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套裝共3冊)> 第二十五章 莎士比亞之前的英國戲劇

第二十五章 莎士比亞之前的英國戲劇

2024-10-08 20:54:58 作者: 約翰·梅西

  倘若世間所有的筆都曾被詩人握在手中,

  筆尖流淌出詩人偉大的思想,

  每一個觸動詩人內心的甜蜜瞬間,

  深深吸引他們心靈,觸發靈感的話題;

  如果所有精美絕倫的靈感都湧向詩人,

  

  綻放出他們如花朵般永生絢爛的詩篇;

  ……

  如果這些詩篇成就了一代詩歌,

  以美妙呈現,

  盤旋在文思未曾停歇的腦海中,

  至少也曾在一片思緒、一點風度、一絲疑惑中駐足,

  而後凝成文字,美德藏於其中。

  ——馬洛

  英國戲劇的兩大來源是流行文化和文學。莎士比亞戲劇的流行先驅是中世紀的傳奇劇。傳奇劇是基於聖經故事展開的簡單的對話,比如亞伯拉罕和艾薩克,以及救世主誕生的故事。這些傳奇劇通常帶著強烈的敬畏之心在教堂上演。但是劇中演員,無論是祭司還是普通信眾,都在劇中添加了世俗觀念,甚至一些飽含喜劇意味的觀念,基督教會不允許這些演員進入教堂。然而演員們很喜歡這種世俗而詼諧的表演,所以他們開始在公共場合進行表演。行會和工會開始接納他們,為他們精彩的演出而驕傲。未遭淘汰的劇目以它們發展的城鎮命名:切斯特、約克、考文垂。這些劇目可能還有其他名稱,其「神秘性」與劇目主題的神聖性毫無關係,在英語和法語中,「神秘」這個詞的本義是「交易」,因為這些演員都是手藝人。這可能就是戲劇性對話、訓練有素的演員和原生態的舞台藝術的開端。除了傳奇劇,還有寓言劇,劇中各類角色都充滿寓意。部分劇目不乏真正的文學品質,比如幾年前重現於舞台上的劇目《世人》,此次演出意義非凡。誠然,大部分道德劇通過粗鄙的對話呈現出《聖經》中的故事,這些角色所呈現的道德觀念(包括罪惡、仇恨、驕傲、愚蠢等)以及插曲,都是完全世俗的娛樂,是對人性的嘲弄——所有的這一切於戲劇發展史而言,並沒有多少詩意。它們的意義僅存於歷史和考古中,而這同樣是不應被忽視的。正如森茨伯里強調的那樣:「現代戲劇的確源於傳奇劇。傳奇劇演變成了道德劇,而後道德劇轉向了現代戲劇。」

  不管怎麼說,即便是早期那些和現代戲劇形式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的英國戲劇樣本,也是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撰寫的,他們應該對經典作品有所了解。尼古拉斯·尤德爾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出任伊頓公學的校長,他於16世紀中期撰寫的《拉爾夫·羅伊斯特·多伊斯特》是最早的一部「合法的」英國喜劇。這齣喜劇飽含了滑稽劇中的英式幽默,又有戲劇的輪廓和連續性,體現了其對英國傳統的挑釁。戲劇中的台詞多以打油詩的形式呈現,這裡面可沒什麼好話。

  另一出低廉粗俗、充滿笑點的鬧劇是約翰·斯蒂爾寫的《葛頓老太太的針》。約翰·斯蒂爾是一名劍橋大學的畢業生,隨後成了該校校長。整齣戲劇由英文寫成,辛辣尖刻,採用了徹頭徹尾的英式風格,其行文結構和那些經典著作一樣老派,不過對於英國戲劇倒是挺新鮮的。

  第一出英國悲劇是常規的塞涅卡式悲劇《高布達克》,人們認為其整部作品是薩克維爾撰寫的,也有人認為薩克維爾只寫了其中的一部分。薩克維爾作為早期的抒情詩人和敘事詩人而聞名於世。這部作品沉悶陰鬱,章節內容枯燥灰暗,但在架構和人物品格方面均有其獨特的展現形式。

  所有這些作品都只是在實驗中摸索著前進,女王統治早期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懵懵懂懂又枯燥沉悶,馬洛之前的大部分作品亦是如此。但就在馬洛之前,聚集著一群大學才子派別的戲劇家,他們同樣是抒情詩人、時評家和雜類文學作家,包括李利、皮爾、格林、羅吉、納什和基德(基德沒上過大學,讀的是公立學校)。除了馬洛,這些人的優點並不突出,並且伊莉莎白時代的戲劇已然成熟,其光榮而輝煌,大大削弱了這些戲劇家的光芒。

