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子人選的難產

2024-10-08 23:35:18 作者: 時拾史事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為每一個兒子的後代都定好了「行輩字」,比如太子朱標家的就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按照朱元璋的設想,自己死後,皇位將會在朱標一系代代相傳。然而大明朝的皇位僅在太子朱標這一支的「允」字輩(朱允炆)待了四年左右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燕王朱棣奪取了皇位,明朝皇帝的統序發生了轉移,後代皇帝的行輩字也就變成了燕王燕王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棣登基後面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太子,根據中國古代王朝不成文的慣例,新皇登基不久就應當冊立儲君,以示皇位穩固。於是受這個傳統影響,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此時距離朱棣剛剛登基才半年,朝中群臣便上書請求皇帝立皇太子。群臣請求皇帝立太子,不過並沒有建議皇帝該立誰為太子,也就是說大臣給了皇帝很大的自主權,皇帝愛立誰就立誰,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表面上看朱棣的選擇範圍還算寬,畢竟他有四個兒子,雖然不如朱元璋那麼多,但也能湊夠四個選項。但四個兒子中老四朱高爔幼年就去世了,自然不在選擇之列,因而只能從活著的三個兒子中選擇。中國古代禮法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個問題在三個兒子中不存在,因為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因此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這三人均屬於朱棣的嫡子,身份上不分高低。不過還是有些細微差別,那就是其中的長子朱高熾不僅是「嫡」而且是「長」,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而朝臣雖然沒有明說立誰為太子,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要擁立朱高熾的節奏。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說起朱高熾的太子生涯,只能用「風雨飄搖」來形容,然而在此之前朱高熾也曾有過一段不可動搖的繼承人生涯。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早在朱棣還是燕王時期他就已經是燕王世子了,而這個世子的身份還不是朱棣給他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正式冊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就皇室管理等各方面問題寫成《皇明祖訓》一書,其中特別提到明朝上到皇帝下到諸王的繼承人一定要挑選「嫡長子」,只有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其他人選,因而朱高熾的世子地位是經過朱元璋親自認證的。

  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的時候,朱高熾已經做了三年燕王世子,其地位之穩固無人能及,也沒有聽說過這期間朱棣有對朱高熾有什麼不滿想要更換他的,因而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朱高熾最平穩的繼承人生涯。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朱高熾等於朱棣接班人的形象就此定格下來,既然燕王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皇帝,那麼燕王世子當然就是當仁不讓的皇太子了,況且朱高熾的繼承人身份還是朱元璋選定的,朱棣登基之後事事表示要效法太祖皇帝,既然這樣,太祖皇帝親自選的繼承人當然就應當立為皇太子了。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而這一點朱棣本人也是清楚的,因而他在回應大臣們的敕書中只提到了朱高熾,而沒有提及其他兩個兒子,表明朱棣心裡也知道朱高熾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但知道並不等於就接受現實,面對群臣們冊立太子的請求,朱棣給予了明確拒絕。並且還給出了理由,稱「然今長子屬當進學之時,俟其智識益充,道德益進,克膺付畀,議之未晚。」朱棣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說朱高熾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以充實提高自己,等他真正有長進了,再討論皇太子的事也不晚。就這樣,群臣們的第一次上書以失敗告終,但是朝中大臣們對此並不氣餒,反而是再接再厲。於是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文武百官們再次上書要求冊立皇太子,結果再次被拒絕。同時,朱棣也再次給出了自己的拒絕理由「矧在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任,豈當遽承」,也就是還是認為長子朱高熾的能力不足。然而還沒等朱棣在這個問題上鬆一口氣呢,同年四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也上書明成祖要求冊立皇太子,結果朱棣依然老調重彈,再以長子能力不夠拒絕了周王朱橚的請求。

  朱高熾能力真的很差嗎?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的時候已經二十五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早已經是成人了。明代宗室子弟一般十歲左右就要開始進學受教了,到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的時候朱高熾已經上了十五年學了,九年義務教育早已達標。而此時朱棣卻還認為他能力不行,讓他學習,難道朱高熾是晉惠帝一樣的人物嗎?當然不是,有重量級人物可以做證,史書記載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曾經親自考驗過朱高熾,從軍事到政治再到民生等各方面,而朱高熾對朱元璋的問題是對答如流,博得朱元璋的喝彩,誇讚朱高熾有人君風度。連朱元璋都認可的孫子難道會如朱棣所說的那般不堪!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已經明白了,所謂的學習不夠、能力不足都只是藉口,朱棣推遲立太子是有別的原因的。至於什麼原因,大多都是認為朱棣偏愛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所以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有私心。

