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歐洲三大帝國的瓦解和戰事的結束
2024-10-08 20:52:32
作者: 約翰·梅西 馬克斯·韋伯 何炳松
第一節 美國參戰
【美國意見的分歧】到了1917年春,德國的潛艇政策實行得更加嚴厲,引起了另一強國的不滿而加入敵方,這就是美國。美國對於歐洲的戰爭向來不願參加,再加上國內民族複雜,想法不同,難以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在戰事初起時,美國總統威爾遜就聲明美國當嚴守中立。當時美國境內德國人所辦的報紙宣稱這場戰爭之所以發生,英國應該負責任;而英國的同族則宣稱德國怎樣破壞比利時的中立以及虐待其人民,怎樣破壞比利時的勒芬(Louvain)和法國的蘭斯(Rheims)等文化中心,把著名的圖書館、禮拜堂炸毀,竭力主張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向德國宣戰。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美國對於潛艇政策的抗議】美國政府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主意參戰,只是對於德國的潛艇攻擊,造成美國和中立國損失時,屢次提出抗議而已。盧西塔尼亞商船被德國炸沉以後,國內親英一派更有了藉口,認為政府要有所行動。德國雖然於1916年9月答應改變其潛艇政策,但是一部分美國人依然認為這是緩兵之計,政府不應該再採取旁觀的態度。
【德國提出和議及其失敗】1916年底,同盟諸國占領了比利時、波蘭、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諸國,節節勝利,於是提議各參戰國在中立地點共同討論和議的問題。美國曾徵求雙方的意見,最終因為協約諸國不願意屈服,拒絕交涉,和議乃宣告失敗。英國為了進一步抵禦德國,乃於1917年1月擴大封鎖區域。德國也宣布潛艇的活動範圍往英國西邊擴展,以杜絕國外船隻的往來。只是留出了一條狹道,以便於美國每周一次的商船進出。
【美國參戰】1917年2月以後,德國潛艇的轟擊日趨猛烈,美國政府乃宣布和德國絕交。4月2日,美國總統召開國會,通過了向德國宣戰的議案。同時增加賦稅,募集公債,實行徵兵制度,增造海軍戰艦,準備出兵赴歐洲參戰。
【其他各國參戰】美國參戰以後,其他各國亦紛紛加入,因此在1917年時德國的敵人驟然增多。古巴和巴拿馬本就唯美國馬首是瞻;希臘亦因為首相凡尼濟羅斯的提議而加入協約國一方;1917年下半年,又有亞洲的暹羅和中國、非洲的賴比瑞亞和南美的巴西等先後向同盟國宣戰。所以到了1917年末,同盟國一方只有德、奧、土、保四國,而協約國一方則已由九國增到了十九國。
【當時重要的中立國】當時中立國的人口約有1.9億。歐洲的荷蘭、丹麥、挪威、瑞典諸國因為靠近德國,且屬同種,故始終嚴守中立;瑞士因為是永久中立的國家,所以樂得取旁觀的態度;西班牙和其他拉丁美洲諸國始終不願意參加。各國雖然嚴守中立,但仍然避免不了受大戰的影響,例如賦稅增加,物價上漲,商業也長久不能恢復正常。這是因為現代世界中各國經濟都有互相依賴的地方,已經不是閉關鎖國時代的情形了。
第二節 俄國的革命
【俄國政府官僚的腐敗】俄國是協約國一方重要的參與國,忽然於1917年3月發生了革命,因此戰事與和議都受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不得不把革命爆發的原因和經過略述一下。俄國政府的專制、官僚的腐敗以及民眾的疾苦,我們在前面已經敘述過了。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一班貪官污吏認為這次參戰和以前日俄戰爭時一樣,是他們大發橫財的機會。前方的士兵與德奧兩國聯軍拼死戰鬥,死傷人數達百萬以上;可後方官吏依然中飽私囊,不能供給士兵軍餉,辦事毫無精神,甚至暗中受賄通敵。到1916年12月時,國會中人開始宣稱中央政府已被「黑暗勢力」所把持,國家的利益亦已為「黑暗勢力」所破壞。所謂的「黑暗勢力」其實就是指皇后和她的寵臣拉斯普廷(Rasputin)以及一班貪官污吏。不久這個臭名遠揚的寵臣忽然被人刺死,皇后痛心之下,乃逼迫沙皇罷免政府中所有的新黨,而代以思想陳腐、手段殘忍的官僚。尼古拉一世時所使用的種種壓迫新黨的方法,至此又復活了,而且各城市中的糧食因為戰事而逐漸缺乏。俄國民眾既恨政府,又厭戰爭,革命之勢遂不可阻擋了。
【1917年3月的革命】到了1917年3月,由聖彼得堡改稱為彼得格勒(Petrograd)的城市中,忽然發生了爭奪麵包的暴動。政府派軍隊去鎮壓時,士兵竟然不肯開槍。政府又下令關閉國會,國會不但不肯奉詔,而且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得訊,急從前線回國,中途被臨時政府的代表所阻,並於3月15日被迫在退位的詔書上簽字,將皇位傳給其弟麥可大公。麥可大公聲稱帝位沒有經過立憲會議的授權,不能接受。三百餘年來統治俄國的羅曼諾夫皇族至此乃正式覆滅,世界上專制腐敗的政府也從此少了一個。臨時政府便把沙皇、皇后和太子等送到烏拉山外,囚禁在西伯利亞的荒村中;所有高級官僚都被監禁在歷代皇帝監禁革命黨人的監獄中;同時下令釋放所有國內和西伯利亞的政治犯。俄國人民都以為從此得以重見天日了,無不歡聲雷動。