  李利,他的尤弗伊斯式散文表現出其自負且虛偽的心理,然而他開始撰寫浪漫主義戲劇時,糾正了他的一些缺點,還增加了不少美德。《恩底彌翁》和《月亮里的女人》雖然沒有千古流芳,但(用華麗的辭藻)勾繪了精美的幻想。莎士比亞顯然對此瞭然於心,瓊森在悼詩中加入關於李利、基德和馬洛的前言並非毫無意義。

  皮爾最好的兩部作品:《帕里斯受審》是一部內容有趣的田園假面劇;《大衛和貝塞比》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聖經故事,包含很多富含詩意的精彩段落。

  格林最好的戲劇《培根修士和邦吉修士》是一個馬戲和愛情故事的完美結合體,這個結合體比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還要完美。比格林的戲劇更有趣的是他的時評,特別是他的《萬千悔恨換來的智慧》,其中包含著名的「莎士比亞場景」,作為對莎士比亞的參考。

  羅吉不僅是一位戲劇家,更是一位抒情詩人和時評家。而納什則是個聰明的時評家,甚少觸及戲劇。

  基德的《西班牙悲劇》是一部血腥的悲劇,充斥著咆哮和謀殺。換言之,這是一部咆哮的情節戲劇。

  這些人在馬洛面前相形見絀,而馬洛在莎士比亞和彌爾頓面前同樣相形見絀。馬洛是英國第一位偉大的悲劇詩人,為人兇狠,性格傲慢,用短短的二十九年走完他傳奇的一生。他寫了四部戲劇,主題都是關於人類的野心和對權力的熱愛,以及人類探索宇宙的獵奇心理。他最好的戲劇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講述了一位魔術師將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以獲得一定時期內無上的權力。歌德在其複雜的詩劇《浮士德》中也講述了這個故事。《浮士德》也是古諾最受歡迎的歌劇作品。

  在馬洛的戲劇中,悲劇英雄是詩人本身,他同人類的束縛做鬥爭,努力追求無限的知識。這部戲劇使用了很多浮誇的語言,涵蓋了很多馬洛「欣賞的主題」,那是馬洛用英語寫過的最精彩的詩歌,即使由莎士比亞來寫,也不會比這更加精彩。當梅菲斯特召見特洛伊的海倫時,浮士德曾說過一些廣為流傳的話:

  這是不是那位發動了千艘戰艦,

  燒毀特洛伊無數寶塔的人?

  親愛的海倫,給我一個吻,

  讓我永生。

  浮士德問:

  你是如何從地獄中逃脫的?

  梅菲斯特答道:

  嗨,這裡就是地獄,我並沒有逃出去:

  你想想我是見識過上帝容貌的人,

  也品嘗過天堂中永恆快樂的滋味,

  現在被剝奪了享受無盡福祉的權利,

  難道不像是在萬重地獄裡受著折磨?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馬洛的傑作。他的另外三部戲劇同樣具有特色,內容精彩卓絕。《帖木耳大帝》這部戲劇是一場修辭盛宴,和拜倫式英雄一樣年輕。正如序言中所說,驚人的措辭令人耳目一新,就像瓊森所說的那樣——馬洛精彩的敘事線,將戲劇原本的輝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馬洛掌握著自身強大的自然力量。《馬爾他的猶太人》是血腥悲劇的樣本,內容充斥著殘忍暴力。這部作品暴露了馬洛的一個缺點——缺乏智慧,大概是因為馬洛年少輕狂,對人性漠不關心,或者直接略過對人性的認知。愛德華二世時期,現實的環境以及人性影響了他,他有些惶恐不安,雖然他的作品裡缺少華麗的故事,但就作品的戲劇性而言,在當時他是寫得最好的。馬洛是一位偉大的抒情和敘事詩人。大眾會因為《希羅與利安德》而知道他,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一句詞,儘管有些人不知道這是他寫的:

  相愛的人們,誰不是一見鍾情?

  無論是馬洛還是其他人都沒能創造出無韻詩體,或者突然間就創造出英國悲劇。事實上正如史文朋認為的那樣:「他是最偉大的先驅,也是詩歌文學中最有勇有謀的先驅……他為後來者鋪就了道路,也為莎士比亞鋪就了一條筆直的大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