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休止的嘮叨,只會讓兩個孩子都煩
2024-10-08 23:29:58
作者: 麗罡
自從有了二寶小毛之後,琳琳媽媽感覺壓力越來越大,既怕冷落了琳琳,又擔心疏忽了小毛,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來用,把家裡的大寶、二寶都兼顧起來。
其實琳琳今年都已經上初二了,完全可以照顧自己,可媽媽還是不管什麼事都不放心,每天出門上學之前都要不斷叮囑:「路上小心,注意紅綠燈。」「放學了趕緊回來。」「不要在路上亂吃東西,外面賣的東西不乾淨。」……
每天放學回來了,媽媽又要不停地「關心」:「今天學校怎麼樣?老師講的內容聽不聽得懂?和同學沒有什麼摩擦吧?」「中午吃的什麼呀?」「我看對門晴晴媽給她請了家教,要不要周末給你請個家教?」……
聽著媽媽喋喋不休的嘮叨,琳琳無奈地翻了個大白眼,本來以為有了弟弟小毛,可以分散媽媽的注意力,自己就不必每天忍受「魔音穿耳」了,哪知道現在媽媽更是變本加厲了,沒一刻清淨……
弟弟小毛心裡其實也很苦,他都已經是幼兒園的小男子漢了,可媽媽每天送他去上幼兒園的路上都要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囑咐:「中午不要挑食。」「不許搶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欺負你就告訴老師。」「不許喝冰水,你這幾天肚子不舒服。」……
小毛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趕快像姐姐一樣上初中,這樣就能自己去上學,就不用每天聽媽媽不停不停地囑咐了……
琳琳媽媽的做法,相信很多父母都能理解。
當家裡迎來第二個新成員之後,本來就緊巴巴的時間就更不夠用了,既要分出時間照顧二寶,又要擔心不小心忽略大寶,讓大寶心裡難受。於是,媽媽們把更多的關愛傾注在孩子們身上,希望讓孩子們知道,媽媽愛你們,媽媽很關心你們,媽媽不會冷落你們——結果,大寶、二寶都煩了。
一家教育機構曾做過一項調查,內容是孩子們對父母最大的不滿是什麼,結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孩子都投票給了「父母的嘮叨」。嘮叨這事,確實可怕,哪怕這種嘮叨是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
我們一直在強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要把孩子當成籠中小鳥一樣去飼養。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我從不阻攔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從不會去偷偷翻看他們的小秘密,我只是適當地關心、詢問一下他們的情況,叮囑他們一些事情——結果,不知不覺,這種「適當」地關心、詢問、叮囑就變成了讓孩子們避之不及的嘮叨。
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的嘮叨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籠子」呢?
孩子需要的自由,不僅僅是身體行動上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方面的自由,他們需要父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對於父母來說,嘮叨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可在孩子看來,父母的嘮叨卻是對他們的不信任,不信任他們可以照顧好自己,不信任他們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不信任他們會乖乖的絕不闖禍——因為不信任,所以才一遍遍重複,一遍遍叮囑,一遍遍警告!
美國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坦婭·莎特朗曾做過一項關於孩子衛生問題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父母們總是對孩子的衛生問題喋喋不休,嘮叨不停,那麼孩子反而很可能會故意反其道而行,讓自己的衛生問題更加糟糕。
由此可見,父母的喋喋不休只會讓孩子們越來越厭煩。所以,別再對孩子嘮叨了,給予他們一些信任吧,也給予他們一片精神自由的天空。
及時打住,叮囑也得有個度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會越來越強,而父母也該開始調整對孩子的管理和約束。尤其是在叮囑孩子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度,不能沒完沒了說個不停,更不要事無巨細,什麼都要管到。很多時候,孩子遠比我們所以為的要更加聰明,也更加成熟,點到即止的提醒遠比事無巨細的嘮叨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用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交流
很多孩子之所以反感與父母進行交流,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父母們總是喜歡擺出一副「過來人」的樣子,高高在上地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此,再有用的話,在孩子聽來也是厭煩的。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大人如此,孩子也一樣。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對等的位置進行交流,而不是在一邊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聽進你的話,也才會願意和你交流。
停止嘮叨,給孩子幾點實際的建議
很多父母習慣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節奏來教育孩子,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必要的東西一遍遍向孩子強調,卻根本不管孩子需不需要。但事實上,相比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的嘮叨,父母還不如給孩子幾點實際的建議對他的幫助更大。
比如,當孩子為某作業題苦惱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找點思路;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幾點建議。
一定要記得,停止嘮叨,別用喋喋不休把孩子禁錮在可怕的牢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