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歷史常識> 第四十四章 歐洲的工業革命

第四十四章 歐洲的工業革命

2024-10-08 20:41:49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工業革命的意義和重要性

  【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比較】我們在前面幾章文字中所述的,都是18世紀末年法國大革命以來歐洲各國政治上的種種變化,以及19世紀上半期民權和民族兩種潮流怎樣引發世界各國的革命運動。這種種變化和運動大部分是軍人政客的作用,對民生方面的影響實際上並不太大。就在這個時候,歐洲方面另有一種革命發生,它的力量竟幾乎把世界上全部人類的生活從根本上給改變了,這都是一班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實驗室中苦心研究的結果。這班人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想用科學上的種種新發明來改善世界上全人類的生活狀況。他們所用的手段不是開會,不是戰爭,不是外交手腕,而是實驗室或圖書館中埋頭的研究。這種革命遠比政治的革命重要,所以我們不能不略述它的起源、經過和對於現代世界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意義】1776年,本是美國正式宣布獨立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名著《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一書出版的一年,亦是對人類生活影響極大的「工業革命」開端的一年。自從這一年以後,一班科學家逐漸用他們在科學上的新發明,把世界上數千年來傳統的製造方法、運輸方法和其他各種生產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而且在此後的一百五十年間,竟把全世界人類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了,所以我們把「革命」兩個字用在這種變化上意思最貼切。

  【工業革命和民權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關係】自從工業革命以後,社會上乃有勞工階級的產生。工人從農村移居城市,逐漸組成團體,要求參與政治的權利。因此歐洲18世紀末年所產生的民權思想,因有工業革命而益加深刻。同時工業革命亦大有功於歐洲民族運動的發展,因為各國內部的交通日益便利之後,各地畛域之見隨之逐漸消失,全國人民都感覺到休戚與共的關係。因此舊國如英國、法國等國國民的團結較昔為堅,新國如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亦得以實現,而一般民族自決的運動亦較昔為烈。至於19世紀後半期歐洲各國帝國主義的擴張,亦是工業革命產生的一種結果。因為國際間的交通便利,殖民事業更加擴大起來;製造業發達之後,殖民地的地位亦因為供給原料、推銷產品和便於投資等關係而更加重要。工業革命不但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且間接影響到全世界的政局,在現代世界史上真是一種空前的大變化。

  【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現代全世界都受到影響的工業革命開端於18世紀的英國。英國的天氣潮濕,極宜於紡織類的工業;國內急流很多,故水力很豐富;而地下又藏有大量的煤和鐵。這些工業發展上必要的條件,英國都具備。此外,英國的各種工業向來不太受同業公會的束縛,所以比歐洲大陸上各國的工業容易發展。英國的剩餘資本、技術工人和商用輪船在當時亦比任何一國都多,加以英國自從「七年戰爭」勝利以後握有海上商業的霸權,所以1763年後的英國商業大有一日千里之勢。世界上其他各國既然都需要英國的物品,英國工匠的天才乃大受激發,努力於創造新的發明,結果就出現了影響巨大的工業革命。

  第二節 紡織機的發明

  【發明和文化的關係】人類之所以能夠由野蠻進步到文明,完全是種種發明的力量。人類最初只知道利用手和足,後來知道利用工具,最後才知道利用自然的力量如風、水、蒸汽、煤氣或電氣等去駕馭機器。人類的發明愈多,人類駕馭自然的力量亦愈大。到了現代,人類已經不是自然的奴隸,而是自然的主人了。歐洲人13世紀時怎樣發明透鏡和怎樣把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等從東方西傳過去,以及18世紀時歐洲的思想家怎樣打破傳統的觀念和鼓吹進步的思想,一班科學家怎樣提倡科學應注重實驗的主張,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了。但是製造和運輸的方法始終和千年前一樣,並沒有什麼變動。

