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羅馬散文
2024-10-08 20:43:52
作者: 約翰·梅西 馬克斯·韋伯 何炳松
權宜之計決不能成為基本規則,即使你以為它能幫助你得到有用的東西。
——西塞羅《論義務》
有一個人,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的前五十年裡,他寫作、發言,他主宰了當時以及其後數百年的拉丁語散文界。他就是西塞羅。他是政治家、史學家、演講家、哲學家、批評家、道德家和法學家,但他的成就不止這些。他的拉丁語散文成為他身後一千六百多年的標準範本。在他之後,優秀的拉丁語作品被形容為「西塞羅風格」的,儘管很多中世紀時的教徒和哲學家寫的拉丁文遠遠比不上優雅的古羅馬人寫的拉丁文。據我所知,在整個文學史上,再沒有別的人能將自己的個人風格強加在幾乎每一個試圖使用拉丁語實現藝術效果的作家身上。他被另一位羅馬政治家派出的刺客殺死後,頭顱被割下。馬克·安東尼的妻子用發針扎穿了他的舌頭。然而,那條舌頭在其後的數百年間仍然在發言。
由於西塞羅的作品包含海量的引用和典故,所以他成為前代文學知識的寶庫。舉個例子,恩尼烏斯最優美的篇章得以流傳到我們手裡,要歸功於西塞羅引用它說明詩歌的力量。他的哲學思想屬於學院派,在道德方面十分推崇斯多葛流派的理念,因此他品行端正,並且得到了基督教作家的認可,其中包括聖哲羅姆和聖奧古斯丁。對於很多英語作家來說,他還是雄辯和高雅的典範,一直持續到18世紀。所以,我們在有意無意間都帶有一點西塞羅的風格。曾經有人反對他,說他根本不是一個原創作家,而是一個模仿者、抄襲者,只不過擅長創造警句而已。確實,他在許多演講場合提到的政治和法律案例,與在議會大堂中響亮迴蕩的那些令人警醒的言論相比,是過時了些。我們在勤奮學習他與喀提林對抗的著名辯論詞時,誰沒有試過對演講者和反對者雙方都心生厭倦呢?不論如何,就算西塞羅是個警句寫手,他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寫手。說到底,文學的本質就是造句,不論句子背後的推動力是淺薄的還是深厚的。他是一位卓越的書信寫手,他寫給好友的書信不僅令人讀著愉快,還提供了很多關於親密關係的有價值的細節。對於年輕的普林尼來說,西塞羅寫給他的書信都是關於人生和大自然的小論文,對他直接起到鼓舞的作用,價值無可估量。對於18世紀那個書信寫作是精緻藝術的時代來說,所有出色的書信作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西塞羅的學生。
西塞羅死後,儘管他的影響力猶在,但拉丁語散文已經開始衰落。不過,在古典文學的暮色中,仍有幾抹靚麗的色彩。尼祿皇帝的朋友佩特羅尼烏斯的《薩蒂利孔》非常風趣,是羅馬生活的重要寫照。它留存至今的殘篇是我們手中唯一近似於現代小說的拉丁語散文,搞笑而又誠實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或者說一個社會層面的畫面。由於那時候的社會放蕩而腐壞,這幅畫面並沒有什麼道德教化的意義。最近它的一個英譯本就在內斂的道德家當中引起了一些非議。但是牛津大學的麥凱爾教授——一位拉丁語和英語文學的博學權威——公正地將佩特羅尼烏斯與莎士比亞、菲爾丁相提並論。讓我們重申一次這本書的原則之一:任何有智慧的人都可以閱讀任何印在紙張上的文字,並不會受到最輕微的道德傷害;而缺乏智慧與幽默感的人也很安全,因為他們不會閱讀文學,或者即使讀了也不懂。
佩特羅尼烏斯對禮儀和風俗,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描寫,近似於我們現在所謂的現實主義小說。一個世紀後,阿普列尤斯創作了《金驢記》,講述了丘比特和普緒克之間的一段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我們如果把這個故事當作學校課本,取代偉大的愷撒和西塞羅,以及沉悶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尼祿等人的作品,就會懷著對拉丁語更多的好感長大成人,也許就能閱讀原文。然而現實是,現在我們想看拉丁語的作品,只能依賴現代作家的翻譯。丘比特和普緒克之間的故事,在威廉·莫里斯的《塵世天堂》中可以讀到。而《金驢記》是《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十日談》等作品中一些插曲的故事來源。
