的方式過節,讓節日的儀式感更強、更有意義。
阿勇是個很重視培養孩子儀式感的人,他有個七歲的女兒瀟瀟,非常聰明。上小學一年級,恰逢六一兒童節這天,她加入少先隊。阿勇早早就跟著孩子去了學校,跟著孩子全程拍攝,不僅把女兒表演節目的每一個畫面拍了下來,還把加入少先隊的整個儀式定格在畫面上。看到阿勇發的朋友圈,濃重的儀式感中,滿滿都是父愛。
當然,阿勇還給女兒的同學們拍了很多照片,回來後,阿勇把其他孩子的照片發在家長群里。那些沒有去參加孩子活動的家長看到,都稱讚阿勇是個好爸爸,還表示要向阿勇學習,不能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其實,我知道,阿勇不僅僅對孩子做了這些。他還在兒童節的當天下午,帶著女兒瀟瀟去了孤兒院。阿勇和愛人把孩子小的衣服清洗乾淨,整理好,帶著瀟瀟去送給孤兒院的孩子們。除了衣服,還送了女兒不看的圖書和不玩的玩具,讓孩子與那些孤兒在一起度過了整個下午。
阿勇說那些孤兒有很多都是有殘疾,才遭到父母的遺棄,瀟瀟剛開始看到那些身患殘疾的孩子,有些害怕。當阿勇告訴她,那些孩子和她一樣也渴望像瀟瀟一樣,有父母疼愛。可惜,他們的父母不要他們了。瀟瀟哭了,她說:「這些孩子太可憐了,他們的爸爸媽媽為什麼生下他們,卻又不管他們呢?」
瀟瀟自從去過孤兒院後,在家裡不挑食了,也不浪費了,以前不要的東西都扔掉,現在只要是沒有壞的都捨不得扔掉,要留著給孤兒院的孩子們。阿勇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有愛心,懂得幫助他人,非常有意義。
還有位朋友陳哥,去年的六一兒童節,他帶著五歲的兒子,把孩子看過的圖書和不喜歡玩的玩具,整理了幾箱子。然後用車載到文化廣場,擺了一圈,豎起一個紙板,上面寫著「物品交換」,讓兒子坐在那和其他孩子交換。
開始沒有幾個人理會他們,後來有些小孩子看中了玩具,有的人以為他們是賣二手貨的,問明不賣只交換,漸漸地,人就圍了上來。陳哥趁機向那些帶孩子出來玩的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想要什麼家長都捨得買,但是,那些圖書孩子看過兩遍都不會再看了,有了新的玩具舊的就不喜歡了。這些東西都還很好,扔掉太可惜了,放在家裡又占空間。而且,這種交換的方式,不但能教孩子不要浪費,又能換到新的圖書和玩具。
陳哥的想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同,一上午就帶動了好幾個家長,回家去把孩子不玩的玩具和看過的圖書拿過來交換。
半天時間,陳哥他們帶去的東西全部交換出去,兒子換到了好多喜歡的玩具和圖書,比買了新玩具還開心。陳哥的兒子還和兩個同齡的小朋友互留了聯繫方式,約好下次再一起來交換物品。
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不在於家長舍不捨得花錢,而在於家長用不用心去做。就像這兩位家長,根本不用花錢,就讓孩子不僅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兒童節,還非常有意義,更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有儀式感和有意義並不僅限於這兩種方式,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增長知識;稍大點的孩子,家長領著去批發一些玩具售賣,體驗父母賺錢的不易;還可以帶孩子去偏遠山區獻愛心,給鄉村學校送圖書。方式很多,就看家長們怎樣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
有時候,儀式感並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某一時刻湧上心頭的感動,有時候是剎那間的幸福感。我相信,只要家長用心對待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就能帶給孩子很多的感動和很多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