  【舊式的紡織法】製造方法的革命開端於紡織業。原來歐洲舊式的紡織法非常緩慢而繁重,凡紡紗都是先把羊毛麻棉之類卷在棍上,再用手紡成紗,繞在紡錘上。後來改用紡輪,把紡錘裝在木架上,用帶和紡輪相連以便隨輪轉動,紡紗者因此不必再用手去拿紡錘了。最後又用腳踏板去轉紡輪,因此紡紗者可同時用兩手去紡兩根紗。至於織布機則是一種木架,上盤經線,織布者兩手用梭把緯線上下往來於經線間織成布匹。在1738年時,曾有一種「飛梭」的發明,織布者只要把繩牽動就可以使得飛梭往來穿織,因此織布的速率增加了一倍。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紡機的發明】舊式的紡紗法出品遲緩,無法滿足織布業的需要。當時英國人懸賞徵求紡機的改良。1767年有一工人名叫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發明了一種紡紗機,最初以一人操作機輪,同時可紡八根線,後來十六根線,最後竟達八十根線。不久理髮匠理察·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發明了一種水力的紡機,紗質較之前更加細且堅。1779年克朗普頓(Crompton)結合前面兩種紡機的優點製造了一種精紡機,名叫「騾子」。18世紀末年,英國已有同時能紡二百根紗線的紡機。因此手工業再不能和機器相抗衡了,而現代的工廠制度乃應運而生。

  【織機和軋棉機的發明】新式紡機發明了而織機又顯落後了。於是1784年英國教士卡特萊特(Cartwright)又發明了一種水力的織機,提線和飛梭均是自動的,不必再用人工。幾經改良之後,此種織機只要用一人的力量就可抵得二百人的工作。自從紡織的機器各有發明和改良之後,紡織原料的供給亦連帶出現了問題。英國的紡織業向來以毛和麻為主要的原料,但是總不如棉的供給豐富。1792年美國人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有軋棉機的發明,每日每人能軋棉千餘磅,與從前的每天五六磅相比當然大不相同,因此美國棉花的生產大大增加,輸往英國供紡織之用。

  第三節 動力的發明和進步

  【蒸汽機的發明】英國人自從發明各種新的紡織機器以後,乃進一步去研究製造機器的材料和發動機器的能源兩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先述發動機的發明。哈格里夫斯的紡機最初是用手轉動的,阿克萊特的紡機最初是用馬力轉動的。後來他們兩人雖然都改用水力,但是終覺有限。當時英國人瓦特剛好有蒸汽發動機的改良,於是機器動力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原來蒸汽壓力的原理在古代已經有人知道,不過直到17世紀末年,英國才有人利用蒸汽製造一種抽水機用來抽出礦中積水。1763年冬,瓦特對這種抽水機加以改良,於1769年正式向政府註冊。1785年後,這種新的蒸汽發動機乃開始應用於英國的紡織工廠中。

  【蒸汽、電力及煤氣】自從瓦特的蒸汽發動機出世以後,輪船、機車以及印刷機等先後的發明無不以蒸汽為原動力,所以19世紀有「蒸汽時代」的稱呼。至於世界上的商業怎麼因工業革命而大加擴充,我們將來再詳細地去敘述它。到了19世紀末年,科學上又有一種驚人的發明足以和蒸汽發動機競爭,這就是電力發動機。20世紀初又有煤氣發動機的發明,現代的汽車、飛機等重要交通工具都是這種發明的產物。因此18世紀末年所開始的工業革命,因為科學的不斷進步而繼續下去;但在科學家看來,未來人類物質文明的提升空間還很大。

  【鋼鐵的應用】我們除了需要機器的發動力,還需要製造機器的材料,而製造機器的最好材料莫過於鋼鐵,所以機器的用途愈廣,鋼鐵的需求量就愈大。英國中部本來富有鐵礦,但是直到18世紀後半期,英國人才開始大規模地開採。從前冶煉鋼鐵的方法極其簡單,用炭火和風箱去熔化即可。1750年以後,英國人才以煤代替炭,以鼓風機代替風箱,冶煉鋼鐵的方法於是大有進步,因此法國、德國以及其他諸國的劣鐵就可以煉成精鋼了。19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的產量大增,用途亦更加廣泛,大的如建築用的架梁,小的如鐘錶的彈簧,無不用鋼鐵製成,鋼鐵在現代不愧為一切工業的中堅。