  確實如此啊,在朱棣的三個兒子裡面,朱棣最喜歡的就是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對於老大朱高熾,朱棣是死活看不上眼,主要就是覺得這個兒子看起來一點沒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是著名的武功皇帝,而朱高熾身材肥胖,腿還有毛病,走路都要有侍從攙扶,朱棣當年曾讓朱高熾兄弟三人練習騎馬射箭,結果朱高熾太胖了,連靶都上不去,朱棣看到這一幕十分不滿,認為這一切都是朱高熾太胖導致的,因而命令削減朱高熾的日常飲食,想通過強制節食的方法來幫助朱高熾減肥,當然最後減肥沒有成功,這就更導致了朱棣厭惡朱高熾。反觀朱高煦則是「英武頗類上。長七尺余,輕嬌,兩腋若龍鱗者數片」,不光身材高大,騎馬射箭樣樣精通,而且長得頗有異象,可以說朱高煦就完全對朱棣的胃口了。因為後來朱高煦造反失敗,所以歷史書中將其刻畫成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將形象,並且不愛學習,就知道惹是生非。

  但事實上朱高煦的文化水平也不低,當年朱高煦還是王子的時候曾撰寫《擬古感興詩》二十八篇,他的臣僚曾誇讚過朱高煦的文采,並將詩集印刷發行,而且朱高煦還好書法,他的書法被人稱作雄健有理,由此來看朱高煦的文采即使比不上朱高熾,但也還是不錯的。正是由於能文能武,朱棣對這個兒子更加偏愛。

  本來這種偏愛還在正常範圍之內,儘管朱棣不喜歡,但朱高熾並無大過,而朱高煦也無大功,最終朱高熾還是能順利繼承朱棣的王位,然而靖難之役打破了平衡。靖難之役中朱棣曾多次身處險境,幾次將要喪命於南軍之手,而關鍵時刻朱高煦總能挺身而出救朱棣於危難之中。白溝河之戰中,朱棣差點被南軍都督瞿能擒獲,危急時刻,是朱高煦挺身而出,率領精騎數千,斬瞿能父子於陣前。東昌之戰中,建文帝一方的平燕將軍盛庸以火器打敗燕軍,甚至連朱棣手下的大將張玉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朱棣本人隻身逃走,緊要關頭又是朱高煦率領大軍趕來支援,擊退南軍。之後的浦子口之戰中朱棣又被自己的大舅子徐輝祖給擊敗,危急時刻又是朱高煦奮力一搏才打退南軍。

  可以說,朱高煦的英勇表現不光令朱棣對自己這個二兒子刮目相看,而且欠下了朱高煦一份情,後來朱棣之所以對朱高煦如此縱容,有靖難之役的原因在裡面。正是在戰爭過程中,朱棣說出了那句名言——「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這句話直接翻譯過來就是你大哥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潛台詞就是你大哥身體不好,最後的大任還是要由你來繼承。在其他的史書記載中,朱棣說得更加直白,比如《鴻猷錄》中記載的朱棣的原話是:「吾疲甚,汝往督戰。世子久疾,事成,當以汝為東宮。吾兒勉之!」

  此外,《明史》的《金忠傳》和《楊士奇傳》中也明確記載朱棣曾經許諾朱高煦太子之位。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朱棣跟朱高煦說這句話純粹是為了激勵朱高煦的鬥志,就和當年朱棣鼓動寧王朱權一起出兵說事成之後中分天下一樣屬於空頭支票,當不得真。其實不然,如果朱棣真的只是糊弄朱高煦的,那麼他不會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大臣們上書請求冊立太子時,一直找藉口拖延。事實上,朱棣登基後,太子問題考慮了近兩年,在此期間,文官集團四次上書要求冊立皇太子,但朱棣一直在猶豫。朱棣的行為證明他確實曾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產生過遲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