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者之師保護下的和平貿易
2024-10-08 23:34:54
作者: 時拾史事
據說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覺得家大業大,要向海外諸國嘚瑟一下,享受一下萬邦來朝的感覺。既然這樣那就要給鄭和配上最好的裝配,讓海外那些不開眼的小國看看什麼是天朝上國。
以下是鄭和船隊的配置:寶船長一百五十多米,寬六十多米,比今天一個足球場還大,鄭和的船隊裡面這樣的船大概有幾十艘,供鄭和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乘坐。同時,用它來裝運寶物,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然而寶船還只是鄭和船隊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船隻,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甚至還有專門用來運馬的船,各類船隻大大小小加起來兩百多艘,宛如今天美國的航母編隊。
那這麼大的船隊得多少人才能操作起來啊,這個問題鄭和船隊裡面有一位叫馬歡的翻譯官可以回答。馬歡曾多次跟隨鄭和出海,後來在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他將自己在下西洋過程總的所見所聞寫成一本《瀛涯勝覽》。據這本書記載,鄭和每次下西洋攜帶的人員多達七千多人,其中光軍隊就有兩萬六。這是個什麼概念,這麼說吧400年後鴉片戰爭的時候,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英國夠牛了吧,那麼強大的工業實力幾個月也就送過來四千軍隊,跟鄭和一比,小巫見大巫。浩浩蕩蕩這麼多人下西洋,能把海外小國嚇死,要知道鄭和去的很多國家總人口加起來都沒兩三萬,哪見過這麼多天兵天將啊。到這有人就又要解釋了,帶這麼多人主要是為了防範海盜,海上海盜可猖狂了,吃人不吐骨頭。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因為鄭和船隊碰到勢力最大的海盜是馬六甲一帶的陳祖義。陳祖義是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下南洋,曾盤踞在馬六甲一帶為禍十餘年,是當地赫赫有名的海盜王,這樣一個海盜王勢力得有多強呢?在他最強大的時候。手下才萬把烏合之眾,最大的船隻還沒鄭和最小的船長,所以後來當他遇到鄭和的時候,輕而易舉就被鄭和押送回國內處死。
那鄭和帶領這麼多人這麼多人究竟是幹嗎的,我要說是做生意,聽到的人都會認為是開玩笑吧,其實還真的是為了做生意。很多人認為明朝朝貢貿易是散財賺面子輸里子,這其實是種誤讀。如果大明皇帝是坐在家裡等海外番邦來進貢,然後加倍回禮,那賠本賺吆喝的指責還有點在理,但是現在鄭和走出去了,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舉幾個例子啊,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的使團在古里進行了一次涉及眾多貨物的巨大交易,一次性購買了「各色奇貨異寶及麒麟(長頸鹿)、獅子、駝雞等物」,也就是當地的金銀珠寶和特產,並且這次交易不屬於賞賜性貿易,因為如果屬於賞賜性貿易,史書一定會大書其書所賞賜的東西,但是史書並沒有提及明朝賞賜這一環,僅用了一個「買」字,這就表明此次貿易屬於正常交易,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除此之外,鄭和每次出航還會買一些香料回國,比如占城國出產一種伽藍香,號稱除占城國外「天下再無出處,價甚貴,以銀對換」。既然全天下只有這裡有,那麼鄭和每次經過占城都會將當地所產的伽藍香全部購買一空,甚至連當地王室都沒得用了,並且由於買的多,鄭和的船隊還經常跟當地壓價,怎麼看都不像是厚往薄來。
說了這麼多都沒談到軍隊,那軍隊到底有什麼用啊,軍隊的作用就是保證鄭和船隊的正常貿易,因為畢竟在人家的地盤上,人少了鎮不住場子,別人坐地起價怎麼辦。當然這還不是軍隊貿易的最主要功能,大頭還在後面。南洋的九州山(今馬來西亞境內)一帶盛產沉香,要知道在沉香在大明可是個好東西,但是每次鄭和都買不了多少。倒不是當地土著不賣,實在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當地居民技術落後,坐守金山銀山卻只能望山興嘆,根本采不到生長在深山老林里的沉香,所以鄭和每次來這裡都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派大批官兵去山裡面采沉香,每次都是收穫頗豐,採到的都是當地人都沒見過的上好沉香,至於采了之後給不給錢,書上沒說,畢竟憑本事采的沉香為啥要給錢。而在蘇門答刺時,鄭和也曾幫當地人開採硫黃,並用絲綢、瓷器與當地酋長交換,酋長看到大明的絲綢、瓷器都高興壞了,說句實話,絲綢和瓷器在明清時期的產量是極大的,其對於航程中途經的國家雖然是稀罕物,但是對於大明來說則不一定是稀罕物,並且其所交換的東西如沉香等,在大明的價格絕對要高於瓷器和絲綢。
其實根據史書的蛛絲馬跡,鄭和下西洋是掙了錢的,而且還不少,因此皇帝才會一而再再而三派遣鄭和下西洋。說到這裡,最關鍵的問題也出現了,鄭和下西洋賺的錢都去哪呢?或許一則考古消息可以告訴我們答案,2001年在湖北省鍾祥市梁莊王朱瞻垍(明仁宗朱高熾第九子)墓中發現了一塊金錠,上面刻有:「永樂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銘文。從金錠上面的銘文就可知,這塊金錠就是鄭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寶物之一。除此之外,墓葬中的隨葬品還包括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金綠寶石貓眼、石英貓眼等名貴寶石,而這些寶石的產地均來自東南亞。事實上,梁莊王墓的發掘就給我們揭示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鄭和下西洋所攜帶回來的大批寶物和金銀珠寶首先並沒有歸入國庫,也沒有投入市場流通,而是全部流入了內庫,流入了皇室宗親的口袋裡。皇室宗親用這些東西來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甚至當時宮中的宦官和宮女也以得到一件來自西洋的寶物為榮。
滿足了皇室的需要之外,鄭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貨物才會投入到市場之中,進行交易,並且投入的量應該還不少,乃至於有部分商人甚至靠倒買倒賣這些商品發家致富了。在這裡還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就是朱棣在位時期所進行的大型活動,如征伐蒙古、遷都、編纂《永樂大典》等似乎背後都有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金銀寶物的支持,因為朱棣的這種種行動並未引起社會的劇烈動盪。要知道當時明朝應當還屬於恢復元氣的階段,並且朱棣在位時期所採取的幾個行動可不是分批次進行的,多數情況下是幾項活動同時並舉的,但是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朱棣的種種大動作而發生大規模的騷動。這該怎麼說呢,其實在朱棣的這幾項大規模活動之下,老百姓的負擔的確是很重了,但是還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而超出他們承受範圍之外的部分則很有可能是由鄭和下西洋的收穫來承擔了。也正是鄭和下西洋使得大明的內庫充盈了起來,朱棣看著自己那充盈的內庫,腰板兒也直了,也有信心搞一些大動作了。
這樣看來鄭和下西洋利國利民啊,皇室從海外獲得珍寶滿足了享受,就不會去搜刮百姓了,多出來的錢還能上馬大型工程、軍事行動可謂一舉兩得啊,但這麼好的下西洋怎麼就突然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