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扶持與打壓並存
2024-10-08 23:32:42
作者: 時拾史事
因而朱元璋所推行的分封制絕不能單純地看作是給各地藩王極大的權力,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說的那樣「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諸子於各省、各府,蓋仿漢、晉、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參酌之,外以壯藩衛而實無事權,其有才者,如燕、晉諸王,或統兵以鎮邊塞,然不為例;其分封內地者,不過設三護衛,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其用意亦深遠也。」可以說,朱元璋所推行的分封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最終實現「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目標。
事實上,在朱元璋推行分封制賦予諸王極大權力的同時,朱元璋也在一步步限制諸王,使其擁有的權力不能與中央衝突,並且保證中央能夠居重馭輕。而且,朱元璋還時刻都在提醒分封在各地的藩王要老實行事,不要產生什麼非分之想。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就在中書省完成《祖訓錄》編纂的同一年,另一本涉及藩王的書籍也編纂完成了,即《昭鑒錄》。該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中國古代一些著名藩王的事例,有好有壞。朱元璋讓大臣們編纂本書時曾說「必時時進說,使知所警戒。然趙伯魯之失簡、漢淮南之招客,過猶不及,皆非朕之所望也」。而這也點名了本書編撰的目的,朱元璋在這句話中涉及了兩個人物,一個是趙伯魯(春秋時期晉國趙氏家族領袖趙襄子的哥哥)因為過於平庸最終不堪大用,另一個是淮南王劉安則是因為鋒芒畢露結果招來殺身之禍。朱元璋舉這兩個人的例子就是想告訴分封各地的藩王們既要允文允武,擔當大任,又要安分守己,老實聽話,把握好中間的度,不要過猶不及。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將《永鑒錄》頒賜諸王,其內容主要是「輯歷代宗室諸王為惡悖逆者,以類為編,直敘其事。」告誡諸王要恪敬守禮、體恤百姓。
除了加強對諸王的思想教育之外,朱元璋還採取實際行動來限制諸王的權力,上面所提到的諸王所擁有的各項權力基本上都是洪武六年編纂而成的《祖訓錄》中規定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朱元璋也發現《祖訓錄》賦予諸王的權力過大,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對《祖訓錄》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於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將其改定為《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便對諸王的權力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制,比如諸王之前擁有對封國內文武官員的生殺予奪大權,但是在《皇明祖訓》中則規定諸王要按律判決,並且對於諸王封國內有老百姓侮辱諸王的情況,其處理辦法則是不再由諸王判決,而是押送到京城來由朝廷決斷。還有對於所謂的「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也不再讓諸王前去索取奸臣,而是由都督府抓捕,從而避免諸王過多干涉朝政。此外,諸王王府內的文官不再由諸王任命而是由朝廷選任。最終形成了諸王不得干預地方上的民政,王府之外的事務,均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親王無權過問的局面。
而對於諸王來說最為倚仗的軍隊也有所限制,朱元璋規定諸王封國內衛所軍隊只能在緊急情況下徵用,換句話說就是只能在戰爭時期徵用,而在和平時期不論諸王理由多麼充分,也不能徵用衛所軍隊。
不過既然講到了衛所軍隊,那接下來就看看諸王到底擁有多大的軍事權力。的確,各地藩王都有直屬於自己的軍隊,但是諸王能夠調動這些護衛兵,皇帝也能調動,並且皇帝擁有的是最高權限。朱元璋在位期間就曾多次越過各地藩王直接調動他們的護衛兵到其他地方參與作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朱元璋便曾頒布詔令「敕總兵官周興,令都督僉事宋晟領遼王府中護衛、都督劉真領寧王府中衛,指揮莊德領三萬衛軍馬,征剿野人」,而遼王和寧王兩位王爺並沒有參與此次征剿。此外,建文帝在位時期為了對付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也曾採用這一招數,建文帝命令都督宋忠徵調軍隊屯聚在開平衛,而這些被抽調的軍隊大多是燕王府護衛中的精兵強將,又將燕王麾下的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此來削弱燕王朱棣,這樣一來燕王朱棣的護衛軍們一夕之間被抽調一空,只剩下了八百親衛,這就是為什麼朱棣剛剛起兵的時候,勢力如此單薄。
還有關於衛所軍隊的調動,固然沒有諸王的旨意駐紮在其封地的衛所軍隊不能隨意調動,但是諸王旨意起作用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皇帝頒布下來的詔書,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皇帝頒布的詔書,僅僅依靠諸王的旨意來調動衛所軍隊也是不可能的,即「有王令旨而無朝命,亦不擅發」。除此之外,駐紮在諸王封國之內的衛所軍隊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鉗制諸王,固然諸王的護衛軍比任何一個衛所的軍隊都要多,但是在諸王的封國內並不是只有一個衛所,而是有著眾多的衛所,這些衛所的軍隊加起來足可以取得對諸王軍隊的絕對優勢,這也是朱元璋親口承認的,即「王府置護衛,又設都司,正為彼此防閒」,就算皇子們野心作祟,手裡區區數千到數萬不等的軍隊也根本無力抗衡中央軍。
還是要以燕王朱棣為例,「靖難之役」正式爆發前,被建文帝任命為北平都指揮使的謝貴事先接到建文帝的密旨,於是「以在城七衛並屯田軍士布於城內,填溢街巷,追圍王城外牆,又以木柵斷端禮等四門」,可以說是把燕王府圍了一個水泄不通,逼得燕王只能靠裝瘋賣傻來麻痹他們。這件事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當初的設計是多麼的巧妙,也表明了衛所軍隊的指揮權最終還是在朝廷手中掌握著。還有便是關於節制勛臣大將的問題,其實各地藩王能夠節制勛臣大將的權力有無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決定,皇帝讓他們節制他們便能節制,皇帝不讓他們節制,他們便節制不了。例如在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時候,朱元璋曾要求陝西都指揮使司訓練將士,同時規定「北自延安、綏德,西自蘭州,從魏國公徐輝祖等節制」,直接越過了當時駐紮在陝西境內的秦王、肅王、慶王三位王爺。由此可見,各地藩王所擁有的節制權也是不完整的。
總之,對於朱元璋的分封諸王一事,不能單純地看作是朱元璋的「昏招」,最終還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事實上,「靖難之役」的爆發有著很大的偶然性,並且正如趙翼所說的那樣,朱元璋在推行分封制的時候是在充分參考了前朝分封制所造成的影響之後,經過深思熟慮和仔細謀劃之後才推行的。只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實在太「孫子」,手握4個王3個炸的情況下還會被燕王朱棣逆風翻盤。
而朱棣所以能夠意外贏得皇位,也與一個人的過早去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