【臨時政府溫和政策的失敗】皇族既然已被推翻,臨時政府乃組織革命內閣。內閣中人大體上政見溫和,其中只有司法部部長克倫斯基(Kerensky)一人是社會黨[1],而且是工兵農會議的代表。新內閣宣布政見,表達改革的決心,主張人民有出版和言論的自由,工人有罷工的權利,廢止警察而代以民團,普及男女的選舉權等。不過社會黨人認為這種種改革並不徹底,不能讓人滿意。同時各地的工兵農會議,即蘇維埃,亦紛紛組織起來,逐漸得勢。到了7月,內閣中溫和派已被社會黨人排擠一空,克倫斯基成為臨時政府的領袖。當時俄國還想繼續維持對外的戰事,但不幸為奧匈帝國所敗。於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共產黨人提出「無合併無賠款」的和平主張。
【11月的共產黨革命】到了11月,醞釀多時的革命果然爆發了。在革命初起時,彼得格勒城中的共產黨人已經有代表工兵農的蘇維埃組織來和國會爭雄。後來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蘇維埃,聲勢漸盛。到了11月,共產黨領袖列寧和托洛茨基(Trotsky)得到軍隊的幫助,竟然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專政」。這一黨人通常自稱布爾什維克,意即「多數人」,因為他們在社會黨中占據多數[2]。
【共產黨的內政和外交】共產黨人首先廢除了資本和土地的私有制,沒收國內一切大規模的工廠和地產;同時指出世界大戰其實是「帝國主義者對於商業和領土的競爭」,各參戰國應該和俄國聯合起來召開和平會議。後來因為各國沒有響應,他們就把俄國帝政時代的檔案公布出來,並把協約國和俄國所簽訂的反對德國的密約刊發。舊時秘密外交上種種自私自利的陰謀昭然若揭,頗為當時的世界人士所稱快。
【俄德和約】1917年底,俄國共產政府開始向德奧等國提出和議,同時俄國西北境內的芬蘭和西南境內的烏克蘭受到德國的鼓動而獨立。俄國終於在1918年3月和德奧兩國在波蘭東境內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簽訂和約,俄國承諾撤出芬蘭和烏克蘭兩地的軍隊,並讓出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沃尼亞和亞洲高加索山等幾處地方,准許它們自由建立政府。不久俄國政府由彼得格勒遷往中部的莫斯科。龐大的帝國至此就瓦解了。
第三節 最後一年的戰況
【戰前的爭奪點】現代的世界因為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鬥爭非常激烈和複雜,根源本已很深。西歐方面的法國對於阿爾薩斯、洛林的丟失,始終保持著收復的決心。中歐方面,既有波蘭人的復國運動,又有北斯拉夫和南斯拉夫兩個民族各自脫離奧匈帝國而獨立的野心。南歐方面的義大利,有一班所謂的「未經收復黨」,以收復奧匈帝國西南境內的領土為目標。東歐的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兩國因為巴爾幹戰爭後分配不均,深仇未解。羅馬尼亞對於匈牙利東部的領土,又欲得之而心甘。東歐的土耳其,國家將亡,怎樣把它完全逐出歐洲呢?土耳其在亞洲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地的領土,將來應歸何國擁有?遠東方面,中國雖然在努力革新,但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急不可待,世界各國對此又將採取何種態度呢?印度和愛爾蘭的民族運動,方興未艾,大不列顛帝國又將如何應對?這些都是亟待解決而無法解決的問題。至於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勾心鬥角,更是難以說清楚了。
【大戰爆發後新生的問題】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各國領土上又產生了許多新的難題。同盟諸國在1917年底已經占領了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的東北境、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塞爾維亞、蒙特尼格羅和羅馬尼亞。英國占領了非洲的埃及、亞洲的巴格達和耶路撒冷。英法兩國占領了德國在非洲的領土。澳大利亞和日本占領了德國在太平洋中的領土和中國的山東。這些地方將如何處置?比利時和法國東北境的損失又該如何賠償呢?