  【燃料的改良】機器發明以後,除動力和製造的材料兩大問題外,還有一個附帶問題,就是燃料,因為機器的發動和鋼鐵的冶煉都需要一種價廉量多的燃料。煤的用途最初以家庭日用為限,後來應用到蒸汽機和鼓風機上,竟然成為力和熱的無限源泉。19世紀中葉以前,全世界製造業上所用的煤幾乎全部出自英國,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所用的煤大都產自德國、法國和美國。自從1859年美國境內發現大量的石油以後,石油就成為重要的燃料,足以和煤相抗衡了。石油現在(1)的產品已達三百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是點燈用的煤油、發動機器所用的汽油以及驅動輪船或機車所用的柴油。美國至今仍是一個產油大國。

  第四節 資本主義和工廠制度

  【英國是工業的領袖】英國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大為改觀。從前的農業社會逐漸瓦解,好多小規模的村鎮因此消失。各鄉農民大多遷往工廠林立、礦產豐富的地方,大城市於是興起。歐洲大陸上的工業革命則比英國晚些,大約直到19世紀中葉方才普及。這是因為歐洲大陸上各國的同業公會勢力較大,認為新機器的應用足以使得工人失業,所以竭力反對。另外法國和日耳曼都經過了多年的革命以及拿破崙發動的戰爭,財盡民窮,沒有力量去發展工業。因此在1815年,英國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且最富的工業國。

  【全世界的工業化】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再傳到歐洲和美洲,現在幾乎普及於全世界了。就大體上來說,歐洲工業最發達的區域在西半部;俄國的工業區域局限於西部和南部;至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工業發展較為遲緩;亞洲的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工業發展亦有一日千里之勢;北美洲的工業化以美國為第一;至於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亞,都比較落後。

  【家庭工業制度的破壞和工廠制度的興起】我們已述及各種新機器怎樣在18世紀末開始被應用於英國,蒸汽怎樣被人類利用起來成為主要的動力,那麼我們現在略述工業革命在人類生活上究竟產生了哪些重要的結果。第一個重要結果是舊式家庭工業制度被打破和新式工廠制度的產生。舊時的工匠往往在自己的家中或商鋪中用自備的器具製造物品,然後就在自己的店鋪中售賣或者賣給其他的商人,這就是家庭工業制度。自從機器發明以後,這種情形為之一變。人工的效率當然敵不過機器,而且一個人的財力往往買不起機器,因此大規模的工廠就代替了從前的家庭工業制度。從前那種散居於鄉間、半工半農或個人獨立的生活從此不可見了。所有工人不得不離開悠閒空曠的環境,遷到工廠附近,租住鱗次櫛比的陋室。現代各大城市中工人的住房問題就此產生了。

  【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的出現】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第二個重要結果,就是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的出現。在家庭工業制度時期,因為規模較小、資本較少,所以工人和資本家往往是同一個人去擔任。自從機器被發明以後,工廠的設備費用很大,於是富有的人出資開辦工廠,貧窮的人只好受僱進入工廠做工,而且工人的生活幾乎全靠少數的廠主。現代所謂的資本家和工人階級就此出現了。資本家和工人階級對於生產所得的利益應該怎樣分配才算公平,是全世界工業上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

  【女工和童工的問題】工業革命影響了婦女和兒童的生活。機器被發明以前,兒童雖然也做工,但是多限於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揀棉花之類的。而機器被發明以後,凡看守機器、連接斷線等工作,兒童都能夠勝任,而且所要工資遠比成年男子少。至於婦女,從前多在家中工作,而現在早晨汽笛一響,女工們就不得不進廠工作。因為女工和童工的工資較少,廠主往往雇這一類的工人,所以流弊漸多,終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資本家反對政府的干涉】當時一班資本家對於政府的干涉很不滿意,以為妨礙了工業的發展。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原理主張工業自由,政府不得限制,這是當時中產階級的代表性意見。他們以為凡物價的高低、物品的好壞、工作時間的長短、工資的多少等,都應該根據供求關係來自由發展。如果依照這個原理去處理工業上的重要問題,那麼不但可以產生真正的快樂,而且很符合我們所謂的「理性」。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放任主義」。

