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盛世之下的陰霾與真相

2024-10-08 23:34:09 作者: 時拾史事

  軍事、經濟、政治的並存發展,使朱棣成為一個兼具「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讓後世對他做出了「永樂盛世」的評價。然而,這個盛世的背後,是複雜的,也是布滿陰霾的。遷都北京、五征漠北、七下西洋雖都是永樂帝的功績。然而這功績的背後,卻處處不透露著勞民傷財,人民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朱棣輕易做出遷都的決定,但歷時十四年,才將那座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宮殿打造完成。而打造一座宮殿的先決條件,便是人力、土地與錢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紫禁城的選址一被敲定,那麼,註定貧苦的百姓就要面臨流離失所的結局。和現在的拆遷種種補償不同,那會兒的拆遷都屬於「強拆」。只要在皇城範圍內的民居,且又是黃土瓦片結構,只待「開發商」的一聲令下,便在頃刻間夷為平地。紫禁城有多大,那麼意味著被推倒的民居範圍就有多廣。當然朝廷也不會再管後期的安居工程,為此背井離鄉的百姓不在少數。

  除卻遷都造宮殿的勞民傷財,因北京地處北邊,離魚米之鄉的江南甚是遙遠,所以每年都要花費很大的人力及物力將糧食運往北京。然而,這高得嚇人的運輸成本卻還是要老百姓自己承擔的。明朝這個」小氣朝廷」倒真做的是名副其實。

  朱棣的好大喜功,終究是讓一眾無辜的百姓為其買單。或許是天道輪迴,朱棣遷都僅三月余,一場天火便將紫禁城內的三座宮殿付之一炬,也算是上天給朱棣的一種警示吧!

  比起遷都,更為嚴重的是吏治腐敗。朱元璋是著名的「乞丐皇帝」,因而他的為人也是小氣的,或許是窮怕了,所以在朱元璋底下幹活的朝臣無疑是拿著低收入高壓力在辦公的。在朱元璋看來,屬下幹活是應當的,給予的薪水只要不讓人餓死就可以了。要知道,當時的一品大員能拿到的月俸米僅有八十七石。而隨著官位的遞減,至從九品官只有五石的俸祿。雖然達到了朱元璋餓不死的標準,但是這樣微薄的俸祿下,官員不貪污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朱元璋時雖然大力懲治貪官污吏,然而因為這「小氣的朝廷」,貪污事件自是屢禁不止。而後到了永樂年間,這種低廉的「用工制度」並沒有得到改善,而朱棣也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小氣的性格,永樂年間,即使為了公務出差也是要自費的。

  故而,巴結上級需要錢,過日子需要錢,出公務需要錢……那麼多錢從哪裡來呢?自然是搜刮民脂民膏。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另外一面,因為永樂帝開創的東廠,也讓一眾宦官變得氣焰囂張。因是掌握著情報的機密組織,基本上是掌握了大臣與百姓的生殺大權,從這點來說宦官基本上是擁有了無上的權力。然而,我們嚴謹地說,宦官得勢,少有不是殘忍的、貪婪的,至此便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宦官敲詐之風。

  敲詐的範圍包括:通過利用採辦、歲辦的皇權,向地方勒索貢品。什麼是歲辦?歲辦就是各地方每年要向朝廷上貢的物品,包含地方特色的特產。而採辦就範圍更廣了。皇帝要什麼,就去買什麼。僅此兩項,光是敲詐便可榨出很多油水,其中以歲辦數量大得最為驚人。

  征商稅。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提倡的是「重農抑商」,針對商業活動的收稅相當高,故而,宦官掌握稅務機構後,商稅更是多如牛毛,大大加重了商人的負擔。

  以上還只是宦官敲詐的九牛一毛,例如我們熟知的生辰綱、建生祠等,都在宦官的敲詐範圍內。所以在宦官及官員的雙重夾擊下,百姓只剩下了被剝削的命運。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苦不堪言啊!

  除了經受剝削與壓榨,百姓生活的環境也是水深火熱。靖難之役將原本已經初見成型的明朝經濟,瞬間打回了原形。然而,這時朱棣又是要遷都,又是要打仗,又是要下西洋,盡搞一些形象工程,這一系列的決定雖然在助長著大明朝的聲威,但潛移默化間卻在加重百姓的負擔。百姓一方面要抵禦著貪污官員的搜刮,其次還要承擔龐大的稅賦。

  因為紫禁城的營建,四處不斷的征戰,無數農民、囚犯都被充當了勞動力擁入了京城。其中大多都是來自河南、山東等中原地帶。唐賽兒的父親便是因此被充當徭役,被抓走的。要知道,僅營造紫禁城就耗費了30萬的人工。

  就這些形成了惡性循環,隨著勞動力的流失,許多地方的田地也就落得無人耕種。而後又是遇上旱災,又是遇上瘟疫,又是遇上連年的戰火。朝廷更是沒有半分減免稅賦的打算,可以想見貧苦百姓過的是怎樣的生活。食樹根,食草皮,為了能夠吃飽,百姓已經無所不食。然而,就這樣活活被餓死的人,不在少數。搶糧、暴亂等活動也是時有發生。因此唐賽兒起義絕非只是偶然。皇帝要功績,官員要活命,然而貧苦的百姓卻已經沒有活路。迫於無奈之下,揭竿而起是必然。

  永樂一朝前後共達二十二年。然而,「永樂永樂」,身處在無盡的剝削與食不果腹困苦中的百姓,自然是不知道什麼是永樂的。充斥在他們身邊的,只有無盡的痛苦與想要生存的希望。朱棣用種種功績,戰果輝煌,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明君,一個賢主。然而與貧苦百姓所正在遭遇的悲慘生活相比。所謂的「永樂盛世」,也只能算作是屬於朱棣一個人的盛世,一塊經不起推敲與琢磨的「遮羞布」罷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