阿普列尤斯的作品充滿了歡樂與想像,猶如沉悶長河中的一座亮麗孤島。此時拉丁語已經成為學校和教會的官方語言,那裡的人偏向於研究宗教和哲學,而非藝術。
有很多作家,在歷史、哲學和宗教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卻稱不上文學藝術家;還有很多作家,是流氓、無賴,不關心舊世界的未來,偏偏是天生會施展言辭魔法的藝術家。有一個人雖然不是偉大的藝術家,但是他在建立拉丁語古典文學方面的貢獻幾乎可與西塞羅相比。他名叫昆體良,是一位批評家和演講家,他的演講類著作包含的拉丁語文學知識比其他任何一部羅馬人的作品都多。他是當時唯一成功的老師,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還寫了一部關於教育方面的著作。要知道,在那個充滿競爭的年代裡,並不存在像大學教授這種能夠保證勤勉的學者崇高地位的職位。昆體良純粹憑著個人的造詣保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從精神層面來說,他雖然不能與亞里士多德相提並論,但可以說與之相似。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西塞羅風格經過昆體良的發揚後,出現了小普林尼的書信。普林尼是塔西佗的朋友,並且自稱是其追隨者。他還是圖拉真皇帝的寵臣。他的養父老普林尼是一位傑出的博物學家和活動家,為他提供了優厚的教育條件和社會地位,但也把他變成了一個古板的學究。他的書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與政治生活,因此很有價值,可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算不上一流。
在基督教征服羅馬的同時,羅馬的語言也征服了教堂。拉丁語直到今天仍然是天主教教堂的官方語言。許多個世紀以來,各種語言都在蓬勃發展,但拉丁語一直是代表智慧的母語,是有教養的人們應該懂的語言,而他們確實懂。
拉丁語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是因為當時的羅馬就是世界,還因為羅馬變成了基督教國家。一千多年以來,所有古籍,不論是宗教著作還是世俗的著作,都是用拉丁語寫的。雖然基督教的拉丁語失去了古典拉丁語的少許優雅,但是在古羅馬滅亡後許多年,仍然有拉丁語傑作誕生。舉幾個例子:公元四五世紀,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差不多同一時期,聖哲羅姆的拉丁語《聖經》(通行版);13世紀時,聖托馬斯·阿奎納的哲學著作和神學著作都是意義深刻的思想傑作,成為羅馬教會的標準哲學。而學習並非修道士與牧師們的專利,像斯賓諾莎那樣的普通哲學家同樣理所當然地使用拉丁語寫作。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即使接受過高等教育,也無法「解釋」西塞羅或者維吉爾筆下的句子。希臘語和拉丁語這類古典語言在正式文學方面的運用日漸式微。但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拉丁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它幾乎是所有現代西歐語言——羅曼語族——的起源,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還有我們此時使用最多的英語。法語是現代的拉丁語,保留了這種古代語言的大部分形式與神韻。英語在某種程度上更近似於德語,它的形式以及部分詞彙來自德語,但也有很多內容來自拉丁語。經常聽到有人建議,要使用「優秀、有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56]的詞語」,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大部分普通詞彙(主要涉及我們與動物都有的身體活動方面)來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但是當我們談到人際關係,也就是文明生活時,必然會用到拉丁詞語。