【威爾遜的「十四點」】歐洲的戰局雖然在1917年4月以後有了美國等國的加入,實際上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德國曾於同年3月在法國北部有了縮短戰線的壯舉,從而成為震驚世界的「興登堡戰線」,此後協約國的聯軍再也無法動搖它。於是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了「十四點」的講和原則,主張如下:各國不得締結密約;在戰爭期間,海上航行應絕對自由;軍備應減少,經濟障礙應排除;殖民地的爭執應有妥當的解決方法;同盟國在這次戰爭中所占領的領土應一概退還;吞併阿爾薩斯、洛林的過失應由德國賠罪;土耳其在亞洲的屬地應一概解放;此後應設一國際聯盟以確保大小國家的獨立等。他的這種主張當然受到了英國等國家的歡迎,但德國等國家卻難以接受,因此毫無結果。
【德國大舉進攻】1918年3月,德國軍隊又大舉進攻,想打一勝仗以逼迫協約國求和。幾天之後,英國軍隊竟然不得不向西退到亞眠附近。法國軍隊急來援助,鐵路交錯的亞眠遂倖免於陷落。此次戰事其實是世界大戰以來最慘烈的一次,雙方死傷總數約達四十萬人。但德國得到的只是一年前所失去的一片區域而已,因此突擊的努力宣告失敗。同時協約國一方也察覺到指揮不統一的危險,乃於3月28日公舉法國的福煦(Foch)為總司令,以期挽回極危的戰局。
【德國最後的努力】當時協約國料到德國必會有第二次大舉進攻,不過戰線長達一百五十英里,不知德軍從何處下手。果然到了4月初,德國軍隊又進攻阿拉斯和伊普爾(Ypres)之間的英國防線,希望直達海邊的卡力斯城。協約諸國看到英國軍隊被逼退數英里,極為惶恐不安。英國軍隊司令官不得已下令死守,德國軍隊方為之一阻。5月德國軍隊又企圖直攻巴黎,相去僅四十英里。6月則更進一步,然後乃為美國軍隊所阻。7月德國軍隊又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想從蘭斯以達巴黎,但又被法美兩國聯軍所敗,英國軍隊亦乘機從亞眠東南兩個方向反攻。到了9月底,德國軍隊已退回興登堡戰線了。
【保加利亞投降】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西線下令反攻,同時令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希臘、英國和法國的聯軍在塞爾維亞境內反攻保加利亞軍隊。此時德奧兩國已無力相救,保加利亞不得已於1918年9月29日投降,要求停戰。保加利亞既降,土耳其和同盟國的聯絡又完全中斷,而奧匈帝國南部又有受到反攻的危險,大戰局勢到此乃發生了轉變。
【土耳其投降】果然過了一個月,同盟國的土耳其亦因無法支撐而投降。原來自從1917年12月耶路撒冷被攻陷以後,英國軍隊就乘勝追擊土耳其守在巴勒斯坦的軍隊。同時英法兩國聯軍征服了敘利亞,攻陷了大馬士革和貝魯特(Beirut),美索不達米亞的土耳其軍隊亦被英國人所敗。土耳其在歐亞兩洲兩面受敵,難以繼續抵抗,只得在保加利亞之後,於1918年10月31日無條件投降。
第四節 德、奧兩國的瓦解和大戰的告終
【德國形勢的轉變】美國軍隊到1918年7月時赴歐洲的已達一百萬人,協約國的聲勢為之一壯。德國的潛艇政策既不能圍困英國,逼它求和,又不能阻止美國軍隊渡洋參戰。再加上從俄國占領的地方的接濟也不很充分,德國大失所望。自保加利亞、土耳其兩國先後投降之後,奧匈帝國也自顧不暇,已不能提供有力的援助。所以德國此時已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
