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童出世
2024-10-08 23:35:04
作者: 時拾史事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水鑑湖(今江西吉水縣文峰鎮)人。在明清時期江西那可是科舉大省,幾百年間光狀元就層出不窮,更不用說進士了,那就是一抓一大把。所以江西自古以來文風昌盛,能夠在省內以才華出名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我們的解縉實在是太優秀了,優秀到省內已經容納不下他了,優秀到連時間和空間都限制不了他了。解縉和明朝中後期的兩大文學巨頭楊慎、徐渭共同組了一個叫「明朝三大才子」的組合,當時就成為了大明第一天團,什麼「吳中四才子」這只是地方偶像,「明朝三大才子」這才是全民天團。
雖然三大才子中,楊慎被公推首位,但楊慎和徐渭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明朝中後期,那時候明朝的市民經濟已經相當繁榮,用書上的話來說資本主義萌芽都出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當時的文化昌盛是正常現象,而解縉所處的時代正是元末明初,整個中國剛從戰亂之餘緩過來,飯都吃不飽,哪還有多少精力去搞文化研究啊,而成長於此時的解縉精力能從明朝兩百多年間的才子中脫穎而出,為明初扳回一局,躋身「明朝三大才子」之列,可見解縉自身的才學水平有多高。
解縉能有如此高的才華,雖然離不開天賦異稟,但是成長的環境也十分重要。《解學士》中說解縉的父母是賣豆腐的貧苦夫婦,這當然只是為了突出解縉是個「神童」而在立人設了。解縉出生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一月七日,前面說過這時元末戰亂剛剛結束,新建立的大明朝百廢待興,許多人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說讀書了,在當時可沒有「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思想,如果解縉的父母真是賣豆腐的,那解縉日後的人生大概就是接過父母的小作坊了。幸運的是解縉誕生於江西吉水解氏家族,這可是江西著名的名門望族,不僅是書香門第還是官宦之家,根據族譜記載,解氏一族從古至今光是封王封公(這裡可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的就有好多位,所以才能在江西置辦下如此龐大的產業,供後人耕讀傳家,而解縉在這樣的家族中長大學費什麼的肯定是不用愁了。
物質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看解縉的了,畢竟學習這東西還是得靠自己努力的,好在這方面解縉更讓人省心,解縉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自己異於常人的地方,當解縉周歲的時候,家族為這個孩子準備「抓周」,結果在「抓周」上,解縉從四書五經、李白杜甫的詩集、文房四寶、琴棋書畫那是抓了個遍,而且對這些東西那是愛不釋手,所謂異人必有異象,家族中的長輩看到這種情況就知道這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因而十分用心去教育他。而以此次「抓周」為起點,之後的解縉是表現得越來越出色,先是其母教他認字的時候,發現其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後來還能夠出口成詩,之後那就更不用說了,反正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能看的書都已經被解縉看完了。
正所謂「學而優則仕」,所謂「十年寒窗」,但很多人窮其一生在學問上都沒有太大突破,而年紀輕輕的解縉如今在學習上已經沒有什麼瓶頸,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通過科舉踏入仕途了,解縉作為文人士大夫中的一員自然也不例外。於是解縉就去參加科舉,科舉可比今天的國考難多了,到了明朝的時候科舉分為好幾個流程,共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一級比一級難。拿最簡單的童試來說吧,這是縣一級的考試,能夠考上的人被稱為童生,就說明你是個文化人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比如《范進中舉》里的范進五十多歲還在參加童試。
童試過後是院試,能夠考中的人被稱為「秀才」,到了秀才這一級別就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能享受很多待遇了,比如可以開辦私塾,見了官也不用下跪。很多人窮其一生到達這個級別就謝天謝地了。但我們解大才子可不是常人,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時候,年僅十八歲的解縉就已經參加江西的鄉試了,也就是說解縉還沒成年的時候就過了童試和院試了,那麼鄉試的難度怎麼樣呢?太簡單了,解縉一舉奪得江西鄉試的第一名,鄉試相當於今天省一級的考試,當然難度前面說過了比今天難很多,考試的人從小孩到老頭應有盡有,而十八歲的解縉無疑是其中最年輕的,這麼一個小娃娃考了第一,令當時許多考試的學子感到吃驚,由於古代鄉試的第一名又被稱作「解元」,所以時人又稱解縉為「解解元」,聽起來還蠻好聽的。鄉試考中的被稱為「舉人」,明清兩代舉人就可以做官了,但途徑很難,而且在升遷上會有障礙,因而絕大多數考中舉人的人會再去京城參加會試。
解縉這麼有才當然不會只滿足於一個舉人了,因而緊接著在第二年的時候,解縉便入京參加會試,和解縉一同入京參加會試的還有其兄長解綸、妹夫黃金華。解縉作為大才子自然有自己的目標,那就是「連中三元」,也就是一個人集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於一身,這在所有讀書人中是莫大的榮譽,截止此時明朝還沒有出現「連中三元」的現象,如果解縉能夠達成,那必然是創下了歷史。結果還別說,解縉三人都挺爭氣的,不僅順利通過了禮部的會試,還順利通過了殿試,最終全都考上了進士,這「兄弟同登第」「一門三進士」的消息一出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然而美中不足出現了,自幼便穎敏絕人的解縉在此次會試中卻只拿了個第七,雖然這個名次已經能讓許多人羨慕了,但是跟解縉的要求還是相差甚遠,而在殿試中解縉的表現更是不佳,只拿了個三甲第十名,似乎和解縉幼年時候的表現不符合啊,難道是解縉已經江郎才盡了嗎?其實不然,因為此次殿試的第一名也就是所謂的「狀元」任亨泰在史書中也有所記載,然而查閱其相關資料記載卻發現任亨泰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在政治上的建樹都無法和解縉相提並論,所以在京城參加會試和殿試時,解縉依然還是那個「穎敏絕人」的解縉。那難道是因為此次考試中有人暗箱操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解縉的名次給往下壓了?
還別說,這次倒是說的八九不離十了,但是壓解縉的名次卻不是因為要顧及他人的利益,而是出於對解縉的保護。根據史書記載,解縉名次的不高不是因為他在考試中答得不好,而是答得太好了,讓主考官們都生了愛才之心,但是主考官們在看到解縉的試卷後,覺得解縉這個人真是鋒芒畢露了,有時候在官場上一個人太優秀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加上解縉這個人自視甚高,使得主考官們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現象發生在解縉身上,為了保護他也為了歷練一下解縉,就將他的名次給壓低了。而這一壓就使得明朝的第一位「連中三元」又往後推遲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