我們走路、呼吸、睡覺、醒來和死去,全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詞語;但是,前進和撤退、到達和離開、鼓舞和推動、協商和討論、比較、駁斥、辯論、毀滅或倖存,更別提各種貿易、財經、政治、外交和職業上用到的詞彙,全都是拉丁語。沒有那些源自拉丁語的詞彙,我們無法交流,如同沒有肩膀上的腦袋,我們無法生存一樣。確實,英語在那些未曾學習過拉丁語的作家筆下顯得更高效、更有魅力。但是同樣真實的是,大部分傑出的現代作家在讀書時期接觸過古典名著,稍微了解過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含義、詞彙的根源。許多教授古典名著的老式課堂無疑很枯燥,很難令人產生興趣。還有很多缺乏想像力的學究,雖然能夠讀懂拉丁語詩歌,卻永遠無法學會清晰地思考或者靈活地運用自己的語言。不論如何,如今普通學生從學校里接觸到的拉丁語內容淺薄得可憐,那些試圖將拉丁語逐出學校的人完全不是在為教育考慮。麥考萊對真正的學者的定義是:雙腳擱在暖爐的爐圍上閱讀柏拉圖的人。這句話不僅定義了學者,還定義了為愉悅而閱讀的文學愛好者。這種愉悅——不是自我改進的嚴肅義務——才是閱讀的真正動力。不論這個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麥考萊理想中的學者,能通過譯本理解古典名著的讀者總是有的。我們不要說拉丁語已死。它既活在由它衍生出來的現代語言子孫中,又活在不滅的高貴自我中,擁有雙重的永生。而羅馬,依然是一座永恆之城。
[1]古登堡是西方的活字印刷術發明者,而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由畢昇發明於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譯者注
[2]摩西:《聖經》故事中猶太人的古代領袖。傳說他出生後被母親放在籃子中,藏在河邊的「bulrush」叢中,後來被法老的女兒發現並收養,在埃及長大成人。「bulrush」究竟是什麼植物,並不清楚。——作者注
[3]象形文字的原文是hieroglyphic,意思是「神聖的雕刻」。——作者注
[4]羅塞塔石碑: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的石碑。——譯者注
[5]安東尼和愷撒是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克莉奧佩特拉號稱「埃及豔后」,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作者注
[6]此處的字母指原文的英文字母。——譯者注
[7]出自《聖經·約翰福音》,全句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在此處指言語。——譯者注
[8]1英尺=0.3048米。——編者注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譯者注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譯者注
[11]這首詩是李白的《怨情》。——譯者注
[12]拉夫卡迪奧·赫恩:日本小說家。他出生在希臘,後來旅居日本多年,娶日本女子為妻,入日本國籍,取日本名為「小泉八雲」。此處引用他的話比較有說服力。——譯者注
[13]傳說耶穌曾在加利利海的岸邊召喚他的四個使徒。——作者注
[14]黎俱吠陀:意思是「智慧詩篇」。——作者注
[15]人人書庫:是蘭登書屋旗下的一個翻印經典文學著作的品牌。——譯者注
[16]梵文是印度教徒為他們的古文字起的名字。——作者注
[17]此處作者對「Nirvana」這個詞可能存在誤解。但由於篇幅有限,他並沒有展開細說,因此譯者無法進一步理解他的意思。——譯者注
[18]文中「三千年」這個數字,源於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Giles)的著作《中國文學史》(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所以是三千多年,但如果算上五帝時期的話,應為五千多年。——編者注
[19]《聖經》結構簡述:整體可以集合成一整卷(本),裡面包括許多篇;每篇包含若干章;每章裡面的每一節(段落)都以「章號:節號」的格式編碼,例如第二章第三節的編碼為「2:3」;每節裡面包括幾句話。本章譯文中《聖經》內部的各種譯名,均參考和合本《聖經》。——譯者注