【奧匈帝國的瓦解】不料到11月3日時,奧匈帝國驟然瓦解。當時奧匈帝國內部有各附屬民族的紛爭和糧食的缺乏,對外戰事又未能得手,力漸不支,因此於10月7日書面請求威爾遜總統考慮停戰的問題。到了11月底,奧匈帝國的軍隊為義大利軍隊所敗,退出義大利北境。義大利人乘勝占領了特倫特(Trent)與的里雅斯特(Trieste)要港,奧匈帝國至此不得不投降了。同時捷克斯洛伐克宣布脫離奧匈帝國而成立共和國,南斯拉夫人也不再承認奧匈帝國的統治權,匈牙利人亦起而革命自建共和政府。向來以奧匈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的哈布斯堡皇族因為眾叛親離,不得已於11月11日宣布退位。奧匈帝國亦繼俄國之後完全瓦解了。
【德國求和】德國自1918年10月以來亦因內亂將起,戰事難支,向威爾遜總統提請停戰議和。威爾遜總統回應說非無條件投降不可。德國政府為了挽救國內危局,故將富有進取精神的魯登道夫(Ludendorff)將軍免職,並於10月27日通知協約國,德國政府已經實行重大改革,使得人民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握有大權。
【德國帝制的傾覆】不久德國政府因為國內革命十分危急,便直接向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接洽停戰事宜。同時協約國聯軍仍四面包圍,德國軍隊損失很大。11月9日,德國政府宣布皇帝威廉二世已正式退位。不久威廉二世遁走荷蘭,霍亨索倫皇族到此亦宣告覆滅。11月10日,柏林忽起暴動,社會黨的領袖艾伯特就任內閣總理。德國竟然在一夕之間由帝制變成了共和制,其他各邦亦紛紛改建共和政府。五十年來稱雄世界的大帝國至此又少了一個。
【停戰的條件】同時停戰的交涉仍在進行著。德國政府的代表於11月8日通過前線向福煦取得停戰的條件。德國須於兩星期內將占領的所有地方——比利時、法國西北境、盧森堡及阿爾薩斯、洛林——一概交出。另外,德國軍隊必須退到萊茵河右岸之外,左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占領。德國駐紮在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土耳其和俄國的所有軍隊須立即撤出。德國應將所有戰艦、潛艇、巨量的軍用品交給協約國;萊茵河左岸的所有鐵路和交通機關應由協約國處置。凡此種種規定的目的都在於使德國絕對不能再戰。條件雖然苛刻,德國人亦不得不立刻接受,於11月11日簽訂停戰條約。長達四年多的世界大戰到此乃告結束。
【大戰的損失】這次世界大戰總共動員了六千萬人左右。其中死亡的達八百萬人,受傷的達一千八百萬人,傷愈而殘廢的四分之一有餘,至於民眾因饑饉、疾病、被殺而死的又達一千七百萬人。至於公債,同盟諸國從五十億美元增加到四百四十億美元;協約諸國則從二百一十億美元增加到八百六十億美元。英國商船被德國炸沉的達五千六百二十二隻,其中有半數和水手同時沉沒。法國下議院估計法國北境所受到的損失將達一百三十億美元。我們由此可見,生命財產在這次大戰中損失有多大了。
[1]作者敘述有誤,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克倫斯基參加的是社會革命黨。——編者注
[2]作者敘述有誤,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人獲得多數選票,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多數派)。——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