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朝上下一致通過

2024-10-08 23:32:37 作者: 時拾史事

  其實說一意孤行好像還不對,因為朱元璋決定採取分封制的時候曾詢問過手下大臣的意見,而所有大臣全部都表示支持朱元璋的分封決定,並稱讚朱元璋這一決定是能夠令大明朝長治久安的良策。隨後,朱元璋又給大臣們舉例子來表明自己的決策是經過歷史驗證的,認為分封制「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將周秦享國時間的長短歸結於是否推行分封制,從而證明自己的決策並不是突發奇想。這下大臣們更是一個個都高呼「皇上聖明」了,比如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便稱朱元璋這一決定使得「天子如首,諸王如手足」,依靠分封制將整個大明宗室連成一體,牢不可破。看到自己的手底下的這班大臣都十分懂得「揣摩聖意」,朱元璋也是很開心的,可以說是龍顏大悅。

  於是,同月朱元璋便開始啟動了分封諸王的程序,而在同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朱元璋才大封開國功臣。對於自己先分封諸王,再分封開國功臣的這一舉措,朱元璋還專門在冊封諸王的詔書中進行了解釋。其大意就是,本來分封諸王應該是在分封開國功臣之後再進行的,但是尊卑次序還是應該早點確定比較好。也就是說你們這些開國功臣固然為大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從尊卑次序上來講你們還是比不了我這些皇兒的,畢竟他們都是龍子龍孫。正所謂尊卑有序才是正道,所以我先把我這些皇子皇孫們都分封了,然後接下來才方便再給你們論功行賞。可以說,通過這份詔書,朱元璋便直接確定了各地藩王的政治地位要高於朝中大臣。要知道,連開國功臣和各地藩王相比都屬於「卑」的一方,更不用說朝中的其他大臣了。

  怎麼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這次分封?看上去皇帝說的在理,確實嘛,「周朝享國長久」這話當年也有人對秦始皇進諫過,始皇帝沒聽,因此「秦二世而亡」。而大臣們也從國家、宗室、皇權等多方考慮,最後紛紛點讚:老大說的對啊。但是這種說法靠譜嗎?

  打臉來得太快,朱元璋去世不到三十年,他的重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時候曾和手下的大臣們就分封制的利弊進行過一次詳細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朱瞻基自己就直接表示周朝和秦朝的享國時間之所以會有長有短,並不是因為有無分封諸侯王的原因,而是周朝以仁德治國,秦朝則以刑罰治國。朱元璋說的對還是朱瞻基說的對呢?這裡不做討論,但可以說明宣宗的這番說辭直接否定了朱元璋所說的實行分封制的根本原因。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朱瞻基手下的大臣能看出問題來,難道朱元璋的大臣看不出來?當年朱元璋手下的李善長、劉基、宋濂等人,這些都是一時之人傑,而且他們中不少人熟讀史書,按道理來講對分封制的弊端十分了解啊。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們在朱元璋推行分封的這一問題上都集體失聲了,不僅不反對,反而還十分贊成。因此要想理清楚明朝推行分封制的原因,得分成兩個方面,一是皇帝怎麼想的,二是大臣怎麼想的。

  

  一個個來,先說大臣。前面已經說過,朱元璋的說辭糊弄普通人還說得過去,但是想矇混他手下的那幫老油條沒那麼容易。而他們之所以贊同朱元璋的提議,主要是大臣們對分封制的提出早有心理準備,因為這並不是朱元璋的突發奇想。早在朱元璋還在參加元末群雄逐鹿的時候,他就經常派自己所收的一些義子去鎮守新被攻克的城池,即「太祖於國初以所克城池專用義子作心腹,與將官同守」。一個「專用」說的好,這些被派去各要塞的義子奉命鎮守一方,對所管轄區域擁有絕對大權。而朱元璋之所以要選用義子,是因為相比將領,他更信任義子,元末將領反叛主公的現象十分頻繁,因而朱元璋有此一招。開國之後行分封制,不過就是鎮守城池的翻版,只不過是把義子換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順帶擴大了鎮守範圍而已。至於為什麼不在元末的時候就直接派親兒子鎮守一方,有兩個原因,一來朱元璋的親兒子們當時歲數還小,連打醬油都還不夠格;二來乾兒子再親也沒有親兒子來的親,元末如此兇險的環境下,派毫無軍事經驗的親兒子去送死,朱爸爸還是捨不得的。而建國之後,天下太平了,兒子長大了,自然也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一直跟隨朱元璋的大臣們,早已經對朱元璋推行分封做好心理準備了,因而並不意外。

  另一方面,這些大臣們都是和朱元璋相處多年,對朱元璋動輒殺人,性好猜忌也是相當了解,他們知道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心意已決,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去反對,除非是活膩了。果不其然,六年後的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真的有人親身證明了當初老油條們的決定是多麼的明智。洪武九年因天象有變,朱元璋特地下詔求直言,這時擔任平遙儒學訓導的葉伯巨便上書朱元璋,指出這是由於朱元璋開歷史倒車,大行分封制,搞得上天都看不下去了,希望朱元璋能夠吸取教訓,廢除分封制。結果朱元璋看了他的上書後勃然大怒,並直接說道:「這個小人是在離間我們父子骨肉啊,快將其速速抓來,吾要親手弄死他!」後來雖然在大臣的勸解下朱元璋沒有直接將其殺掉,但最終葉伯巨還是病死在了獄中。

  最後,朱元璋雖然推行了分封制,但是並沒有損害到這些開國功臣的利益和地位,相反還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因為朱元璋讓他們也兼任了藩王府的官員,而那批頂尖的功臣們則兼任了東宮的官員,這就等於徹底把他們和老朱家綁在了一輛戰車上了。既然待遇不變,榮譽還有所增加,自然犯不上拿著自己的飯碗跟朱元璋死磕,反正老朱家的天下,他愛怎麼弄怎麼弄。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做事首先要考慮的是利益。大臣們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贊同分封制。而朱元璋堅持分封制是什麼原因呢,也是為了利益嗎?答案是肯定的。

  有種說法認為朱元璋大搞分封制,是骨子裡的老農思想在作怪,這就導致朱元璋儘管當了皇帝,但由於對家人的溺愛,不惜用最高規格來犒勞大明的宗室。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朱元璋行分封制主要還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元朝一開始入主中原後,並沒能形成一套合理的權力交接制度(事實上直到元朝滅亡也沒有),而元朝宗王權力都較大,這就導致元朝中後期經常發生宗室爭奪皇位的現象,更為要命的是,相當一部分王爺奪位還成功了,這就造成元朝大統不斷轉移的現象,為了保住皇位,元朝的歷代皇帝都在想方設法限制宗王的勢力,最終也確實形成了「限制宗室」的格局,元朝末年宗王造反的現象比起中期要大為減少。但凡是制度自然有利有弊,皇帝要削弱宗王的權力自然要有幫手,而從宗王手中收回的權力也需要有人分擔,元朝的皇帝將目光投向了朝臣身上,削弱宗王此舉雖然使得宗室無法威脅皇權,但也導致「主輕臣重」,元朝後期權相頻出,把持朝政、廢立皇帝的事例比比皆是。

  即使到了元朝快要滅亡的時候,還發生了權臣孛羅帖木兒「清君側」這樣的事件。因而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所為使得皇帝失去了宗室力量的倚仗,一旦天下發生變故,皇帝連個幫手都沒有。而分封制便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即使將來有藩王反了,至少江山還是朱家的,況且,朱元璋非常自信,認為憑藉自己的精密設計,藩王造反這種事不會發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