[20]聖靈感召:基督教認為,《聖經》的作者和編者受到聖靈感召,寫下的都是上帝之言。——作者注
[21]阿默格頓:《聖經》預言中的末日之戰戰場。——譯者注
[22]《箴言書》:《聖經》中的一篇。——譯者注
[23]出自亞歷山大·蒲柏的敘事詩《奪發記》。——譯者注
[24]印度紙:因輕薄、堅韌而聞名,由於常常被用於印刷《聖經》,又稱「聖經紙」。——作者注
[25]《摩西五經》包括前面已經討論過的《創世記》。——作者注
[26]克倫威爾: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譯者注
[27]聖女貞德:法國民族女英雄。——譯者注
[28]《伊利亞特》: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所作的史詩,主要內容是敘述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的故事。——作者注
[29]《聖經》的作者,不論猶太人還是基督教徒,都喜歡將世上的災禍歸咎到女人的頭上。——作者注
[30]分別出自《以賽亞書》第18章、第21章、第22章。——作者注
[31]出自《耶利米書》第3章。——作者注
[32]「丹尼爾」和「但以理」的原文都是Daniel,但是在和合本《聖經》中Daniel被譯為「但以理」。——譯者注
[33]「塞繆爾」和「撒母耳」的原文都是Samuel,但是在和合本《聖經》中Samuel被譯為「撒母耳」。——譯者注
[34]教父:此處指古代基督教權威神學家和作家的總稱。——作者注
[35]出自《約翰福音》第21章。——作者注
[36]出自《使徒行傳》第26章。——作者注
[37]羅林森:英國學者,歷史學家。——譯者注
[38]古希臘時期的民族和語言與現代希臘人和希臘語相去甚遠。本書提及的希臘均指古希臘。——編者注
[39]吉卜林:英國詩人,詩句「(當荷馬)奏響七弦豎琴」的作者。——譯者注
[40]特里斯坦:亞瑟王的十二圓桌騎士之一。——作者注
[41]雅典以雅典娜命名,奉她為保護女神,因此詩中說她是「保護城邦的少女」。——作者注
[42]雅典娜的全名為帕拉斯·雅典娜。——譯者注
[43]特里同尼娜:是雅典娜的別稱,與她的出身有關,但是具體的解釋眾說紛紜。——譯者注
[44]朱庇特:是宙斯在羅馬神話里的名字。——譯者注
[45]曼陀林:一種類似琵琶的彈撥樂器。——譯者注
[46]加百利和亞必迭:加百利是替上帝把好消息報告給世人的天使。亞必迭是拒絕參與撒旦罪惡計劃並堅守自己對上帝信仰的天使。這一節寫的是彌爾頓的詩歌《失樂園》中的場景。——譯者注
[47]這是古希臘四大周期性競技賽事。——譯者注
[48]克洛伊: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盛開」或「豐饒」。——作者注
[49]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譯者注
[50]薩提爾:希臘神話中的森林之神。——譯者注
[51]我們聊到喜劇這個話題,使我想起一個比較切題的好笑話:在我們這個盛行短髮的時代,別忘了在米南德的喜劇《被剪短髮的女孩》里,女孩被剪掉長發是憤怒的愛人對她進行懲罰的一種手段。——作者注
[52]講希伯來語的希伯來人:意思是血統純正,並且繼承了父輩的語言與傳統。——作者注
[53]基督紀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又稱「公元」。——譯者注
[54]羅馬帝國是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的大國。君士坦丁一世宣布承認天主教為國教,又稱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大會語言使用拉丁語,所以羅馬帝國時期有拉丁史詩、拉丁文學之謂。為不致與通常將拉丁文學指拉丁美洲文學的情況相混淆,故此處標註為羅馬史詩,以下各章均同。——編者注
[55]維納斯母神:在羅馬傳說中,維納斯是羅馬民族的祖先,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母親和保護神。——譯者注
[56]盎格魯-撒克遜人:大部分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