  【改進勞工生活狀況的運動】上面的學說雖然言之有理,但是實行極難。大城市中真正能夠享受快樂的只有少數的富人,而貧窮的工人仍占多數。到了19世紀初,英國工人的狀況更加困苦不堪,於是社會上發起了種種救濟運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勞工法的制定、工會組織和社會主義的興起三種。

  【勞工法的制定】英國的政治家最初對於勞工問題持放任的態度,這是亞當·斯密一派經濟學家的主張,也是一班中產階級所贊成的學說。但是當時有一部分以悲憫為懷的人,覺得政府對於無力自保的工人應該給以相應的保護。幾經運動之後,英國政府乃於1802年第一次通過了針對棉業的工廠法,禁止廠主雇用9歲以下的兒童,限制工作時間每天不得超過十二個小時,而且禁止夜間工作。此後三十一年間政府又無其他行動了。後來因為一班大慈善家如艾希利(Ashley)等的活動,英國政府又於1833年通過了對於所有紡織業的工廠法,而且規定由政府經常派人前往各工廠視察。不久後國會又議決,禁止廠主雇用女工和童工在礦中工作;後來進一步把紡織業中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時間減少到每天十個小時。從此以後,大家才知道勞工法對於改良工人的生活狀況影響很大。現在英國政府對於工商各業的管理都極嚴格,如工人的工作時間、工作的安全、工資的最低額度、工人的教育和保險,以及養老的年金等,都有詳細的規定。

  【歐洲大陸上諸國的勞工法】至於歐洲大陸上各國的勞工法,如法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瑞典、挪威等都和英國差不多,德國的勞工法在歐洲大陸上是最完備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對於勞工問題,20世紀以來亦有許多新的嘗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聯盟中亦設有國際勞工局,是世界上研究討論為勞工立法的機關。關於這幾點,我們在後面還要詳述。

  【勞工運動的起源】改良勞工的生活狀況,除制定法律以外,還有工人自發的組織。工業革命以後,歐洲中古時代留下來的各種同業公會逐漸消失了,工人自發組織的各種工會就代替了它們。英國的工會大概開始於1700年到1800年間。在工廠制度中,因為工人很多,廠主對待工人不能和從前家庭工業時代一樣親密。同時,同一工廠或職業中的工人覺得大家的需求和利害既然大致相同,當然應該團結起來,以便對抗廠主來謀取自身的利益。這就是現代世界上各種工會興起的原因。

  【工會的興起】英國工人最初組織工會時感覺很困難。當時民法上認為這種團體妨礙營業,被視為非法的。廠主又竭力運作國會通過多種法規來限制工會的活動,有的法規甚至規定,凡聯合團體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工作時間,以及其他妨礙工業發展的工人,都處以監禁和做苦工的刑罰。但是經過長期的奮鬥,這種種壓迫工人的法規終於1825年被廢止了,而代之以比較開明的法律,此後工人得以聚集開會來討論工資多少和時間長短等問題了。1875年的《工會法》(Trade Union Act)規定,判斷工人團體的行為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應當看作和個人的行為一樣,如果工人團體的行為就個人方面來看是合法的,那麼政府就不能因為是團體的行為而認為其非法。從此英國的工人得到了一種組織團體的權利。後來的人們因為這一法規關係重大,所以稱它為工會制度的「大憲章」。

  【歐洲大陸上其他各國的工會】歐洲大陸上其他各國的工會組織大都模仿英國,不過沒有英國的工會那麼多、那麼有錢、那麼有勢力,而且很多帶有政治色彩,和社會主義的政黨關係很深。就大體上來說,歐洲大陸上其他各國的工人對於勞工狀況的改進,大多願意信賴政府,而不願意用團體的力量去和廠主抗爭。

  【合作運動】合作運動亦起源於英國而逐漸傳遍歐洲大陸。英國的合作社很多,凡工人只要出很少的入社費,就可以享有廉價購物的權利。合作社中賺取的利潤根據社員購物的多少按比例進行分配。最初的合作社主要在零售方面,後來因為成效很好,所以進一步去做批發的生意,到了現代,甚至製造業和銀行業亦有合作社去經營了。

  第五節 社會主義的興起

  【社會主義者的理論】救濟工人的方法,除上面所述的為勞工立法和工人運動兩種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理論,就是「社會主義」。因為這種理論在現代世界史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不得不加以詳述。社會主義者看到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流弊很多,而為勞工立法和工人運動都過於緩慢,且不能徹底,所以主張把社會的組織從根本上加以改造。他們以為,凡「生產的機關」都應該屬於社會,不應該當作個人的私產。「生產的機關」這個術語意思極寬泛和模糊,因為它可以包括田地、園林和一切工具。不過社會主義者所指的似乎只是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機器、利用機器的工廠和礦場,以及運輸各種製造品的輪船和鐵路。簡單地說,社會主義者的主要理念就是,凡由工業革命所生產的財富都不應該歸私人所有。他們認為工人賴以為生的工廠,不應該為少數資本家所有。資本主義制度既然可以使少數富人去控制多數窮人,那麼這種制度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所以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只是一種暫時的救濟,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他們也以為凡為工資而工作的人都是「工資的奴隸」(wage slave),而非自由的人,要改變這種情形,除把各種大工業從資本家手中要回然後轉交給國家或地方去經營外,別無其他辦法。他們以為這種辦法可以使大家都享受到利益。這是他們理想中的社會,叫作「合作聯邦」,將來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社會主義者的兩派之(一)烏托邦派】初期的社會主義者大多希望資本家能夠自我覺悟,對於勞工的狀況主動加以改良。這一派一般被稱為「烏托邦派的社會主義者」(Utopian Socialists),其中以英國的富人羅伯特·歐文(1771年—1858年)最為有名。消費合作社的組織就是歐文首創的。但是歐文的種種改良計劃,都沒有實現。不久後歐洲大陸因為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亦逐漸產生一種社會主義的理想。原來法國的激進派思想家看到大革命後各種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本想依照推翻封建制度的辦法去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這種觀念在工業革命的潮流衝到法國以後,更加流行於勞工界。不久法國工人中出現了一個領袖,就是勃朗(1811年—1882年)。他以為法國1789年的革命有利於農民,1830年的革命有利於中產階級,下一次的革命應該為無產階級謀取利益了。他主張任何人都有做工謀生的權利,而政府應該提供資本來設立工廠,由人民自己去管理它們,利潤歸工人共享。他那種國立工廠的理想曾於1848年的二月革命後實現了一次,終因公款不足、管理不善而倒閉了。

  【社會主義者的兩派之(二)馬克思和科學派】現代的社會主義者以為歐文、勃朗等的理想社會程度太高,斷難實現。他們以為要靠資本家或政府中人主動去實行共產主義制度,那是烏托邦的夢想,所以他們主張改革的運動應該由工人自己去進行,直接和資本家鬥爭。他們以為財富的生產純靠勞工,資本所提供的只是一種機會,所以所有利潤應歸勞工享有。這就是所謂「科學派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這種理論的首倡者是馬克思(1818年—1883年)。他是德國的猶太人,年輕時在德國各大學學習,獲得哲學博士的學位。他曾辦過一份社會主義的日報,後來為政府所禁止。1848年的革命失敗後,他被逐出國,移居倫敦,在貧困中寫成了那部極有名的《資本論》。這部書對現代思想的影響之大,差不多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樣。書中的要義就是:根據對歷史的研究,從前的資本家既然繼封建貴族而興,那麼將來的工人階級一定會繼資本家而起。資本主義是工廠制度所產生的結果,本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不能避免的階段。將來工人階級獲得生產機關的管理權後,必能代替資產階級,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用「共產主義」這個詞來代表他社會改造的計劃,以表明和從前烏托邦派的「社會主義」有根本上的不同。他這種由封建制度演變成資本主義制度,再由資本主義制度演變成共產主義制度的歷史哲學,就是通常所謂的「經濟史觀」(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在現代史學理論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德國1870年後出現的社會民主勞工黨就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信徒。因為社會主義者主張工人無祖國,而且把全世界的資本家都當作共同的敵人,所以他們在理論上主張打破國界而組織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國際」。

  (1) 指作者撰寫本書之時。——編者注


關閉